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统计局:2009年增城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2010-04-22 来源: 市统计局
    【字号: 分享

    ——同比增加1361.06元,增长17.18%

        近几年来,增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化”解决“三农”问题,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加强了农业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规划,建设了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了都市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态优化,把农产品变成“好吃、好看、好玩、好销、好价”的“五好”商品,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全面实施了“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性补助、补贴,全力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同时,注重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教育,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据市调查队对全市12个村共12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增城市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达10780.39元,同比增长1231.60元,增长12.9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81.48元,同比增加1361.06元,增长17.18%;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以来增幅较高的好势头。现将2009年增城市农民收入情况分析如下:

        一、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结构实现较大优化

        2009年增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构成:一是工资性收入为4996.61元,同比增加502.88元,增长11.19%,占纯收入的53.83%;二是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140.81元,同比增加522.19元,增长19.94%,占纯收入的33.84%;三是财产性收入为802.73元,同比增加316.34元,增长65.04%,占纯收入的8.65%;四是转移性收入为341.33元,同比增加19.64元,增长6.11%,占纯收入的3.68%。四项收入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91个百分点,上升了0.78个百分点,上升了2.51个百分点和上升了0.37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结构实现较大优化,增长速度加快。

        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政府的帮扶下,根据当地发展战略大胆创业,相当部份农村劳动力由以前的外出打工改变为到家门口创业就业,开辟了一条农民转移就业的新路子。为了破解增城南北发展的不平衡,从2002年开始,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大规模转移就业。到目前为止,已有15.6万人成功转移就业,主要从事汽车零配件、加工制造、牛仔纺织业和生态旅游业等。

        2009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4996.61元,比2000年增长2.2倍,年均递增8.04%。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35.91%上升到2009年的53.83%,上升了17.92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农民中在非农行业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比重,由2000年的33.98%上升到2009年的53.83%,提高了19.85个百分点。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由2000年的737元增加到2009年的1550元,增长1.1倍,年均递增8.61%。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维持农村家庭日常生活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实现19.94%的快速增长,是近13年来最快的一年

        2009年,我市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着力发展特色农业,都市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据2009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我市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大幅增长,人均达3140.81元,增加522.19元,增长19.94%。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增加。生产和出售的农产品数量增多,收入增加。二是农民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从事交通、运输、批零贸易业、饮食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家庭二、三产业纯收入为1726.89元,同比增加749.04元,增长76.60%。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三、主要农产品商品率上升,有力支持了农民收入增加

        2009年,全年人均实物纯收入463.07元。实物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是反映商品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商品率越高,实物纯收入所占纯收入的比重越少。可见,我市近三年来的实物纯收入所占纯收入的比重不断减少,商品率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2008年为6.06%,2007年为5.16,2006年为4.93。比2008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比2007年下降了0.23个百分点,比2006年持平。

        从商品率情况分析:粮食商品率2009年为5.69%,比2008年上升了0.25个百分点;油料商品率,2009年为32.65%,比2008年上升了1.34个百分点;蔬菜商品率2009年为84.19%,比2008年上升3.04个百分点;水果产品商品率2009年为97.08%,比2008年、2007年分别上升4.47个百分点和5.10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实物纯收入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我市农民实物收入的实际情况和商品率情况。从农民经营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售量近年的分析:粮食、油料产量有些减少,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相对稳定或增加,其商品率保持逐年上升,这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四、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幅度增加生产性补贴,农民得到实惠增多,收入增加

        2009年国家及省、广州市对我市农业的投入共16421万元,另本市对农业的投入为13902万元,合计投入30323万元。其中支农投入12319万元,林业8099万元,水利4553万元,农民种粮直补5352万元。据调查:2009年各级进一步加大对种粮补贴力度,水稻种植补贴每亩同比提高了9.50元,早稻每亩补贴达到117元,晚造每亩补贴122元。2009年合计发放种粮补贴资金5352万元,(含水稻良种补贴和玉米良种补贴)。据测算:2009年农民户均得到种粮补贴为446元,饲养母猪补贴户均50元。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农村得到进一步落实,农民实惠增多,收入增加,种粮补贴及饲养母猪两项补贴户均达496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34%。

        五、农民粮食结存自给有余

        我省自2002年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市粮食市场供应充足,粮食价格稳定,农民粮食自给有余,粮食价格逐步回升。

        据2009年住户调查资料:人均粮食产量为191公斤,支出191公斤。年末人均粮食结存实际调查数为121公斤,按每人/月消费口粮15公斤计算,可以维持8个多月的自食消费。从总体看目前我市农民粮食结存是自给有余。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