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共绘乡村振兴新途径

    2024-08-29 来源: 《深圳新闻》《南方日报》
    【字号: 分享

      专家:刘义强,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增城区“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成员;向晓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专家委员,增城区“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成员;文晓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专家委员,增城区“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成员;李凤亮: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一、刘义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这一提法可以说是为我国农村经济和乡村振兴工作作出更加准确的指引。”刘义强说,乡村振兴不能仅局限于农村,而是要推进城乡融合,抓住城市与乡村之间在资源、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相互需求。建立在相互需求基础之上的城乡关系,更具持久性和可持续性。

      这一提法对广东来说意味着什么?刘义强认为,广东把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解决当前全省产业分布较为分散的问题,将不同地区的产业进行整合优化,进而更好地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二、向晓梅:把县域作为“百千万工程”重要支撑点

      (一)县域如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向晓梅:一方面,县域要加快城市提质扩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客厅”“城市展厅”“城市阳台”项目,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突出“创文”“创卫”主抓手,协调推进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另一方面,县域要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实施镇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推动各镇域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提质增速。

      同时,通过强化中心城镇的集聚效应和增长极作用,辐射带动乡村振兴。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挖掘和开发利用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村庄的历史、人文、生态、产业、旅游等资源,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纵深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打造全省、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

      (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向晓梅: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以分为两条发展路径。

      一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是持续大力抓好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三、李凤亮、文晓巍:优化发展结构,孕育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

      三产融合,变“生存农业”为“富民农业”。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但并不意味着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通过三产融合实现县域不同产业要素的城乡流动和扩散,提升农业经济价值,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此,一方面,要延伸农业产业链,从县域层面着眼,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产业的向后延伸和下游拓展等方式,积极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民的有机联结,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农业价值链,积极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生态、文化、康养、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大农业”链条,并通过构建完备的农产品供销体系、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等方式,形成农业与加工服务业的交互融合,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区域协同,变“单打独斗”为“整体联动”。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所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正是县域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当前,珠三角县域GDP总和超过全省县域GDP的70%。非珠三角许多县域普遍表现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等特征,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通过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创新资源等方式,突破土地局限,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让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从土地向产业链、要素链、价值链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从竞争走向合作,实现新型生产要素在县域的优化组合,让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因地制宜,变“散小弱亏”为“专精特新”。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针对当前县域产业集群面临的产业规模小、“集”而不“群”、产业配套支撑力弱、创新能力不强、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广东应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县域经济规划中突出优势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具体来说,对于特大城市和都市圈周边以及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域,要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和服务功能的疏解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围绕支柱企业和支柱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专精特新”优势,厚植工业优势、制造业优势。对于沿海县域,要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推动临港重化、海工装备、海洋牧场、滨海旅游等产业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对于农产品主产区县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做强“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对于文旅资源丰富县域,要融合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充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