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去年增城生产总值增长18.28%

    2009-02-25 来源: 增城日报
    【字号: 分享

    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67:60.37:31.96调整为7.07:62.76:30.17

        记者从市统计局了解到,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城坚持科学发展,通过促进自主创新、促进结构调整、促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使全市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0.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8.2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1亿元,增长2.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0.26亿元,增长21.6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3.92亿元,增长14.54%。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67:60.37:31.96调整为7.07:62.76:30.17。第一、三产业分别下降0.6和1.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省和广州市平均水平,增幅在全国10强县市和广州12区市中位居前列,提前两年完成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核心经济指标。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

        去年全市农业实现增加值36.1亿元,增长2.66%。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63.86亿元,增长4.37%。其中,种植业产值32.36亿元,同比下降2.46%;畜牧业产值17.22亿元,增长19.4%;渔业产值4.82亿元,与上年持平;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68亿元,同比增长8.67%。农业结构向高质量、高产值、高效益方向发展,农业生产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平稳,农产品价值快速增长。粮食产量15.03万吨,增长2%;蔬菜产量92.4万吨,增长1.6%;猪肉产量5.75万吨,增长34.66%;水产品产量3.91万吨,下降1.52%。农业商品产值同比增长16.2%。

    工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

        在关停49家水泥生产企业和54家线路板厂的情况下,去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104.42亿元,增长22.3%。实现工业增加值305.53亿元,增长23.3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9.88%,比上年提高2.92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9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3.16个百分点。按照三大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布局,各功能区产业集群效应、产业关联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及带动能力不断提高。汽车产业基地、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各有关配套企业围绕龙头项目和工业集聚点集中布点,提高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使用效率,产业间的外部经济效应明显。汽车产业基地完成工业产值228.19亿元,增长82.19%,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大中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34.8亿元,增长30.18%。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0.97亿元,增长42.07%。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884.09亿元,同比增长24.71%,其中,轻工业产值434.45亿元,增长14.78%,重工业产值449.64亿元,增长36.08%。重工业增幅比轻工业快21.3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民营和外资工业企业快速增长。民营企业完成产值275.97亿元,增长11.1%;外资企业增长强劲,完成产值598.87亿元,增长33.98%,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增长点。支柱产业作用进一步明显。已形成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汽车、摩托车、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对工业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556.31亿元,同比增长34.06%,增幅比工业产值增幅高11.76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2.92%。其中,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1.20亿元,增长58.13%。

        坚持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力度落实责任,全面关停全市49家水泥生产企业,减少排放二氧化硫3000吨以上,腾出2004多亩土地资源用以发展优质项目;关停了54家线路板厂,年节约用电2200多万度。单位生产总值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增大,二氧化硫等废气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去年,我市继续加大发展以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运输业增长平稳,全市货物运输量3304万吨,增长1.26%,货物运输周转量18.9亿吨公里,增长4.96%,旅客运输量2630万人次,增长2.94%,旅客运输周转量9.65亿人公里,增长2.48%。旅游业、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发展步伐加快,带动社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市第三产业的主要增长点。我市继续加快发展旅游业,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广州和珠三角地区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正果湖心岛湿地公园基本完成,小楼人家、锦绣温泉城等一批新景区景点和会议休闲项目基本建成,“一江、三线、六大景点”的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已现雏形。通过举办荔枝文化旅游节、广场文化音乐节、骑自行车游增城、菜心节、登山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吸引周边地区大批旅客到增城观光旅游和消费,有效提高增城的知名度,促进了全市旅游业加快发展。2008年共接待旅客520万人,增长102%;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67%。

    出口需求增长回落

        去年,我市外贸出口增长逐步回落。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出口总值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10.0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3.6个百分点。1至11月(下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9.62亿美元,增长9.96%;内资企业出口7.17亿美元,增长11.6%。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纺织品服装、鞋类出口分别为5.97亿美元、1.43亿美元,分别增长0.97%和14.85%;机电产品出口6.8亿美元,同比增长24.37%。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出口0.73亿美元,同比增长122.09%。摩托车及零部件出口3.03亿美元,同比增长40.23%。纺织品服装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占总出口的35.5%和40.5%。

    消费需求保持畅旺

        去年,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4.52亿元,增长24.32%,增幅比上年提高9.22个百分点。其中,贸易业零售额84.48亿元,同比增长24.9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0.04亿元,增长22.58%。商品销售总额149.65亿元,增长24.74%。其中,批发额65.17亿元,增长24.47%。汽车、家用电器、建筑装饰材料、家具、体育娱乐用品等商品持续销售畅旺,拉动全市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去年,我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3.55亿元,下降4.01%;更新改造投资15.99亿元,增长62.28%;房地产开发投资57.6亿元,增长21.81%;城乡私人建房投资5784万元,下降69.6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15.14亿元,增长22.93%。民间投资55.43亿元,增长9.59%,占投资总额的51.46%。按行业分,工业投资30.14亿元,投资额占全市的27.98%;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的53.47%。房地产开发保持快速增长,商品房销售有所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1.81%。商品房销售面积129.25万平方米,下降17.5%,商品房销售合同金额72.84亿元,下降10.8%。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运行平稳

        我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持续增长, 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87.65亿元,增长16.18%;居民储蓄存款317.29亿元,增长20.63%。人民币贷款余额193.2亿元,增长12.27%。

        去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02.49亿元,增长32.72%,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6.75亿元,比上年增长29.48%。全市税收84.3亿元,增长35.84%;其中,国税收入49.49亿元,增长46.68%;地税收入34.81亿元,增长22.93%。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去年全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31238元,增长18.0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530元,同比增加2637元,增长15.61%。其中,工薪收入14277元,增长14.5%,占可支配收入的73.1%。受金融危机及股票市场大幅下挫影响,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下降9.3%和14.6%。随着我市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养老和退休金标准不断提高,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达2788元,增长111.6%;其中,养老和离退休金收入2176元,增长20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20元,增加1296元,增长19.57%。其中,工资性收入4494元,增长13.66%。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56.74%。家庭经营收入2163元,增长21.08%;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所得的租金和征地补偿收入大幅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40.41%和99.58%。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