合理布局工业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增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之九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三大主体功能区和两城两区总体思路框架下,通过采取节能减排、产业转移、退二进三等措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合理布局工业发展空间,构筑工业发展平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预计目标。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07.73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6%。“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均保持在56%以上,工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逾60%,为“十二五”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产业规划布局
合理配置资源要素
“十一五”期间,我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发展要素,率先规划建设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圈,形成产业发展聚集效应。2009年,我市抓住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重要发展机遇,在三大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和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两城两区”规划建设,打造主体功能区核心区,以此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我市在深化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和科学规划两城两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框架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围绕支柱产业的壮大、重点产业的培育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在南部以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高科技工业基地、广州东部国际商务城为重点发展区域,形成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集聚区,充分实现三产互补互动。同时,在三大主体功能区内,实现企业自由双向流动,包括引进优质项目进驻、引导企业搬迁向园区集中、引导中心城区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对落后产能和高耗能企业实施关停并转等,做到资源要素和产业项目的合理配置。由于三大主体功能区和两城两区的科学规划,带动南部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实现增量集约、存量优化,为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工业园区(集聚地)17个,聚集企业600多家,约占全市工业企业比重的25%,其中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规模在2005年仅为2.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不到1%,到2010年已发展到约338.13亿元,是2005年的120倍,占全市比重的22.23%,特别是继2006年广东增城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之后,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更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抓项目引进和载体建设
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以此吸引先进制造业项目进驻,逐步实现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目前,全市17个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园区综合承载力不断提高,新引进项目在园区布点,提高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使用效率,产业之间外部经济效益明显。
同时,我市注重抓优质项目引进,先后引进约200多个重点项目,其中2008年-2010年引进项目130个(工业项目75个)。按照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思路,分门别类引进重点项目,尤其是重点引进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产业项目,包括与优势产业配套的先进制造业与生产配套现代服务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实现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比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有29个,有6家企业列入广州市工商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计划。广州本田二厂、福耀玻璃、江河幕墙等一批重点项目投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特高压工程技术(广州)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心、中金数据系统华南数据中心、江西铜业等优质项目落户,标志着我市吸引高端产业能力不断增强。
抓三大支柱产业
增强产业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摩托车制造业、纺织服装产业三大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三大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规划,为三大支柱产业集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南部地区以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驻,已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三大支柱产业链条从制造业延伸至下游的会展交易、创新研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展示、专业市场、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范畴。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产业依托广州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以广汽本田增城工厂、五羊本田为核心,引进一批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配套项目,提高本地配套比例,完善和拓展产业链条。北汽集团30万辆整车华南基地项目落户我市,形成日资和国产整车生产格局。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及其零部件企业47家,规模以上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企业13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488家,规模以上三大支柱产业企业数量是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比重的52.54%,三大支柱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在抓好产业招商的同时,我市重点推进三大支柱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此增强产业竞争力。目前,中国牛仔服装商贸交易中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豪进摩托展示交易中心、伟家汽配交易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已发挥效应。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推进牛仔服装研发中心、牛仔服装产品检测中心、牛仔服装信息中心等三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软实力。
另外,我市重点推进纺织服装区域品牌建设,通过创办《新塘牛仔》刊物、开设新塘牛仔文化展示厅、牛仔服装品牌名店街,举办中国广州(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广州(新塘)国际牛仔形象大使大赛、新塘牛仔杯服装设计大赛等一系列牛仔商贸活动,搭建产业与文化、服饰与舞台的交流平台,以此推动纺织服装区域品牌建设,增强产业竞争力。目前,我市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汽车、摩托车、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所占份额不断扩大。2010年实现总产值828.64亿元,是2005年的4.6倍,年均增速约36.9%,高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4.5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48.11%上升到65.71%,同比提高17.6百分点。
推动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实现双提升效应“十一五”期间,我市针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大力实施“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工程”,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品牌理念,支持企业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和转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
我市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创建自有品牌,逐步实现由纯粹从事加工的低端生产向拥有自主 品牌的高端生产方式转变。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各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认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2009年,我市大力推介10个牛仔纺织服装品牌和5个摩托车品牌,树立了康威和豪进两家典范企业,为拓展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打造“十大牛仔休闲服装”品牌和评选10家优秀牛仔休闲服装企业。到目前为止,康威运动服、豪进摩托、皇朝家私、奔马摩托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24家,获得广州市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38家。
为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我市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2010年,全市经审批、核准、备案的技术改造项目25宗,总投资78866万元,与十五末期2005年相比,受理项目量增127%,项目总投资增3.6倍。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389166万元、利润32049万元、税收19452万元。这些技术改造项目的投产,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我市在抓好技术改造项目立项的同时,加快市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目前,全市有两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广州市级认定,有两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省级认定。同时,我市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打造研发队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项目立项,推动企业创新和创新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通过项目合作,促成一批企业和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基地、设立硕士生工作站。如柏迪与华南理工大学纺织学院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和纺织机械工程中心;枫源化工、盛盈化工分别与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等结成产学研联合体,为企业解决科研生产难题,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