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绿色引领:环境治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017-08-03 来源: 本网
    【字号: 分享

      2017年7月29日至8月1日,第三批7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陆续向天津、山西、辽宁、安徽、福建、湖南、贵州等7省(市)反馈督察意见。截至督察反馈时,督察组交办的31457件环境问题举报已基本办结,共立案处罚8687家,拘留405人,约谈6657人,问责4660人。

      多措并举、“对症下药”,全国环保督察和整治保持高压态势,斩污利剑挥向成千上万的排污企业,对改善空气和水土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越来越多城市打响环保“攻坚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守护群众心中的碧水蓝天。按照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的部署要求,我区针对污染严重的工业园区展开重点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全力推进增城区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聚焦难点

      升级工业园

      敢于向污染企业“亮剑”

      面对日渐升级的环保风暴,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环境污染问题中的“堡垒”“顽疾”,越来越多城市重点针对近期大气质量改善压力大、水环境质量距国家要求差距较大等环保突出问题打响“攻坚战”。

      工业区整治提升任务成为一些城市环境整治的重点工作之一。以佛山为例,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发展模式成为这里经济腾飞的动力。小的几十亩、大的上千亩,数百个村级工业园遍布佛山全市五区。不少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小作坊隐身其中,有的甚至与居民区夹杂在一起。

      自去年11月28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广东以来,佛山全市五区围绕督察组交办案件,掀起一场“环保风暴”,在对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环境问题立行立改、严肃追责的同时,提出借机、借势解决环保“老大难”问题。而存在于各区村级工业园的污染问题,正是佛山环保工作中长期存在的焦点。去年12月,佛山市南海、顺德两个制造业大区同时召开规模近千人的环保大会,吹响了村级工业园环境整治提升的冲锋号。

      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东莞,环保风暴同样在不断升级。前不久,东莞公布了《东莞市2017年“两高一低”企业全面整治与引导退出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出,位于一、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有工业废水排放的建设项目、位于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沿线两旁的“黑烟囱”企业必须引导退出。各镇街今年年底前通过引导辖区内一批涉水企业的整治与退出,实现工业废水实际排放总量有效削减。

      标本兼治

      压实环保责任

      打出环境治理“组合拳”

      环保专家指出,污染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可能微乎其微,工艺低端、设备落后、粗放式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源严重消耗和环境污染,不断吞噬着“绿水青山”。 生态环境欠账终究是要还的,未来甚至需要加倍偿还。因此,生态环保短板必须下大气力弥补,打着“发展”旗号的污染企业绝不能继续纵容。

      眼下,我区掀起环境保护的“攻坚战”,第一把利剑砍向的就是重点污染企业。

      根据已制定的整治新塘环保工业园及周边污染企业相关工作方案,我区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依法依规整治排污企业。

      方案指出停止排污企业范围——共76家企业,包括新塘环保工业园(夏埔工业园)53家、新洲工业园11家、西洲油库群8家和中央环保督察涉案的园外企业4家;以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促使76家环保、能耗、安全技术、职业卫生、消防等不达标的企业依法依规停产退出、转型发展。

      整治污染企业分成三个批次组织实施:第一批污染企业要求今年9月10日前停止排污;第二批污染企业要求今年年底前停止排污;第三批污染企业要求明年春节前停止排污。

      整治工作在明年春节前全面完成,届时将彻底消除企业超标排放、非法排放、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安全、消防安全等行为,确保完成上级部门对我区环保投诉和治安突出等问题进行挂牌整治的任务。

      治污不是喊口号,更不是阵风式执法行动,而是有系统、有思路地开出标本兼治的“药方”。

      环保风暴持续升级之下,放眼珠三角,一面是陶瓷、玻璃、五金等传统制造业企业不乏停产整改,另一面是企业的绿色化和智能化稳步转型。以广东佛山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陶瓷企业,面对愈加严格的环保要求,推广采用可有效节能减排的干法制粉工艺。与此同时,东鹏还与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组成合作联盟,共同为生产线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投产提供技术保障,在产学研的合力下为陶瓷产业的绿色转型攻坚克难。

      事实上,我区在整治污染企业的同时,也将打出一套针对工业园区环境提升和产业升级转型的“组合拳”,力图斩断污染根源。企业排污是“标”,产业链低端是“本”,治污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下一步,我区计划用1至2年左右时间,完成该园区的产业转型发展,鼓励企业自主发展科技研发孵化、商务办公、仓储等行业,消除环境污染,实现区域发展和环境共赢的目标。

      观察眼

      守护绿水青山

      迈向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之城

      沿着蜿蜒的绿道,一路上花草繁茂、绿树成荫,偶尔还能看见一只只白鹭纷飞。在增江河畔,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人们前来踏青。

      生态是我区的特色及发展优势。去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元,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与此对应,生态环境数据一直保持稳定:全区林地面积达到118.4万亩,占广州市林地总面积的27%,森林覆盖率一直保持在55%左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0.58平方米;空气质量保持良好,去年全区空气优良率为92.6%,综合指数在广州市各区排名第二;区内主要河流水质保持良好,增江河优于三类标准,二龙河保持二类标准,其中二龙河是广州市50条纳入监测的河涌中水质最好之一。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质的生态环境背后,不仅依靠强有力的治污举措,更有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广州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融入广州布局,我区要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

      目前,我区实施生态红线保护管控,北部800平方公里,坚决不发展工业,构建北部生态经济区。全面推进生态要素的网络化、体系化,构建以“一江两河三山”(即增江,西福河、派潭河,南香山、白水山、白水寨)为主核的生态走廊,把山系、绿系、水系等生态空间连成一体,形成贯通全区域的自然生态网络,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生态环境的升级带来的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变,更是发展模式的迭代。位于挂绿新城内的增城低碳总部园致力引进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岭南创新创业生态硅谷,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目前园区已建成企业总部楼、创业中心、科技孵化器、创客梦工厂等功能建筑和分区。截至去年底,已有近5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准备入驻。

      广州市工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区新登记市场主体10819户,同比增长39 .56%,增速提高7.18个百分点;新登记注册资本360.55亿 元 ,同比增长317.25%,增速是去年的5.5倍。市场主体登记质量逐步提高,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新登记17户。

      良好的城乡和生态环境吸引着创业创新者前来,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践行五大理念,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之城的题中之义,全面打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生态环境攻坚战的增城,正在为广州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探索经验。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