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土地整治 助力乡村振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为了破解部分区域空间布局无序化、耕地碎片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生态功能退化的“四化”问题,通过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和历史文化保护等一系列整治工程,提升国土空间布局质量,形成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
(一)“空间腾挪”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本质特点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本质是按照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空间格局有优化,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布局相对稳定,生态环境有改善等要求,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乡村风貌提升,形成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简单的农田和建设项目叠加汇总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存在“空间腾挪”不足的问题,缺乏土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思考和内涵。没有发生“空间腾挪”的项目,本质上不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二)“产业导入”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在需求
当前江浙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3.0版本项目的主要模式为“政府主导、国企实施、市场运营”,由政府主导编制整治单元规划,国企通过自有资金、政策性借款、超长期国债、专项补贴等完成基础性工程建设后,引入市场运营主体,合作开展现代农业、农文旅融合产业的长效运营。通过导入优质产业形成整治-增值-再投资的正向循环,形成良性循环的“自我造血”发展模式,带动村集体、村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也避免产生整治后“失管”“失修”的情况,真正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增强乡村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三)“村民参与”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形式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的作用。苏杭地区村民参与的形式主要有:一是通过村集体将土地、房屋等资源要素通过流传或作价入股参与运营的方式集中使用,集体获得租金或者经营收益后再分配,有效降低整治主体的整合成本;二是项目运营主体指导村民对自有住宅进行投资和升级改造,建成后引入特色民宿等业态,作为项目整体运营的有益补充;三是整治后的农业产业园、乡村民宿项目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当地村民和部分返乡大学生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工作机会;四是深入挖掘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强化本地乡土文化的参与度和在地性,赋予别具一格的文化价值。
(四)“政策灵活”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效保障
佛山市南海区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三券”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指导意见》《佛山市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等100多份创新政策,制定符合南海实际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并逐步打造完善四类配套的政策工具。一是综合政策类,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建立容缺审批容错管理机制,指导项目实施管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二是农用地整理类,科学划定农业产保区,推进农业用地规模利用集约经营,探索农业用地连片交易,制定耕地恢复实施方案。三是建设用地整理类,引导产业用地成片利用,强化用地入市管控,建设产业保障房,缩减“工改工”项目审批时间。四是生态修复类,建设万亩千亩公园、万里碧道和四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