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经济增长13.5%和荣膺“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目标圆满实现
漫步市区,假如你停下来和热情的增城人交谈,你会发现增城人勤劳、开放、宽容、进取,他们会自豪地告诉你,这里是省级文明城市。又假如你细读这样一组数字:1-11月,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60.98亿元,增长17.08%;地方财政收入7.65亿元,增长36.87%;预计今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6.75亿元,增长14.6%,你会发现增城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今年1月,市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今年确保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经济要保持快速增长,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5%;二是创建文明城市达标。现在的增城,到处充满着现代文明的韵味,被授予“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城市经营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环境超常改变,带来经济快速发展,今年增城经济增速达14.6%。增城正朝着适宜创业安居之城大步迈进。
三年“创建”结硕果
了解增城历史的人都会惊叹增城今天的成就。变化始于3年前。当时的增城,一条腿奔跑在经济发展的快速路上,一条腿却陷入了脏乱无序的重围之中。
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2001年初,增城市委、市政府郑重承诺:三年内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建设适宜人创业发展,适宜人生活居住的城市,走文明发展之路。以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规模空前的城市建设整治拉开了序幕。
增江水告别黑臭污浊,杂乱的排档让位给宽阔的休闲步道、别致的亲水平台。20多万平方米违章建筑如期清拆,光亮工程让市区街灯增加1万多盏,上千处卫生死角的扫除,数百家污染企业关停转迁,114.4万平方米新增绿地棋布街头,众多公园凝蓝拱翠。夜幕降临,街道各式各样的轮廓灯、泛光灯、霓虹灯次第亮起,流光溢彩……增城绿了、净了、靓了。
依托旧城,轴向开发,南向发展,市委、市政府用经营的眼光狠抓高起点规划,提高城市价值,营造城市特色,扩展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品位。以休闲购物为主的挂绿广场,以文化娱乐为主的增城广场,以体育休闲为主的体育广场,三大广场相互辉映,荔城城区告别黯然,重拾风韵,久已褪色的城市记忆再次鲜活,增城人审美品位和着文明节拍日益提升,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荔景大道、府前路、增城大道、夏街大道一条条宽阔整洁的城区主干道在脚下延伸。36条主干线临街建筑物防盗网20多万平方米如期拆除,曾经是增城特色的楼房阳台、窗台的防盗网,在主要街道两旁不见了,一度破坏如鸽子笼的楼房解除了桎梏,重新绽放出凝固的韵律美。
3年创建,一场硬仗,夯实了城市基础,也夯实了干部的作风。这种变化,增城市民隔三岔五就有一回。
说起增城的变化,不少增城人也会忍不住换一种轻快的语气说:“变化很大啊,你以前来过增城吗?”如果你说没有,他会简单地给你一个今昔对比。有位李先生对目前的城市建设“很满意”,但觉得“还可以更完美”,“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城市,我当然要关心啦。”
一切都表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惟一出发点。政府行政方式这一深刻的转变,得到了老百姓的极大认同。日渐美好的环境,反过来影响着群众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很多增城人都有同感,他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对这座城市有如此深厚的责任感。
增城的巨变,增城人仅用了三年时间。三年来,增城投入近20亿元兴建改造公共设施,而市财政投入仅有1.3亿元。这里面展示着市委、市政府坚持“政府策划,政策推动,市场运作”,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经营城市的非凡理念。城市经营与城市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增城人重新诠释着“市场经济”的理念,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增速达14.6%
超常规的城市建设为增城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今年是我市近年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预计全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6.75亿元,增长14.6%。
最近,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组织的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价中,增城名列第21位,在广东省排名第一位。
增城致力于打基础,造环境,重服务,抓管理,促发展,具备了创业环境所必须的很多优势:市场经济观念超前,民间资本雄厚,政府高效夯实,种种要素聚合、重整,吸引了海内外一批又一批寻梦者潮水般涌来。1-11月,全市新引进外资企业51家,合同利用外资2亿美元,增长16.21%,实际利用外资1.76亿美元,增长18.13%。外商投资产业结构有新变化,今年新引进的51家企业中,制造业项目占49家,投资300万美元以上的规模项目14个。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更是一大亮点,增资扩产项目42宗,增资额6638万美元。
英国籍的陈建元先生是香港中大钢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他到中国投资办企业,考察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最后选址增城,在新塘投资数亿元兴建广州双菱钢铁工业有限公司。今年,年产棒材100万吨,年产值35亿元的“双菱”新厂又投入试产。
最近,宝龙汽车集团公司首期45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总装、涂装两车间安装调试完毕。同时第二期建设工程启动。产能改造完成后,到2005年可生产各类轻型客车50000辆,产值达100亿元。目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亮点。
工业化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市第二产业占了GDP达60%,1-11月,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60.98亿元,增长17.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7.52亿元,增长19.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6.24%,同比增长10.43%。新办工业项目324宗,增长19.56%,计划投资总额68.2亿元,增长25.06%。工业的强劲发展,成为拉动GDP增长的强大动力,工业已成为增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制造、纺织服装、化工、五金等行业显示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尤其是汽车及其配件、摩托车和牛仔纺织制衣逐步成为三大支柱产业。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全面实施名牌战略,实施技改项目16项,计划总投资9亿多元,技改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81亿元。
同样,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民营经济发展更为迅猛。1-11月,全市新办民营企业616家,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4.9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31%,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100多家,民营商贸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亿元,占全市的72%,全市从事民营经济的人数约30万人。我市已成为广州地区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