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2021年揽获4个国家级奖项,水质指数全广州排名第一,全市河湖长制考核优秀

    2022-06-29 来源: 增城日报
    【字号: 分享

      176.png

    增江风光

      8条黑臭河涌已被全部“剿灭”,基本消除劣Ⅴ类河涌;东江北干流国考大墩断面水质均值达Ⅱ类标准,各项水质主要指标均有提升;2021年度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全市排名第一。这“一消除一提升一排名”,是增城创新治水模式、总结经验的底气所在。

      2021年,增城区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创建工作,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样板县;增城区节水型社会创建达标工作被水利部评为第四批达标县;增城区新塘智慧化排水管理系统列为中国智慧城市大会成功案例;增江碧道获“WLA世界景观建筑奖”,被水利部评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同时,增城2021年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为优秀。这4个国家级奖项及“政治考核”,是增城治水实践积累成可复制推广的“增城样本”的最好注脚。

      回望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5个年头,增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河涌水治理要见实效,治理后要能下去游泳”的谆谆教诲,贯彻落实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总方针,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水生态有效修复、水安全有力保障。

      网格治理

      落实落细河湖长制

      自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增城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落细河湖长制,全区共设区、镇、村三级河湖长520名,并通过“广州河长”APP加快各级河长从“形式巡河”到“实质巡河”的转变;增设区镇两级河湖警长29名,将公安执法力量融入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现“河湖长+河湖警长”机制的无缝对接;推行网格化治水,全区设置862个标准基础网格,配备363名网格长、864名网格员,形成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盲区的治水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2022年,增城区还创新建立“河长+林长+检察长”联动协作机制,将检察力量引入河长制工作,增强涉水涉林案件行政执法刚性,强化对河长相关部门履职的法律监督,依法开展生态环境等公益诉讼工作,实现增城水生态环境永续利用。

      同时,增城率先将河湖长制工作与党建深度融合,掀起一场“党建引领万人巡河”活动,将党员干部、社会志愿者、社区居民三种力量拧成一股绳。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76个部门和单位累计组织在职党员干部参与巡河3万余人次,累计发现涉水污染源1万余宗,利用“河涌众采”小程序随手上传,区河长办跟踪解决,办结率达98%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河涌众采”小程序及其数管系统的应用是增城智慧水务的创新,促进形成了党员示范、全民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污染防治新格局,入选了中国测绘学会“2020年测绘地理信息自主创新产品”。

      创新运维

      推动城乡一体化治水

      增城地貌广阔,城市与乡村并存。对此,增城坚持全域系统化治理思想,推进水环境城乡一体化治理。从城市到农村,从主干到支流,在城乡污水设施补短板、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四个方面齐抓共管、系统治理。治理过程中,以“大兵团”的模式全面铺开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建设,以“绣花”功夫开展全域管渠溯源检测,以“啃骨头”的勇气兜底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设施规模满足实际需求。

      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为例,增城科学运用“接市政、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资源化利用”四种不同的污水治理模式,建成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站点806个(不含资源化利用设施)。创造性地构建了农污以行政村为单元的网格化、以巡检App为手段的智慧化、以外观和功能使用的标准化和“区排水公司+农户”的本地化“四化”维护模式,进一步压实区、镇、村和维管单位各级管理责任,其中“区排水公司+农户”即聘请当地村民充实维管力量,建立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治,逐步提高农污运维管理水平的工作组织形式,得到了省委常委叶贞琴同志的高度肯定。

      因地制宜

      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顽疾

      地势北高南低,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增城饱受洪涝侵袭,防洪排涝压力相当大。

      按照“堤库结合,以泄为主,泄蓄兼施”的防洪(潮)排涝方针,增城因地制宜实施“上蓄、中疏、下防”的防洪体系建设,已完成东江北干流堤围、石滩大围等的新建和加固堤防,完成6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的加固,大幅提升河湖库泄蓄能力。

      为进一步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增城大力构建“区管安全和技术+镇街管防汛和维护+村居管灌溉和巡查”的三级运行机制,落实维修养护经费和责任人,保障水库安全和效益发挥。

      针对万达广场、广汕公路三联和中新段、新新公路永宁街沿线及新塘部分区域水浸黑点,增城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城市内涝顽疾,谋划并实施凤凰城-翡翠绿洲片区防洪排涝综合整治工程、永和河调蓄区建设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根据实际降雨统计,全区内涝积水点2018年有107处,2019年61处,2020年56处,2021年25处,2022年以来仅12处,历史内涝积水点逐步销号。现有内涝积水点的积水深度、积水范围、退水时间等指标都明显好转,基本不影响城市正常运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同时,增城还以新塘镇为试点,探索智慧排水管理系统建设,形成“广州增城区新塘镇全生命周期智慧化排水管理”的典型案例,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对工程设计、建设、日常养护工作的监管能力,实现城市内涝抢险智慧化指挥调度目标。

      合理调配

      保障供水安全

      一方面,增城实施57宗农村供水改造工程,大力推进供水服务到终端工作。截至目前,纳入广州市十大民生实事的23宗农村供水改造项目已完工通水,供水服务到终端工作覆盖5837户,为增城供水安全带来更多韧性与空间。为提高自来水供水水质,中南部供水水质达标改造工程也加快推进,通过水厂的整合和管网的连通,优化供水水源的布局。

      另一方面,面对东江北干流出现的1963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枯水及咸潮上溯叠加形势,增城迅速成立抗旱防咸保供水应急指挥部,采取加快荔城第二水厂投产、做好增江水源调度、关闭增江上拦河坝水闸蓄水、对水利工程科学调度、监测分析增江上游来水量等系列措施,提升全区抗旱防咸保供水的能力和效果。

      拓展空间

      首创省内立体碧道

      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水生态的新向往和新期待,增城以高标准建设万里碧道,探索打造“碧道+”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增城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广东省万里碧道的决策部署,坚持治理先行、层层递进,在巩固水资源保障、水污染防治和防洪减灾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高标准推动碧道规划建设,把全区碧道建设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处、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样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好窗口,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2022年4月,增城碧道也因其建设成效明显获得省河长办500万元奖励,是广州市两个获得激励的行政区之一。

      截至2021年底,增城区已建成以增江碧道为代表的碧道17条共114.5公里。其中,立体碧道建设属全省首创,形成广东碧道“增城样板”,成为激发老城市新活力、“出新出彩”的重要内容;小楼镇邓山村碧道和开发区雅瑶河碧道等成功打造“碧道+”模式,串起区内生态、历史、文化、古迹等特色资源,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经济带,也成为增城的亮丽名片。

      此外,增城还以海绵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发展。2021年,增城着力推动建设海绵达标建成区面积16.2平方公里任务,目前已全部完成;同时,以广州科教城为重点片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系统化建设。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