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 吴志才教授接受南方财经采访:广东要用好“科技、改革”两张牌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专家智库专家委员,广州市增城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专家,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分为六个部分,共提出28条具体措施。文件明确指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留意到,这是实施推进20多年的“千万工程”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而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同样提到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
此外,文件擘画了一幅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包括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以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举措。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志才教授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为新时代新征程广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施“百千万工程”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经验。广东将继续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广东力量。
广东要用好“科技、改革”两张牌
南方财经: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于广东发展农业是否恰逢其时?对于广东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有何意义?
吴志才: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1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为新时代新征程广东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经验。广东省将继续发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精神,为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广东力量。
南方财经:广东应如何借鉴学习此次文件强调的浙江“千万工程”?您对接下来广东发展“百千万工程”有何建议?
吴志才:广东和浙江两省的省情不同,广东整体经济发达,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因此,重在学习运营“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对标浙江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找到广东学习的“坐标”,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学习运营“千万工程”,首先就要破解浙江发展至今的基因“密码”。自2003年总书记提出“千万工程”的战略部署,经过21年的发展,其理念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断迭代升级,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实现“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总目标。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涉及内容方方面面,需要树立“全域”发展思维,打破传统的小规模的行政边界,将县域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整体,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村、镇、示范带、县四个空间尺度打造全域性空间;打造高水平农业产业体系、高科技农业生产体系、高效能农业经营体系的“三高”要素系统;发展城乡等值化、差异化融合发展的功能系统,共同筑就县域层面全面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南方财经:此外,文件还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明确为重点。您认为这对广东发展上述这三个重点指明了哪些方向,广东接下来对此应如何做?
吴志才:中央一号文件将“三个提升”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也将成为广东省推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一是以现代农业产业园、预制菜和海洋牧场为抓手,夯实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根基,推动农产品生产和粗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二是以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为抓手,促进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全乡村电商物流体系,推动乡土特色产品走出去。三是乡村特色产业为抓手,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乡村旅游集聚区。
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方面。一是加强乡村规划引领,加强村庄规划的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规划要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广东省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整合盘活农业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二是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全省乡村人居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提升,下一步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的探索,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织好城乡基础保障网,把握好“数字乡村网、人才支撑网、公共服务网”三个网络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方面。一是推进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发挥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的领导作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三共”治理机制,创新法治德治自治“三治”结合模式。二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注重推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筑牢乡村文化自信。加强乡村文化保护,结合农村特性传承耕读文化、民间技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
南方财经:本次文件还强调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您认为粮食安全对于广东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广东应如何落实“大食物观”?
吴志才: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广东省要着眼于粮食安全战略,通过科技和改革赋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贡献广东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树立大食物观。广东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坚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广东省依托“山江海”大生态格局,重点向三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是向“海洋”要食物,全面落实“海上新广东”战略,建设海上粮仓,培育万亿级海洋牧场产业集群,打造现代海洋产业生态圈,助推沿海县镇村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
二是向“森林”要食物,落实“绿美广东”战略,发挥粤东西北生态优势,坚定“两山论”,坚持“两化”路,推动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全力支持粤北打造食用菌产业集群,促进广东省六大优质水果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三是向“江河”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提高渔业发展质量,支持珠三角地区、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产业和种苗渔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财经:文件还提到,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您认为科技对于广东发展农业有何重要性,您对广东发展“科技+农业”以促进农民增收有何建议?
吴志才: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并且始终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勇立潮头,为全国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做出了示范。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一是用好“科技”牌,赋能农业产业升级。探索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提高粮食单产,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拓展农业产业链,推动生产性农业,向科技性农业和服务型农业延伸,促进农文旅产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
二是用好“改革”牌,夯实乡村发展基础。要持续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宅基地改革,农用地流转改革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