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作者:蒋永穆,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要素、技术和产业三大系统的整体革新,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在新质生产力理念指导下,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依托现代科技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的应用,通过农业生产要素渗透融合优化配置,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催生农业生产新动能、经营新模式、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产能、质量、效率、方式、效益可持续性的全面提升。
新形势下,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强劲动力。为此,需依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优势,强化乡村生态产品实现的产权、数据、政策、金融支撑,筑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底线,培育乡村振兴的生态动能,使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普惠共享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农业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1. 破除生态保护与发展认知困境,在保护生产力中发展生产力。
在生态产品供给领域,尽管产品本身具备优质、多样化和高附加值的特性,但由于市场机制发展尚不充分,生态产品的供给市场常常陷入一种悖论:即在大量供给的同时,却难以实现这些产品应有的经济效益。正因如此,依赖低成本自然资源来吸引“非环保型企业”的做法,以及一些山区农民“依赖性开发”行为,尽管被禁止,却仍然难以根除,乡村生态产品生产经营开发主体仍存在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认知困境。对于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的“生态脆弱型”乡村,应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发展如光伏扶贫、生态旱作农业等经济效益显著的气候友好型产业,加强开发其特有的生态资源。对于生态资源富集的乡村,应关注创新资源利用方式,通过“互联网+”“农业+”“生态+”等融合思路,将不同生态产业链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乡村,探索将森林碳汇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水源涵养价值转换成为横向生态补偿项目,通过增量收益、就业引导、转产扶持、等方式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关系,有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2. 以现代科技创新乡村生态产品监测与价值核算机制。
一是创新乡村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和动态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对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进行更为精准的监测,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探索编制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二是完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核算机制。现有的核算框架没将“乡村”这一特殊的生态系统纳入其中,“乡村生态系统”是由农田、森林、草原、水域、村镇聚落等生态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评估在当前面临着难以精确量化的挑战,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应用尚未建立相应配套的制度体系。因此,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强对乡村生态资源存量的统计,科学划分乡村生态产品类别,明确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等,建立核算标准实施监督反馈和效果评价机制,促进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有效量化。
3. 以统筹开发为关键拓展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一是强化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村级规划编制覆盖,推广以城乡融合单元为载体的多村规划的整体编制模式,整体性编制乡村生态资源产业化开发规划,探索建立村庄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和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储机制及整体利用机制,探索简化地块空间调整程序,在考虑产业协同基础上,精准把握“生态+文旅体”产业项目进入位置、时序等。二是强化多元主体统筹。支持多个村集体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集体经济联营体强化生态资源的综合性开发。鼓励龙头企业、中小型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合作形成生态产业联盟,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形成协同效应。三是优化综合开发模式。综合福建省南平市“森林银行”经验,提升推广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推进“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社会资本”联合组建综合性平台。构建产权整合机制,集中化收储山、水、林、田、湖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经营权或使用权;构建专业化运营机制,设立专业运营公司负责不同区域、行业板块的规模化生态资产包,通过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产业投资方,进行具体开发运营;构建金融支持机制,依托合作金融机构或设立生态基金,支持从事“生态+”企业发展。
4. 以市场交易为突破提升乡村生态产品价值系统转化效率。
一是夯实交易基础。以自然资源要素确权登记平台的建设推进生态要素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厘清乡村生态要素产权主体占有、使用、收益、转让等权责利关系,进一步丰富使用权权能,赋予乡村生态资源各类使用权人转让、入股、出租、抵押等多项权利,创新产权集中机制,同时探索推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资产产权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对区域生态系统单元实施一体化出让、经营、管理。二是搭建交易平台。为了实现生态资产的资本化、生态产品的证券化以及生态价值的货币化,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功能完善、机制成熟、交易流畅的乡村生态产品交易平台。该平台不仅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枢纽和基础载体,也是应对和解决“交易难”问题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通过积极整合地方交易所资源,建立一个区域性的生态产品交易枢纽,并持续丰富交易品类,涵盖林权、水资源使用权、矿业权等,以此构建一个全面协调、覆盖整个交易流程的生态产品市场服务体系。三是活跃交易市场。加快整合现有产权交易市场局域、区域网络中的交易信息,根据交易标的属性,分门别类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确立信息披露的责任方,并对交易各方和中介机构应公开的信息内容、披露方式及其影响范围进行具体规定,及时对被披露的信息进行跟踪核实;发展一套完整的中介服务体系,涵盖资产评估、信息发布、融资与保险解决方案以及专业的法律咨询,并集中资源来发展一个市场化的中介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