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去年以来,增城区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聚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效解决,一项项惠民政策贯彻落实落细,一件件群众关切得到积极回应,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写下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温暖篇章。
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增城区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大幅增加,社会救助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
为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增城区严格落实救助供养政策,按时足额发放社会救助资金,切实发挥“兜底线、救急难”作用。数据显示,去年,区民政系统累计发放低保低收救助金9839.89万元、特困供养金3397.64万元、临时救助金74.34万元、残疾人士两项补贴资金5657.58万元。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保障工作,区政协牵头形成了关于增城区救助保障工作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推动增城区社会救助保障工作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儿童福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工作,将“推进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建设”纳入2020年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建成了一个区级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13个镇(街)儿童福利服务平台、345个村(居)儿童福利服务点的三级服务网络,实现区、镇(街)、村(居)全覆盖,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提供重要保障。儿童三级联动服务体系经过一年来的不断完善,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关爱服务多元化,保障不断增强,并在广州市考评中获第一名,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
养老服务体系不断优化
每到午后,增城颐养院老人们就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散步、看报、聊天,享受欢乐时光;新塘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内,社区长者们正在参与手工活动,在“家门口”享受“老有所学”的充实生活;小楼镇敬老院可为老人提供养老、陪护、康复、养生等一站式服务,老人在这里住得安全、舒适……这些都是增城老年人幸福晚年生活的缩影。
肩负广大老年人群体对幸福晚年的期盼,增城区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把养老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加以实施,从打造医养融合示范点,推进街镇颐康中心、村居颐康服务站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等多方面发力,全力构建“区—镇(街)—村(居)”三级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养老服务设施545个,其中养老机构12家、街镇颐康中心13家、村居颐康服务站示范点26个、居家养老服务平台14个、日间照料中心19个、养老床位3711张。全区开设了96个长者饭堂,累计登记就餐4696人,服务长者312607人次。
当前,养老服务发展供需结构矛盾、城乡发展差异依然明显。去年底,增城区出台实施《广州市增城区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围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等作出系统安排。“接下来,我们将依托街镇颐康中心、村居颐康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大力推动开展老年膳食供应、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老年教育等专业化服务项目,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质量提升,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社会治理服务创优创新
去年以来,增城区扎实推进基层治理和民政事项改革、殡葬服务改革等社会事务工作,以高质量的民政服务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去年,增城区圆满完成2021年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全区366个村(居)委会全部完成换届选举,共选出新一届村“两委”干部1980人、社区“两委”干部528人。全区285个行政村、81个社区以村(居)民代表会议的形式,定期组织开展议事协商活动。截至目前,全区村(居)民议事厅自建成以来,累计召开议事会议10066次,形成决议15094个,落实议题14408个,落实率达95.5%。去年11月,增城区作为中方4个代表之一,在“2021年中韩社区治理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发言,重点介绍了增城推进农村社区协商议事的主要做法、主要成效和“后半篇”工作,得到中韩双方参会人员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
为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不断提升民政政务服务水平,去年9月,增城区将新塘镇低保、特困人员审批权限下放到镇,进一步强化区级民政部门管理职责,增强镇政府服务能力。此外,增城区持续深化“互联网+殡葬服务”推广应用,配合广州市建设一体化线上业务平台和全方位智能殡葬服务管理系统,提升“身后事一站式联办”服务水平,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网办覆盖率100%,群众办理丧葬事宜更方便。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22年,增城将牢牢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环节,继续推进兜底保障工作,健全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加强社会组织日常管理,做好民政专项事务性工作,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更好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兜底性、基础性作用,用情用心用力多办造福群众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