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锚定枢纽能级 推进产城融合

    2022-09-23 来源: 增城日报
    【字号: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增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广州东部枢纽功能定位,以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两区”带动,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东部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平台,全面推进产城融合,协调推动一、二、三产业发展,聚力打造大湾区产业聚集新高地。

      

      北三环与广河高速交汇处中新互通立交

      布局大平台促进大发展

      近年来,增城通过布局大平台以承载大项目,推动大产业,促进大发展。

      ——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以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带动,通过实施“区政合一”管理体制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重塑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走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其中,探索“区政合一”,融合管委会和行政区两方面的优势,发挥“小政府、大服务、强服务”的体制优势和特色,增城对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系统优化,设置了政策研究、投资促进、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园区发展等5个工作部门,保持精简高效的特色和涉企服务的优势,以及其在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性和高效率。

      ——增城侨梦苑。增城通过开展侨梦苑“一苑多区”建设,积极拓展园区范围,在开发区侨梦苑(核心区)的基础上,先后认定了低碳总部园、迅镭产业孵化器、增科院高新产业孵化器、1978电影小镇、前沿孵化器、博济生物医药科技园、新塘·中城智慧园、华商众创孵化器等分园区。

      ——广州东部枢纽。2022年,增城聚焦“拓展产业空间载体、促进资源要素串联聚集”目标,以“土地集中连片开发、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为考量,着眼交通、产业、人口、土地等要素,充分考虑轨道、高快速路等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对新塘周边200平方公里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交通、产业配套进行统一规划,释放更多发展用地空间,为广州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提升“广州制造”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重要支撑。

      ——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2019年底,增城成功被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七个区(县)之一。坚持“南聚北优”的发展战略,南部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中部以荔湖新城为核心,重点推进荔湖新城板块、增城站板块、增江东岸板块建设,规划建设湾区东岸现代新城;北部重点发展康养服务业、高端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与生活休闲功能有机统一的生态保育发展区。

      ——广州科教城。根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今年1月29日发布的《广州科教城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征询意见公示》显示,广州科教城总用地面积15.39平方公里,规划打造湾区一流科教城、智慧山水价值园、产教城融合典范,一期将有13所职业院校入驻。其中,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全体教职工已于今年8月30日进驻广州科教城新校区,该校成为广州科教城首家进驻的学校。

      ——广州东部公铁联运。增城以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为着力点,以中欧、东盟班列开通为契机,整合中新、朱村周边万亩以上土地,探索建立陆路口岸。

      

      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展示中心

      交通要素转变为发展要素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要以交通为先导,通过交通网络与大湾区城市群建立便捷的联系。近年来,增城大力推动交通网络建设,尤其是大力推动被誉为城市“黄金经济线”的轨道交通发展,促进增城产业转型发展。

      目前,已建成开通地铁13号线首期、21号线,穗深城际、广石铁路(东北客货车外绕线);广深铁路在建交通枢纽3个,分别是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新塘站、增城南站、增城西站。与广州市主城区可通过穗深城际、广州地铁13号线、广州地铁21号线联系,新塘、荔城地区与广州市中心区的地铁通达时间分别为50分钟和60分钟。与东莞、深圳地区可通过穗深城际衔接,至东莞虎门、深圳机场通达时间分别为45分钟、70分钟。

      今年,《增城区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增城明确提出构建30分钟城际铁路时空圈,与广州中心区、东莞中心区、知识城等重要功能区、白云机场等枢纽30分钟互达;以广州东部枢纽为核心规划2小时可达省内各市及香港、澳门,3小时可达周边省会城市等。

      “大湾区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的对流,将由轨道网络和信息网络提供支撑作用,其中轨道网络更是整个大湾区要素交流的支架。”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接受省市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大湾区城市群里,各种层级的轨道交通是网络的骨架,利用好开发区和东部枢纽的平台,增城能把城市的主要生活功能以轨道网为支架组织起来,打造“城市有界、生活无界”的产城融合样本。

      

      朱村科教城

      数说增城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0.09亿元;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6.8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4亿元;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6.66亿元。

      2021年规上工业产值1609.16亿元,增长11.1%;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14%;40.6%的工业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146家亿元企业完成产值1307.24亿元,153家新入库企业完成产值142.41亿元,分别增长15.6%和80.9%。

      截至今年3月,增城市场主体总量达22.36万户。其中,今年一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8000户,同比增长22%,新登记企业4087户,同比增长20%。

      截至今年5月,增城共有专业技术人才69233人,其中,高级3224人,中级16423人;各类技能人才69119人,其中,高级工以上资格9012人,中级工资格13358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增城常住人口1466331人,位居全市第六,比2019年末121万人增加了25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近43万人。

      落户企业看增城

      “增城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核心区域、交通枢纽、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重要增长极,是广州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区域之一。”

      ——广州无线电集团投资发展部部长、平云资本总经理钟勇表示,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政企合作,以“实业+资本”双轮驱动,基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理念,通过“价值共创、价值共享”,积极融入增城区发展大局,为传统商圈提质扩容,发展新业态,助力增城经济高质量发展。

      “增城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承载空间储备量大,能很好支撑智能传感器这样的重大产业项目的发展需要。同时,营商环境好,生活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齐备,交通四通八达。”

      ——知名半导体公司董事长孙臻表示,希望与增城实现优势叠加,合作共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推动智能传感器国产化进程,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我们生产的产品对温度有着严格要求,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运输环节的冷链物流最难把控,支出成本也比较大,增城便捷的交通体系能大大节约企业生产成本。”

      ——立高食品冷冻事业部副总经理梁坚锐表示,企业将以总部基地建设为契机,扩大上下游“朋友圈”,带动更多现代化食品产业伙伴进驻增城。

      “引导、培育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和重点工作。增城位于广深黄金走廊,能满足大量优质企业在增城落户或扩产的需求。”

      ——广州市增城区专精特新产业园开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汉昌表示,将在增城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基地项目,以提供空间载体为主,以企业服务并重,围绕增城重点鼓励的汽车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主题明确、特色突出、高端集聚的大湾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示范区。

      “增城作为广州东部门户,人才流动畅通,交通非常便利,充足的土地空间和优质的政府服务,都与我们制造业项目的需求相匹配。”

      ——中企云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屠建平表示,十分看好增城的发展前景,对在这里投资发展充满信心,未来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持续深化与增城的合作,努力实现互惠互利、发展共赢。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