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增城以实现东江北干流国考大墩断面水质达标为中心,坚决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1-01-08 来源: 增城日报
    【字号: 分享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碧道蜿蜒,鹭鸣啾啾。站在增江画廊远眺,延绵山丘、城市楼宇,繁花绿树与旖旎碧波交相辉映,仿若走入一幅巨型的生态山水画卷中。

      以水为脉,治水兴城。“十三五”期间,增城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打造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之城的城市定位,以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以实现国考大墩断面水质达标为中心,扎实推进黑臭河涌整治、涉水违建治理、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完善、万里碧道建设等工作,举全区之力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东江北干流国考大墩断面2020年平均水质从往年的Ⅲ类提升至Ⅱ类,达到国家考核标准;纳入国家、省、市考核的8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达到长制久清,东江北干流一级支流全面消除黑臭;五年累计建成污水管网约4275.5公里,建成区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密度由每平方公里3.84公里提高到15.62公里,基本实现市政管网全覆盖;纳入省万里碧道示范点建设的增江雁塔大桥至初溪拦河坝6.5公里河段全面建成;完成1480个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作,位居全市第一……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增城坚持系统治理,一步步把“水润之城”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建立体系 完善机制 河湖长制“有名”“有实”

      作为增城河流水系的“总关口”,2018年,东江北干流位于增城区的大墩断面被纳入国家考核,要求通过治理,实现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大墩断面水质同比2018年、2019年明显好转:氨氮同比2018年下降86%,溶解氧同比上升31%,总磷同比下降48%。不仅如此,国考增江口断面平均水质也达到Ⅱ类,优于国家考核的Ⅲ类标准。啃下这块“硬骨头”的背后,是全区干部群众付出的巨大艰辛和汗水。究其根基,首先得益于河湖长制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为实现河湖长制“有名”“有实”,增城率先探索河长办机构设置运作新模式,并配备了1名专职副主任和21名专职人员,实行独立办公,实体运作。在此基础上,增城建立了“河湖长+河湖警长”联动机制,全区设立三级495名河湖长及区镇两级29名河湖警长,将党政干部、公安执法力量融入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构建了完备的河湖长组织架构。近三年来,全区三级河长累计巡河约13.8万次,发现问题18176宗,办结18176宗,办结率达到100%。

      为加强日常管理,增城将全区划分为862个标准基础网格,配备363名网格长、864名网格员,推行网格化治水,形成了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盲区的治水网络体系。

      针对跨界河涌管理“协调难”问题,增城区充分利用河长办工作平台,主动对接东莞市、惠州市博罗县和龙门县等地区,建立健全了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协作机制,三年来累计发函、微信、上门协调跨界水污染问题逾130次,共同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

      综合施策 多措并举 黑臭河涌消除黑臭

      作为东江一级支流,流经新塘镇和永宁街12个行政村的永和河曾是我区城市环境的一个“毒瘤”。转变在2016年开始,永和河黑臭河涌整治被纳入国家住建部考核。在4年时间里,增城从清除河道垃圾、淤泥到完善截污管网,从两岸生态修复到排查整治污染源,全力以赴推进永和河整治工程。最终,永和河于2017年底基本消除了黑臭。根据广州市监测数据显示,自2019年3月开始,永和河水质已连续22个月保持“不黑不臭”标准,实现了“长制久清”。(下

      事实上,在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新塘镇和荔城街,黑臭河涌治理已成为近年污染治理的工作重点。为确保在2020年底前全面剿灭黑臭河涌,增城按照广州市以“流域为体系、网格为单元、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的治水思路,坚持“三源、四洗、五步法”推进水污染防治,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河涌水质。目前,全区纳入住建部、省、市考核的8条黑臭河涌均已完工,其中永和河、上邵涌、腊田埔灌渠、牛屎圳、细陂河实现长制久清,金紫涌、何屋涌、百花涌初见成效,正在开展长制久清评估。东江北干流33条一级支流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达到Ⅳ类及以上的河涌25条,达到Ⅴ类的河涌4条;纳入广州市考核的11条黑臭小微水体,目前已全面消除黑臭,通过广州市复核并销号。

