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绘生态文明底色谱文旅融合新篇

    2022-07-01 来源: 增城日报
    【字号: 分享

    177.png  

      增江碧道以水为脉,打造成集生态、休闲游憩、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廊道,被纳入省级万里碧道示范点

      擦亮生态底色,树牢文明新风,塑造文旅名城。

      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近年来,增城从生态建设、城乡治理、文旅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全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着力构建区域“文化+旅游+生态”发展新格局,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

      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正在大湾区内逐渐崛起。

      生态优先

      打造湾区生态宜居高地

      “林长制”改革造“全省样板”。建立三级林长体系,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全国首推“产业林长”机制,打造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融合新引擎;建立“河长+林长+检察长”联动协作机制,首创广州生态治理新模式;实践推出“林河众采”志愿小程序,实现巡林巡河联动;自主研发以林地小班森林资源数据为底图、高度融合“粤政易”政务系统、涵盖资源保护管理等16个主要内容的林长制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一套数”“一体化”......增城以开展林长制试点为契机,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万里碧道建设成“省级示范”。增城以万里碧道建设牵引,聚焦水安全补短板,强化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护,丰富水文化内涵拓展外延,探索发展水经济新业态,加快建设集生态、休闲游憩、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碧道网络。碧道建设以水为脉,采用“生态草坡入水+水生植物+疏林草地”绿化配置方式,有机串联沿途增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果园红荔、竹林幽境、农家风情。其中,增江碧道作为全省首创立体碧道,被纳入省级万里碧道示范点,并获“WLA世界景观建筑奖”。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启动。坚持生态优先,增城正加快编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致力探索产城融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治理

      构建城乡多元善治新格局

      农村基层靠“自治”。推行“民主商议、一事一议”方式,实现治村理社的变革与创新;打造“新乡贤工作室”试点,发动乡贤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咨询、协商民主议事,化解矛盾纠纷和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以小楼镇邓山村、新塘镇瓜岭村、增江街光耀村为试点,探索试行积分制管理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探索推行清单制村级事务管理模式,规范村级权力运行;建立农村“三资”监管信息平台,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公开化……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不断提高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性与主人翁意识。

      社会综治更“智治”。增城不断加强“中心+网格+信息化”建设,构建起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以基础网格为单元、以政法力量为主导、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基层综治工作体系;同时,依托智慧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实现了区级综治中心纵横相连的实体化运作模式。

      在矛盾纠纷调解方面,增城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打造“2+4+N”模式(ODR和道交一体化2个线上调解平台,道交事故案件、劳动争议、家事调解、律师调解4个调解工作室,多方部门联动),着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此外,增城还推行广州东部“互联网+众采”城市问题治理模式,打造了一个社会群众参与、快速识别上报城乡问题、政府部门快速响应处理的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

      司法监察有“法治”。为了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增城推行“一镇街一法律顾问团队”服务模式,改变过去由多个律师事务所律师对接同一镇街多条村居的杂乱管理模式,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同时,将监察“触角”延伸到基层,增城全覆盖设立村(社区)监察站,实现“一村一站”,打通了村级纪律检查监督“最后一公里”。

      保护传承

      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

      健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机制。在发展中,增城注重保护好、利用好承载着群众家园情结的老街、老屋、古树,以及榄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增城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同时,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通过微改造方式活化历史建筑、优化公共空间系统,推动正果老街等一批历史建筑焕发新活力,在保护活化中留住乡愁记忆。

      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城将影视产业作为突破口,以1978数字文创小镇建设为核心,积极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并依托广州市(增城)影视产业孵化基地这一平台,发展“文化+影视”和“文化+科技”,积极承接湾区各类高端影视文化交流活动,打造湾区级影视文旅特色小镇和影视产业孵化基地。实施“旅游+”战略,“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业态也蓬勃兴起,实现了全产业、多领域的深度融合。

      打造“少数民族村寨”示范样板。以畲族民族特色为亮点,以省内村级最大博物馆畲族民俗馆为载体,增城深入开展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在此基础上,立足产业兴畲,挖掘优质资源,培育特色水果产业及农副产业,推出畲族风情街文创集市,拓展畲族民族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融合兰溪沟独特山地森林生态资源,打造畲歌唱晚新乡村示范带,发展精品乡村民宿,发展“走古道、游畲乡、赏山水”畲族特色文化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民俗生态休闲旅游模式。

      塑造增城民宿品牌。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改造旧民宿、旧厂房等方式,增城深挖地域文旅资源,将客家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精品民宿建设,打造了吾乡石屋、慕吉云溪等一批网红民宿,探索出一条“景区+民宿”“文化+民宿”“美食+民宿”发展模式。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工程。弘扬文明新风,增城加快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融通。2022年,全区共计打造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站)28个。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