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构建新型信用监管机制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2022-08-22 来源: 增城日报
    【字号: 分享

      今年以来,区市场监管局着力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以“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手段的新型信用监管机制,实现精准监管、智慧监管,以有效的“管”促进更有力度的“放”,为全区营商环境提供强力信用支撑。

      完善综合监管模式

      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区市场监管局抓实组织领导,积极发挥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统筹协调全区市场领域各监管部门的实际需求,通过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合并抽查事项、控制抽查数量,优化跨部门联合抽查年度工作计划,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制定跨部门联合抽查任务19次,抽查监管对象112户。

      同时,该局抓好统筹保障,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纳入2022年度区机关绩效考核“营商环境工作”考核指标,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形成各部门平等参与、各尽其责、协同监管的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

      深化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应用

      优化监管资源配置

      区市场监管局健全信用评价结果与监管资源挂钩机制,推进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度融合。依托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系统,智能判定“高、较高、中、低”四类信用风险等级企业。目前我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企业占比分别为1.9%、2.7%、28.3%、67.1%。

      根据信用等级、风险程度,对市场主体实施靶向抽查、差异化监管,对违法失信、高风险市场主体大幅提高抽查比例、频次,实行“零距离”重点监管;对较高风险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频次,实行“近距离”监管;对信用风险一般的市场主体,按常规比例和频次抽查检查;对信用等级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减少抽查比例、频次,实行“远距离”监管,进一步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实现监管成效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针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等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的重点领域,实施清单管理、分级监管,切实增强监管针对性有效性。

      丰富信用约束监管手段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社会生态、实现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区市场监管局丰富信用约束监管手段,使信用监管这把“戒尺”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该局强化信用信息公示,向社会公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监督管理、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用信息,增加市场交易信息透明度,提升失信企业违法成本,倒逼市场主体合规、诚信经营。畅通信用修复渠道,实现信用修复“零跑腿、网上办”,帮助市场主体重塑诚信经营形象。上半年,依法将1541户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1户企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对5159户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进行信用修复。

      为推进常态化“死户”清理工作,区市场监管局与税务部门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共享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涉年报、涉税信息,结合现场核查、邮寄核查情况,梳理出拟清理企业名单,对符合清理吊销条件的企业做到“应吊尽吊”,促进市场主体优胜劣汰,净化市场环境。上半年,累计依法吊销3849家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营业执照。

      此外,该局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监管作用,推进企业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对各部门通报的失信主体,依法实施联合惩戒。今年以来,对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等75家商事主体采取警示措施,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共治格局。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