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3500公里绿道,“带火”广州乡村振兴

    2019-04-17 来源: 南方+(微信公众号)
    【字号: 分享

      花城广州,出门见绿,推窗现景。将绿水青山与现代都市串联起来的,是匍匐在大地上的3500公里绿道网。它们贯穿田园林地,蜿蜒错落、阡陌交通。漫步绿道,人们“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享林泉之乐”。

      自2010年起,广州市就已围绕建设生态城市宜居城乡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区联动、部门配合”的原则,把绿道网建设作为幸福广州的重要民生实事来抓。遵循“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的原则,结合广州“山、水、城、田、海”的自然禀赋,绿道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演变过程。

      实际上,广州绿道的建设始终与广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更新的步伐紧密相关。绿道功能也经历了由“推进城乡一体化”到“改善居住环境”再到“提升城市品质”的转变。这一转变映射了广州城建的进化历程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提质升级。

    起步:增城自行车健身径成为全国最早的绿道雏形

      曲径通幽的田园小路上,邱志伟驾驶着电动车,满载一车游客,驶向村落深处。这条位于增江之畔的绿道上,枝丫掩映、晦明变化、江风习习。正当游人们忘记路之远近时,一排整洁的田屋瓦舍映入大家眼帘。

      一路走来,既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也有“忽逢桃花源”的恍如隔世之感。邱志伟把车停在增城区荔城街莲塘村“林庄农家乐”门前,邀请众人进屋用餐。游客们不曾想到,这位鼻梁上架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观光车司机,是莲塘村的致富带头人。

      眼前的农家乐饭庄,即是邱志伟致富的明证。“刚才走过的林间绿道,同时也是我们村的‘致富路’,它为村里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游客。现在我不仅成了年收入数十万的农家乐老板,还在广州市区购置了房产。”邱志伟笑着说。

      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绿道直接推动了现代经济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以全新的方式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力带动了乡村振兴。以增城为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仅 2018年春节期间,增城绿道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近8000万元,同期增长20%。

      如今总长约553公里的增城区绿道,由2008年的一条长度为80多公里的自行车健身径发展而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今年3月份提供的《广州绿道概况》资料显示,这条自行车健身径成为了全国最早的绿道雏形。

      这条绿道雏形的诞生,根植于城市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现代服务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然而,人口环境问题日益浮现。鉴此,广州于2003年开始开展青山绿地工程等生态建设,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

      据全程参与了广州绿道建设的市绿道工作人员张丽华介绍,2008年,随着生态质量大幅提高,省委提出了“怎样设计旅游才能让农民分享公园化、生态区的成果,怎样才能让广大农民受惠”的发展之问。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青山绿地与居民生活的融合发展,增城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区域公园化战略为建设背景,因地制宜地将自行车健身径引入了生态景观林带。“此举旨在拓展林带功能,带动乡村休闲旅游。”张丽华表示。

    增量:全市3500公里绿道服务人口超过1000万

      增城揭开了全市的绿道建设序幕。此后的十年里,绿道以破竹之势在广州的行政区域内蔓延。截至目前,广州绿道里程总长达3500多公里;绿道串联起500多个景观、景点;绿道覆盖全市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超过1000万。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规划调研处处长杨宏宇介绍,广州绿道首次大规模增量是在2010年。当时,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在此基础上,广州规划建设了流溪河、芙蓉嶂、增江、天麓湖、莲花山、滨海6条主干绿道。

      这些绿道串联起广州的山水、田园、历史人文景观,并向城市社区和村庄延伸,形成了“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交融”的格局。

      “最初的绿道主要是为了连接城市和乡村。后来,在城市内部也延伸出了绿道。”张丽华回忆,为了适应城镇化带来的人流、车流量剧增,广州市出于方便行人出行的考虑,在非机动车道旁边增设了“人行绿道”。

      但是,某些地区的绿道上,出现了自行车相向而行的情况。此外,“夜跑”运动日渐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让道路安全隐患问题进一步凸显。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广州市对绿道规划进行了调整,不仅增设了道路周边的绿化隔离,而且在绿道的路面颜色设计、标识等方面做了优化。张丽华说:“整个过程伴随着近年来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优化。”

