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探索新形势下乡村治理有效路径——“清华三农论坛2025”聚焦乡村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

    2025-01-17 来源: 《中国乡村治理》
    【字号: 分享

      专家:杜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高其才,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副会长;刘合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郭玮,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涂圣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传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孙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1月11日,“清华三农论坛2025”在清华大学举行。论坛以“深化农村改革: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设置主论坛、乡村振兴实践案例专题论坛和新质生产力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城乡治理两个平行论坛,探讨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方向和实践方案。

      有专家表示,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正在协同推进,“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广,工农互助、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已初步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加快构建。要顺应乡村社会变迁、农民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促进现代化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让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认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广泛性和系统性都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提出,要抓紧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引导地位、领导作用以及领导能力;要始终尊重和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乡村治理。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副会长高其才围绕法治在农村改革中的重要性发表演讲。他认为,农村改革不仅是解决乡村内部问题的需要,也是国家产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农村改革的核心在于保障农民的法律主体地位和法律权利,消除制度和做法中的不平等、不自由,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进一步激发基层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活力,发挥其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的职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合光引入“科层化”概念,认为当前乡村治理的科层化趋势日益显著。他在发言中探讨了科层化与乡村传统的融合对策,建议未来的乡村治理需综合考虑国家资源和市场力量,提高农民参与度,提升科层组织效率,保有历史耐心,维护乡村传统,面对挑战把握机遇。

      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会嘉宾从人才流动、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挑战、数智技术下城乡关系建构等维度出发,分享了城乡融合中的变动与探索。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原副秘书长郭玮围绕“粮食安全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表演讲,阐明粮食和发展是农村改革的两个关键领域,未来应以县域为载体,通过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速要素的充分流动,实现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涂圣伟认为,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场域和单元,人、地、钱、技、业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他特别说明了人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充分尊重人的意愿,调动和发挥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涂圣伟从流动维度解析了城乡人口分布与公共资源的空间匹配性,从权益维度解析了如何立足城乡统筹处理好人地关系,从发展维度论证了县域富民产业如何促进发展主体与目的统一,内容覆盖城乡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性,人口流动、农村老龄化对乡村功能的影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活质量改善的必要性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陈传波探讨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住房困难、养老保障不足、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就业难题,特别是高龄农民工的问题更为突出。虽有现行支持农民工落户城市的各类政策,但许多农民工仍未能在城市获得稳定居所和生活保障。陈传波认为,需要采取更加全面和人性化的措施,促进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真正的市民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孙萍分享了她对平台经济背景下的零工劳动的研究。她提出,中国目前的灵活就业人口超两亿,零工群体如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赖互联网技术,但身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流动性、缺乏稳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亟待解决。网络平台在县乡地区下沉可能改善零工群体“过渡劳动”状况,提升稳定性和社会支持,减缓劳动异化。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