      与此同时,增城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值守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水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及洗砂行为、开展河道违章砂石堆放场专项整治等手段,还干净整洁的河涌环境于民。五年来,增城累计拆除包括河涌、水库、湖泊、边沟边渠及合流渠箱等管理范围内违法违规建构筑物4104宗,面积约163.4万平方米,并完成对增江及东江北干流(增城段)流域河道管理范围的76宗违章堆放场的整治。

      党建引领 人人参与 “智慧治水”助力源头减污

      近年来,住在东江边上的市民留意到,不时总有一些胸佩党徽、臂带“党员巡河”袖章的人沿着河道徒步,边“扫描”河涌是否有异常情况,边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同时向大家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

      2018年底开始,增城在压细各级河长巡河职责的基础上,强化党建引领,在全市率先发起了一场以“增城河更美,万人巡河齐护水”为主题的“万人巡河”志愿活动。两年以来,全区共有176个部门和单位组织在职党员干部参与巡河活动,共发现反馈有效涉水污染源数据6747条,基本全部整改完成,为整治各类污染源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党员示范、全民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污染防治工作格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膨胀,工业和农业、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导致东江北干流流域污染加重。为深入全面地发现并整治各类涉水污染源,真正实现源头减污、源头灭污,增城以强化污染源头综合整治为核心抓手,打出了一套“‘源头减污挂图作战’行动+‘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五清’专项行动+村级工业园整治”的溯源灭源组合拳,力破水环境治理中的“源头治污”难题。

      通过实行“镇街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联动机制, 自主开发“东江北干流大墩达标系统”,创造性地探索“3+1”智慧治水长效机制,增城用数据倒逼各职能单位和河长积极主动履职,在全社会打响了一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人民战争。

      自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增城全区通过“广州河长APP”上报污染源共29720宗,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治,上报数量、整治数量居全市第一;“增城河长”微信公众号收到群众涉水污染源有奖举报线索1610宗,已办结1526宗;依托河涌众采小程序组织“党建引领万人巡河”活动,累计发现涉水问题6747宗,已全部完成整治。

      加大投入 补齐短板 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增城投入106亿元,补齐治水公共设施短板,同时自主开发了水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控平台,推动全区向实现“雨污分流”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五年来,增城通过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盖,累计建成污水管网约4275.5公里,约为“十二五”期间建设管网的50倍;其中2020年新建污水管网3338.95公里,建设长度居全市第一。与此同时,增城还新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扩建污水处理厂2座,9座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51.05万吨/日。项目实施以来,污水厂进水浓度稳步提升,2020年1-11月全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氨氮平均浓度为17.23mg/L,同比2019年上升20.57%,全区污水纳污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施公共排水设施缺陷修复。为切实提高增城公共排水设施管理水平,2019年3月,增城组建区排水公司,负责全区排水管网复核、养护和结构性隐患修复工作。排水公司自成立以来,聚焦主业主责,累计修复井盖2451处、修复清理雨水箅5139处,清淤管长151004.78米,通过落实管养措施,有效提高各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提升污水处理效能。

      ——大力开展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作。增城排水单元共1712个,面积约61.97平方公里。按照广州总河长令第4号雨污分流率需达到60%的要求,增城已完成1480个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作,占全区排水单元总数的86%;达标排水单元面积约48.98平方公里,占全区排水单元总面积的79.4%,雨污分流率位居全市第一。

      ——全面铺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查漏补缺。全区251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查漏补缺主体工程均已完工,污水收集和污水治理达到省市考核目标,基本消除农村门前屋后污水沟。

      ——全面开展污涝同治,统筹推进渠箱清污分流工作。通过前期检测、摸查,制定合流渠箱整改方案,我区将合流渠箱纳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统筹实施,通过河涌揭盖复涌、拆除违法建设、封堵污水直排口等措施,开展合流渠箱改造工作,解决城市内涝和污水溢流问题。

      治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时间上,既着眼当下又立足长远,既突出重点阶段又把控全过程;在空间上,统筹上下游、干支流,打出组合拳。漫漫治水之路上,增城咬牙坚持,披荆斩棘,终见繁花似锦。展望未来,生态之城的下半篇“水文章”必将续写更加精彩!(增城日报)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