      按照广州规划部门的方案,绿道被赋予了浓郁的岭南特色,绿道上的相关配置也是按照岭南风格因地制宜打造的。例如,临江大道的绿道“缓跑径”,结合了滨水开放式公园的地理构造,建成了视野开阔的塑胶跑道。行走其上,可以欣赏到绿叶红花编织而成的属于春天的华彩丽景。其中,仲春时节开始绽放的赤红色火焰木,就是属于广东的本土树种。

      此外,越秀区的绿道建设则依托原青山绿地景观,结合了河涌整治、迎亚运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展开,将区内沿线的人文、历史、生态景观串联起来。既保证绿道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避免了资金的重复投入。

      “环境好、花费少、效果佳是广州绿道建设的追求。”张丽华提到,广州每公里的绿道建设平均花费50万元,有些地方的绿道造价每公里可低至十余万元。性价比较高的建设方案,依托了原有的建筑设施,这与近年来“城市微改造”的思路不谋而合。

    提质:绿道助力提升城市品位并获九成受访者认可

      据2013年底广州市绿道网综合效益评估研究的调研结果,9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绿道促进了城市环境改善和城市品位提升;89%的受访者认为绿道促进了体育运动发展;83.6%的受访者认为绿道具有科普教育和文化宣传价值,并增强了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项数据反映的民众认知,在广州生物岛上具有典型体现。每周一下午,这里都会有一群身着黑色运动装的年轻人,环岛跑步两圈、共13公里。广州中体体育有限责任公司的职员冯洁雯正是其中一员。她表示,这是他们公司每周固定的团建项目。由于公司的业务聚焦于体育领域,2016年公司选址时,特地定在了具有良好运动环境的生物岛上。

      “我们还与体育领域的合作伙伴建立了‘跑友’关系,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相约在生物岛的绿道上跑步。”冯洁雯笑着说,“这里的跑道是特殊设计的,路面不伤膝盖,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大家放松。”

      这条坐落于生物岛上的跑道,是广州市第一条蓝色的绿道。跑道上还设置了距离标识。据参与设计该绿道的广州腾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路桥事业部总监张红广介绍,每周末生物岛内有上万人次的跑步活动。

      尽管使用量庞大,但这条绿道的使用寿命预计能够达到10年。“其他地方的跑道,一年后就褪色了。生物岛的绿道跑道在建成几年后,颜色依然变化不大。”张红广说,不仅如此,跑道还融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

      张红广拧开一瓶矿泉水瓶盖,任由瓶中的水流向绿道。然而,绿道上并没有形成积水。水流经过绿道材质的快速透水性能,短时间内汇入了地下系统。张红广称:“这为跑步带来了良好的体验。即使下雨天,跑步‘发烧友’们也可以在生物岛的绿道上奔跑。”

      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提供的一项2015年市民满意度调查显示,79.9%的受访者因为绿道环境优美选择了绿道休闲;95%的受访者在初试绿道后表示会再次选择绿道休闲;市民对打造美丽广州的期望和建议中,首选增加绿道的人数占总量的57.2%。

      “经过了前期的增量发展,目前广州市绿道来到了‘提质发展’阶段。”杨宏宇谈到,广州市用绣花的功夫管理绿道,为市民服务。例如,在传统绿道的基础上,新设了缓跑径、空中连廊等深受市民欢迎的新形式,并为绿道增加了直饮水、图书馆等附属配套措施。

    【人物声音】

      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参与者、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规划调研处处长杨宏宇:广州绿道的建设内涵包括了四个方面。首先是“绿色”,要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发展;其次是“道路”,要满足基础设施的一般性功能;再次是“标识”,要让使用者能够清楚地知悉绿道有别于其他的道路;最后是“驿站”,要让人们既可以“跑起来”也能够“停下来”,创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下一步,将根据广州市实际,继续打造精品,提升品质,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连通便捷、功能丰富的绿道网络体系。未来的主要绿道建设任务,还是在“丰富绿道内涵”上下功夫,把绿道周边的环境提升更加优美。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