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乡村振兴,探索发展之路
作者:万忠,广东省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增城区“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成员;叶玉瑶,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增城区“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成员;武文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庄伟光,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增城区“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成员
一、万忠:提升乡村产业发展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广东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着力构建体现岭南特色、展现广东比较优势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如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跨县集群产业园、食品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成广东的增长极;全省集聚预制菜相关企业超过6000家,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已成为全国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先导区之一;全省已开工项目35个,年内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529个、桁架类网箱3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稳健起步。万忠看来,一系列变化的背后,乡村产业成链成体系的趋势明显。
“广东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向两端延伸,近来已触及前端的种业,农产品加工业也有长足发展,这些都可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的有效渠道。”万忠说,“目前,农民已通过土地租金、劳动报酬、经营收入、股金等多种方式分享到农业产业园等市场主体的发展成果;未来,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工作可进一步发力,助力农业产业实现用集装箱运进来,用天平卖出去的附加值提升,使发展成果进一步惠及广大农民。”
二、叶玉瑶:强化省域统筹形成土地价值闭环,探索面向新质生产力塑造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
(一)强化省域统筹,形成面向新质生产力塑造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
目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县域统筹为主,在全县或镇村层面进行土地腾挪和项目策划,战略性普遍不高,系统性普遍不强,实际落地的效果也差强人意,特别是欠发达区域,项目落地和资金回笼非常困难。在经济下行、土地市场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应该采取“收”和“统”的原则。所谓“收”,就是要因时而宜、顺势而动,适当缩小全域综合整治的范围,聚焦在能够实现土地价值、带动经济发展、或者解决民生、生态等重大问题的区域开展整治。所谓“统”,就是要加强全省层面的统筹力度,把握土地资源需求变化,积极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平台、新空间,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将产业运营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形成全产业链生命周期运营管理
以往的整治模式的一个较大弊端是,整治工程实施和后续的管护和经营是分开的,大部分整治项目到施工结束验收、入库后就结束了,整治工程完结后管护或经营给回政府或其他企业。如垦造水田的项目,由于施工和管护经营分离,施工方更多是从节省成本的角度,不太考虑后续如何用,好不好用,是否能长久获益,造成项目管护和运营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建议把施工整治和管护运营打包作为一个长期项目,考虑后面的产业运营和收益,形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全产业链环节。
总而言之,全域综合整治的本质不仅是土地问题,更是土地之上的产业和经济问题,“以地生财”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底层逻辑,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强化省域统筹,形成面向新质生产力塑造的全域土地整治新模式与新机制,同时也要强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全产业链生命周期运营和管理。
三、武文霞、庄伟光: 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发展模式上,凸显岭南特色。结合岭南生产、生活、生态特色,加强在地生活和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有机整合,在特色化、差异化上下功夫。以文旅产业融合为依托,营造农旅融合、商旅融合、体旅融合、康旅融合、教旅融合等多元融合业态,形成开放包容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机制,从理念、空间、业态等层面多维推进与跨界联动。充分利用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民俗节庆、民间艺术和丰富美食,整合重组文旅资源及其相关要素,推动岭南特色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不断涌现。
发展产品上,强化科技赋能。顺应大众旅游市场游客的发展需求和产品升级方向,以新科技、新方式提高传统观光旅游品质,重构文旅消费场景,通过技术渗透、功能重组等方式,推动实现产业融合和功能创新发展,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文旅产品,构建可感知、可沉浸、可参与的消费空间,增强文化体验,催生多元消费。构建推动文旅创新的技术矩阵,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将岭南文化元素升级为线上线下综合体验的多元化场景表达方式,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建立健全“一站式”文旅数字化服务平台,持续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提高线上线下文旅运营管理效率,增强新时代文旅活动的参与感。
设施服务上,构建文旅生活新空间。文旅特色产品和高流量的IP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旅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要综合考量居民诉求和游客需求,打造主客共享、互利共赢的生活空间。要完善交通网络建设,打通公交线路与景区景点线路,增强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升级基础服务设施,优化休闲空间,叠加文旅创新业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居民和游客获得归属感和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