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为中国式现代化增城实践注入强劲动力——增城区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2024-07-10 来源: 增城日报
    【字号: 分享

      全国首推“产业林长”机制,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和抵押融资,全市率先实现产业项目“五证联发”,实现全市首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心办”政务服务获评“全国政务服务百佳实践案例”,“拿地即开工 竣工即试产 高效领办产业项目筹建‘一件事’”改革成功入选广州营商环境改革十大最佳实践(2023)……近年来,增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改革决策部署、省委和市委改革工作要求,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题,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守正创新、真抓实干,聚焦经济发展痛点堵点、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力量推进重点改革攻坚,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增城实践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增城区突出改革重点,坚持以重大战略平台为牵引,开拓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释放发展活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挥重大战略平台牵引作用。东部中心被市委赋予“现代活力核”“新广州”战略定位,上升为广州“三核”之一,积极探索边规划边建设模式,完成土地整备9796亩,着力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以国家级增城开发区为带动,实施“区政合一”管理体制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芯显车”主导产业,超视界、维信诺、希音、增芯、中微、工研院中试线、智达星空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发展。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全国“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推动出台《广州市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及20项配套政策措施,市政府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通23条绿色通道,赋予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12项市级经济建设管理权限,支持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引擎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平台。推动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扩量增效,增城西站全年开行国际班列超400列,发运量占全市39%、全省33%,培育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保税物流等外贸新业态,构建“交通+物流+产业”运产贸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生产服务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大湾区国际班列集结中心。

      深化科技创新驱动。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创新主体、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创新资源、创新生态“六位一体”推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实施国家级侨梦苑“一苑多区”战略,推动工信部电子五所总部、湖大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全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02%,同比增长11%。创新财政资金“补改投”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小企业倍增计划,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93家,建成国家级孵化器3家,引进创新创业领军团队(人才)支持计划68个,国家级人才团队和大学教授团队40多个。

      深化土地要素改革。相继出台实施《增城区推进存量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实施办法》《增城区深化土地要素改革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二十条措施》《增城区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提出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完善历史用地手续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存量低效用地、留用地、无用地手续用地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形成“政府收储+引入市场主体”“国企主导开发”“国企做地+引入市场主体”三种村镇工业集聚区低效用地高效利用新模式。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重要生产力、核心竞争力,对于整体提升区域发展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增城区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企业生命周期,着力解决开办、运营、退出全流程各环节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推动行政办事从以政府部门为中心向以行政相对人为中心转变,不断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满意率和获得感。

      深化产业项目筹建“一件事”改革。完善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筹建机制,入选广州营商环境改革十大最佳实践。建立“全程领办”服务机制,实现“引进即筹建”;推行“带方案出让+五证联发”,实现“拿地即开工”;推行关键项先验收,实现“竣工即试产”。

      推进政务服务集成式改革。打造“增心办”政务服务品牌,创新实行“12345”工作法,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场地使用证明电子化应用、首推“居民自用充电桩报装”主题定制服务掌上办,“增心办”政务服务获评“全国政务服务百佳实践案例”。搭建“企呼我应,增心服务”企业服务平台,建立“一站式”涉企服务机制,企业诉求按时办结率100%。

      深化惠企政策兑现改革。建设全区政策兑现服务平台,构建“一口受理、一网通办、集成服务、限时办结”的政策兑现服务模式,2023年完成80个政策兑现事项申报,受理申报企业超4000家次,拨付兑现资金超4亿元;创新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改革,353家企业通过“免申即享”快捷领取奖补资金6770万元。

      深化城乡融合改革

      把短板变为“潜力板”

      增城下辖7个镇6个街道,285个行政村和85个社区,是广州市7个涉农区之一;既有处于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的黄金地段,也有毗邻北部山区的广袤乡村,有城有乡、有工有农,这是增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是增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所在、优势所在。增城区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通过“强区促镇带村”,奋力谱写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

      纵深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出台实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1+7”政策体系,推进小楼镇农村产权组合担保融资试点,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颁证登记,成功办理全省首宗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全省率先实施田长制,2023年全省田长制先行县综合评价排名第一。深入推进石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集体参与”土地整治模式,完成垦造水田852亩,启动金兰寺村建设用地整治试点。

      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突破。积极推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环“两山”示范区综合门户。全面推进强区促镇带村,“一镇一策”建强3个中心镇、2个专业镇、2个特色镇,新塘镇、中新镇分列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18名、第197名,派潭镇、正果镇分别获评全国、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坚持“遏增量、减存量、提质量”,2023年累计完成2711栋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组织70多对村企结对共建,完成投资36亿元,盘活农村闲置劳动力7600多人。增城区、新塘镇和12个村入选省首批典型县镇村,增城区获2023年度省“百千万工程”优秀等次,派潭“村晚”入选全国2024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创建荔枝、丝苗米、迟菜心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县、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获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获国务院2023年督查激励,“农村厕所革命”入选全国典型范例。创新“空心村”宅基地盘活模式,积极探索“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村民自主”模式,通过引导社会资本盘活旧村委用房、古村落、闲置宅基地等资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推动闲置农房资源变“富民项目”,累计打造精品民宿逾200家。完善“4+2”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培育150多名乡村CEO,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居广州市各区第一。

      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全国首推“产业林长”机制,建立“河长+林长+检察长”联动协作机制,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标准推进绿美增城生态建设,荔韵公园获评2023年广东省林长绿美园,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试点,形成了“中南部一体化,北部生态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入选全国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增江画廊水利风景区成功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深化民生领域改革

      增进人民福祉

      增城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出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以“小缺口”推动民生“大变化”,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引进华师附中、执信中学等一批省市名校合作办学和优质民办学校,促进增城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快速提升;积极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以本土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组建办学集团,带动区域内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推动广州科教城打造全国高水平职业教育集聚区。实施农村薄弱学校20项“提升计划”,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成立西医、中医、产儿科等医联体,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模式纳入省医改十大典型全面推广,“一元钱”看病制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健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创建中医药强区,区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能提供10类78项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村卫生站能开展4类6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医康养护”四位一体医养深度融合改革,打造医养融合示范点,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医养服务需求。构建 “卫生院+敬老院+居家养老平台+护理站”联动配合的农村医养联合体以及“三级医院+社区卫生站+颐康中心”的社区医养结合医疗联合体,打通城乡居民医养结合“最后一米”。设立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构建区指导中心、镇(街)服务平台、村(居)服务点三级联动服务网络,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深耕人社领域改革试验田。市区联动开展人社事业全域改革试点战略合作,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羊城行动,创建“增城妈妈”家政品牌三级服务体系。实施“乡村振兴+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计划,2023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超9000人。创新建立农民工“零等待”速立速审速调速裁欠薪调处机制,打造“立调审裁”无缝衔接新模式,2024年以来已结案123件农民工案件,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省率先成立区社会风险研控指挥中心,在全市率先组建合成作战打防中心,推动风险研控指挥中心、智慧治理综合指挥中心、综治中心“三个中心”成体系运作,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创新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处置体系,建成建立区、镇街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矛调外勤服务队,构建矛盾纠纷化解“前厅”“后室”一体化格局,2023年案件类警情下降21.9%,下降幅度居全市各区第一。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