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总部园:引领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2年完成一期、二期20座总部楼建设,引进优质项目近20个
低碳总部园一期概貌。
招商中心。
园区绿化。
2014年,低碳总部园项目刚一落地就受到外界瞩目。省市区重点项目、广东绿色创新小镇、岭南双创硅谷、广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加诸它身上的这些标签令这个在增城挂绿湖畔新崛起的总部经济产业园一度成为增城“网红”。
“作为广东省大力推广‘三资’融合经验的番禺节能科技园升级版,低碳总部园将承载起引领增城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重任。”对于低碳总部园的发展定位,董事长杨锦链有着明确的想法。
那么,自2015年初正式开工至今,低碳总部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日前,记者走进低碳总部园,探访了解这一“产业巨头”在这两年内发生的深刻变化。
焕新颜:从旧厂房到园林式园区
走进园区,一侧是二十座整齐排列的低层独栋总部楼和一栋高高矗立的塔楼,其间喷泉翻涌,道路整洁,绿树成荫,给人以园林式的美感;另一侧则是满地黄土大石,机器轰鸣,往来忙碌着的施工工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从一片荒地到园林式园区,低碳总部园的“变身魔法”持续在进行。
据随行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低碳总部园规划用地面积1000亩,分六期建设。目前一期、二期总部楼已全部完工,高层塔楼建成一座,另有三座正在紧张施工。竣工的产业用房面积15万平方米,完成绿地施工面积近10万平方米。
园区从一片废弃的旧厂房,摇身变成高端产业发展的创新载体。优美的投资环境也成为吸引高端产业投资者的一块“大磁石”。“中企思想智库、广东行业协会联合会、广东科技金融促进会、广东企业家协会、国际华商会、广东潮商会、广州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等协会机构,都先后组织企业考察园区投资环境,并与园区展开战略合作。”该工作人员表示。
聚产业:高端产业集聚格局初显现
在产业引进方面,低碳总部园有着严格的筛选机制和长远的布局。杨锦链告诉记者,借力增城区新一轮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秉承绿色创新的总原则,低碳总部园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金融服务产业,积极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招商格局,广交朋友,集聚能量,优选项目,目前我们园区已经吸引了一批龙头项目进驻。同时,今年新增基建投资4亿元建设3座24层高的创新大楼,高端产业聚集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杨锦链说。
园区自去年下半年正式对外招商,就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汕头、梅州等地100多家高端企业投资者前来考察调研。目前,北京清正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福诚集团、广东圣茂投资集团、广东雅琪生物科技股份等近20个优质项目已经签约入驻园区,还有一批项目正在紧张洽谈。预计半年内引进优质项目将达到50个以上,到年底将达到100个以上。
搭平台:拓宽国际发展空间
去年12月21日的中国第二十三届海外人才交流会上,一则“低碳总部园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消息使低碳总部园再度成为增城创新领域的焦点。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低碳总部园合作共建“乌克兰-广州新材料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和“乌克兰金属和特种功能新材料(广州)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在这之前,园区已经跟美国风险投资学院签约,设立“中国分院”。这些仅仅是低碳总部园在构建国际高端服务平台链条中的一环。
作为增城最优美的创新研发基地之一,低碳总部园在积极引进国内优质项目的同时,也将招商目光瞄准国外创新创业平台,努力拓宽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资源共享的新格局。
截至目前,低碳总部园已引进全球CEO俱乐部、美中硅谷协会、美国风险投资学院、广东-独联体产业创新联盟等机构,为入园企业搭建起具有国际视野、加强交流合作的平台。
助创业:孵化扶持创新项目成长
青年创新创业平台的打造是低碳总部园构建“大中小”创新创业生态圈的特色空间。
在新建成的高层塔楼第四层,记者见到了已完成装修的小镇创客中心和岭南大学生创业基地。清新简洁的办公环境,小而美的会议场地,更有绿植鲜花点缀,充满青春昂扬的气息。“青年创业团队一旦通过我们的审核,基本就可以‘拎包入住’,享受低成本、“一站式”服务。此外,这些创业人员还可以修享受各类增值服务,包括参加设立在园区内的省市企业家商学院免费培训,零距离对接业务。”园区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目前园区已经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吸引了阿里巴巴跨境电商服务中心、深圳毅点科技有限公司等带动辐射作用的众创团队入驻。未来,园区还将为入驻团队提供创新指引、企业组建、加盟协会、市场开发、项目推荐、人才招聘、资本引入等服务,为项目加快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低碳总部园,是继番禺节能科技园之后,杨锦链的又一“园区梦”。“十年前,我们创办番禺节能科技园,目前入驻企业已经达到1000家,引进和培育上市公司20多家,年创利税近20亿。可以预见,番禺节能科技园的今天,就是增城低碳总部园的明天”,谈及低碳总部园的未来,杨锦链依然充满信心,“增城低碳总部园总规划六期建设,全部建成约15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将可安排创新型企业1000家,成为增城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助力增城建设中等规模现代化生态城市。”(来源:增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