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绩考核全区第二!朱村街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绩单出炉
2022年以来,朱村街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工作要求,采取有力举措,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乡村治理等方面精准布局,全街“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在增城区2021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位列全区第二名,成功承办广东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都市现代农业会议、广州市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广州市春耕生产现场会等大型活动。
一、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深化丝苗米产业园建设。
朱村街引进谢华安、柏连阳院士丝苗米新品种中试项目、多年生稻品种引种试验示范项目等,打造广东丝苗米新品种展示基地。
以增城区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推动横塱片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核心区,已完成一期2500亩土地平整工作,正加快打造无人农场,落实排灌渠、机耕路等基础配套建设。
以丝苗米为主导,逐步形成南部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北部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的互动互补发展模式,推动大湾区现代种业产业园、丝苗米全产业链项目等落地见效。
二是坚持“辅之以义、辅之以利”。
朱村街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由街党工委书记定期督导粮食生产情况。积极推进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中央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353.48万元。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金额约353.30万元,投保面积25354.81亩,实现政策性水稻保险全覆盖,保费由财政全额承担,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
2022年,预计朱村街粮食播种面积13766亩、总产4975吨,同比面积增16.12%、产量增8.47%。
三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全面完成3369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成丝苗米智慧信息化平台,赋能种植生产科学管控,并开展水稻生产碳中和、绿色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培训,推动精准用药施肥,推进粮食稳产增产。
2022年,朱村街获评“一镇一业”增城丝苗米省级专业镇,带动辖内龙岗村、龙新村、南岗村、丹邱村成功创建“一村一品”增城丝苗米省级专业村。
二、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朱村街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村规民约,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定期督导检查。“三清三拆三整治”基本完成,厕所摸排、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查漏补缺和供水改造建设全面完成,累计建成“四小园”163个,面积57084平方米,成功创建省定美丽宜居村9个、特色精品村4个,行政村100%创建干净整洁村。
二是深化时光穗稻新乡村示范带建设。
开展乡村会客厅停车场及周边环境整治、龙新村村道及周边环境整治等工程,进一步提升乡村面貌、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串联白水山森林公园、丝苗米发源地景观、七彩澳游4A级景区等文旅资源,谋划开展全域运营,打造网红打卡路线,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三是持续引进乡村人才。
增城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在朱村街落地运营,将作为人才振兴重要平台,推动人才资源集聚,带动乡村人才振兴。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万亩稻田间、农房外立面绘就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画卷,描绘村民辛勤劳作和丰衣足食等场景,赋能乡村振兴。
三、农民增收有法有效
一是探索“村集体资产+农投集团+社会企业”的模式。
朱村街引进专业化经营团队开发经营,对龙岗村和龙新村162亩空心村闲置资源进行盘活利用,推动建设精品民宿、特色酒店等,实现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
项目引进后,以“租金+10%村集体分红”分配模式,共享项目发展红利。项目动工后,周边铺位竞投租金从原来每年55元/平方米提高至878元/平方米,增加16倍,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
二是试点推行农村农民资源入股参与新农企经营机制。
以横塱村100亩村集体建设用地为入股资产,与农投集团和社会企业合作开发经营,参与全产业链经营、共享收益,全产业项目收益通过“保底租金+股份分红”,与农民共享产业利润与升值红利。
现100亩村集体建设用地正准备启动征地,项目落地后将打破农户以往只靠1500元/亩地租和务工收入的单一收入来源方式,成为产业项目的“合伙人”。
三是促进农民就地就业。
全产业链项目的各个环节优先招聘当地村民,预计可增加就业岗位200个,确保当地村民实现就地就业,同时吸引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创业就业。
四、乡村治理平安稳定
一是强化街村党委抓乡促村责任。
朱村街构建街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责任区五级基层组织架构,组建160个网格党支部、171个网格党小组、169支党群服务队,划定党员责任区,常态化开展党员下沉服务活动。
2022年以来,指导各村(社区)发布党员下沉活动456场,累计发动党员6743人次。
二是进一步建强基层组织队伍。
现村“两委”干部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6.4%,平均年龄44岁,较上届年轻2.2岁,实现村干部队伍学历年龄“一升一降”。组织开展村(社区)干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专题培训5次,有效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并吸纳入党积极分子43名、党员发展对象23名,进一步充实基层治理队伍。
三是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行动,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室,每个行政村培育4名“法律明白人”,共计56名,助力推进乡村依法治理。在各行政村设立民主法治议事厅,严格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和村居代表议事制度,推进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民主化。2022年以来,全街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通过事项324项,已落实310项,落实率95.7%。
四是落实推进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工作。
总结试点村(神岗村)经验,向全街推广实施。指导各村制订积分考核细则,建立村民积分档案,形成因地制宜的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