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2004年增城市1—3季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08-09-12 来源: 本网
    【字号: 分享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市经济实现速度、结构、效益同步协调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金融机构贷款明显回落,宏观调控成效进一步显现。

     

    一、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1—3季度,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据测算,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39.49亿元,同比增长14.20%。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6.47亿元、85.76 亿元和37.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2%、20.26%和4.83%。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2%、83.34%和9.9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5个、11.83个和1.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一是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3季度,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7.61亿元,同比增长37.95%,完成年度预算的82.39%。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分别增长24.07%、22.22%和135.73%。财政收入增幅在广州市各区、县级市中排首位。二是企业效益继续改善。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7.97%,同比上升13.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同比增长21.16%;亏损企业亏损额0.9亿元,同比下降23.57%。

     

    (二)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我市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缓慢下降,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加大。1—3季度实现农业总产值26.98亿元,同比增长7.71%,增幅比上年同期和上半年加快17.55和1.1个百分点。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分别增长10.32%、6.28%和2.0%,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及水果产量达58万吨和6.5万吨,实现产值7.83和3.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3%和13.90%。花卉产值9280万元,增长9.52%,粮食产量10.56万吨,实现产值2.11亿元,同比下降4.33%。

     

    (三)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今年来,在电力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市工业仍保持快速增长。1—3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78.36亿元,同比增长18.83%。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06%,拉动GDP增长10.23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326.98亿元,同比增长17.67%,完成年度计划的70.23%。工业生产呈现的主要特点:一是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纺织服装、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带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1—3季度,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纺织服装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02.81亿元,同比增长19.4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8.2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3.42亿元,同比增长34.83%。二是大中型工业增长迅速。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62.73亿元,同比增长24.4%,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73 个百分点。三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继续成为我市工业的主导力量。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和私营等其他企业实现工业产值44.66亿元和49.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66%和10.9%。三资企业实现产值102.14亿元,增长14.28%。民营和外资工业产值达196.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2.28%。四是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增长17.95%,高于轻工业增长4.38个百分点。

     

    (四)投资需求有所下降,出口需求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回落。今年,国务院制定了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及低水平扩张,银行信贷增长过快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大环境下,1—3季度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1亿元,同比增长6.5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9.49个百分点。投资额完成年度计划的56.02%,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明显。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28亿元,同比增长22.21%;更新改造投资0.53亿元,下降69.67%;房地产开发投资15.67亿元,下降5.6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10.32亿元,增长73.16%;城乡私人建房0.99亿元,下降22.75%。

     

    我市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在保持整体投资规模的同时,投资结构将得到优化调整。一是投资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上升,房地产开发比重下降。1—3季度,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17.94%,比重同比上升2.1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44.75%,同比下降5.79个百分点。二是投资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向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1—3季度,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95亿元,同比增长12.90%。其中,电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4.02亿元,增长2.79倍。占工业投资的31.04%。工业投资较快增长,为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有明显促进作用。

     

    外资出口增势强劲。预计1—3季度完成外资出口4.29亿美元,同比增长23.62%,比上年同期上升12.71个百分点。其中,内资企业出口7804万美元,增长57.09%;外商企业投资出口3.51亿美元,增长18.03%。招商引资形势良好。1—3季新引进外资企业39家。合同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增长21.64%,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增长2.78%。

     

    (五)消费市场稳中趋旺。今年来,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政策,市民在汽车、住房、教育、通讯、旅游方面消费需求不断增加。1—3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73亿元,同比增加8.3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31亿元,增长8.65%;餐饮业零售额7.24亿元,增长7.57%。

     

    (六)金融机构贷款回落。至9月来,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60.13亿元,比年初增加17.6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54.52亿元,比年初增加0.2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181.69亿元,比年初增加12.91亿元。受国家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采取的货币信贷措施影响,我市各项贷款明显回落。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19.41亿元,比年初减少11.79亿元,减少8.99%,其中,短期贷款59.95亿元,比年初减少14.61亿元;中长期贷款55.21亿元,比年初增加2.83亿元。

     

    (七)职工工资收入增长,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加快。1—3季职工累计平均工资1277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53元,增长8.06%。据全市100户农村家庭抽样调查,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8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83元,增长17.50%,增幅比上半年提高7.96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继续增加,1—3季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34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6元,增长8.64%,工资性收入占现金收入的51.02%。农民外出务工平均月工资937元,同比增加125元,增长15.32%。

     

    总的来看,今年来我市工业生产和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大规模,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结构、效益、质量协调发展,整体经济形势向好。

     

    二、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存在问题

     

    (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且存在结构性矛盾。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势平缓,1—3季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6.54%和8.36%,投资和消费均在低位运行。投资高速增长是我市近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影响及大型房地产项目建成完工,投资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减弱,加上消费市场增势平稳,未能形成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整体经济持续发展缺乏足够动力。同时,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增速。前三季,第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0.26%和4.83%,第二产业增速高于第三产业15.43个百分点。

     

    (二)工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工业生产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支柱产业规模偏小,缺乏有效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支柱骨干企业。三大支柱产业中,只有纺织服装业较具规模,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石油化工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2.57%和4.89%。全市大中型企业21家,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只有26家,小型企业较多,规模以下工业产值比重较大,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4.75%。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增长较快,但比重偏低,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0.98%,传统工业仍是我市工业的主要力量。另外,工业生产完成情况未如理想,前三季只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70.23%,南部镇工业优越未能有效充分发挥。南部镇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近七成,而前三季南部新塘和石滩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增长14.01%和4.26%,分别完成计划目标的63.75%和65.67%。

     

    三、全年展望及建议

     

    展望全年,我市经济发展仍保持较多的有利因素:一是目前经济运行正处于上升期,经济增长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和发挥;二是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落实,将有利于促进全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断提高;三是随着广州“东进”战略的加快实施,工业骨干项目和交通设施的不断投入,我市区位和交通优势更加明显,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今后我市要继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重点发展工业和旅游业,努力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我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一)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利用当前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到调优、调高、调强、调活,降低经济增长的能耗、物耗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在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大项目拉动战略,以产业链作为招商引资切入点,抓好骨干产业招商,继续实施“南部”带动战略,加快南部产业板块的招商引资,构造新型工业生产基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现全市招商资源共享,提高招商引资的活力和实效。不断优化吸收资金结构,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外资及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加快引进服务业、物流业、商贸旅游等行业,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保持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是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确保适度的投资规模和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应科学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我市要加快工业化进程,需要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和速度,重点应从促进投资规模扩张转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同时,要做好土地的整合,盘活存量土地,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加强项目及项目建设进展的跟进落实,加大土地资源的整合力度,以增强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后劲。

     

     

     

    OO四年十月十三日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