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增城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争当全国县区乡村振兴引领区

    2022-06-15 来源: 增城日报
    【字号: 分享

      作为重要农业产区,增城,是广州市乡村振兴主阵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的优质生产供应基地。近年来,增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农村综合改革、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创建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抓手,创新探索出了“产村融合、活化利用、品牌牵引、城乡融合、科技赋能”等五种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出新出彩。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增城实现农业总产值118.5亿元,同比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万元(比2015年翻一番),同比增长10.9%(增速全市第一)。

      乡村振兴“荣誉墙”更是硕果累累:连续两年位列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珠三角片区第一名,获批创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获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2021年度全国乡村振兴十大示范县、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厕所革命的工作经验作为典型范例在全国推广。

      创新乡村振兴机制

      激发发展活力

      增城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为立足点,设立区乡村振兴局,组建镇街、部门、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全面强化乡村振兴工作统筹。

      在“三农”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增城通过村“两委”换届实现100%“一肩挑”,同时选拔任用63名镇街基层干部,提拔重用7名“三农”部门干部,选派26名干部驻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激励干部在“三农”工作中担当作为。

      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增城还从破解限制农业发展的资金、土地等问题着手,强化要素保障。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加快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下乡。

      探索开展“新乡贤返乡创业计划”,鼓励企业家、专家学者和专业人才等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创新设立全省首支乡村振兴产业基金,以市场化方式运营并吸引超20亿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新模式;组建区属国有企业现代农业投资集团,整合政策、技术、产业、资金等资源要素,激活乡村产业振兴动力源;安排459.345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占全区建设用地指标10.05%……2021年,增城区本级财政投入乡村振兴项目资金41.83亿元,比2020年增支5.27亿元,增长14.41%,财政管理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激励的区(县)。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盘活“沉睡”资源

      增城以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突破口,把解决农业产业用地作为重中之重,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以推动农村承包地“集中、连片、规模”流转为目标,增城积极探索活化利用发展模式,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制定实施《增城区推动集体农业用地流转补助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扩大奖补范围,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累计流转农村承包地24.9万亩。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探索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集体建设用地租赁权证,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带动工商资本“下乡进村”。

      与此同时,增城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多元入市,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出台实施《增城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实施办法(试行)》,探索集体留用地租赁、入股、合作等入市方式,拓宽农村资产融资渠道,提升集体土地市场的价值。其中,新塘镇成功推进农村留用地开发利用大型招商项目3宗,涉及土地总面积约675亩,分别引进新塘万达、永旺梦乐城、珠江国际创业中心等项目。

      为规范村民宅基地使用行为,增城还实施了《增城区农村宅基地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宅基地合法权益。

      实施科技强农行动

      带动产业兴旺

      坚持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兴农,增城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发展模式,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推动现代农业转型“蹄疾步稳”。

      在创新发展数字农业方面,增城以“数字+”赋能种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推进省级数字农业产业园创建,打造一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全国试点,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实施藏粮于技,防范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扛稳保障粮食安全重任。

      在重塑产业链方面,增城不断探索品牌牵引发展模式,创新“生产+加工+旅游+营销”全产业链开发,延伸贯通一、二、三产业,将增城荔枝、丝苗米、蔬菜产业发展与推进乡村振兴、食品加工制造业优势、都市休闲观光需求结合起来,推动都市农业融合发展。

      一系列兴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也加快了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步伐。比如,增城在全市率先出台《增城区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二十条措施》,推广水稻精量旱直播等绿色减碳种植技术,创建一批良种选育、繁殖、示范基地;实施“百团千人科技下乡”工程,培育和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技术推广人才;2022年,增城更是将率先探索增城丝苗米碳中和绿色生产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

      促进共同富裕

      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增城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探索产村融合发展模式,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促进村集体发展壮大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方面,增城积极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朱村万亩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例,该园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4.51亿元,辐射带动周边5000多农户种植丝苗米3万多亩,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万元,带动农户收入增长17%。

      另一方面,增城还大力试点推进农村农民资源入股参与新农企经营机制,通过整合村集体资源性资产量化折算入股,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探索建设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培育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主体。同时,2022年聚焦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提升,启动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计划”,推动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带领农民共奔致富路。

      全域推进新乡村示范带建设

      留住乡愁记忆

      立足生态资源、产业特色、基础设施等要素,增城结合村庄发展基础,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提升乡村“颜值”。2022年,全区将重点打造时光穗道、仙榄沙龙、白水仙瀑等10条以上新乡村示范带,3年内建成27条社会主义新乡村示范带,打造“三纵两横多节点”空间格局,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

      聚焦生态宜居,打造美丽宜居新乡村。增城全力推进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乡村风貌提升“1+N”政策体系,分类有序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用“绣花”功夫打造“四小园”。推进5G通讯、燃气下乡、光伏清洁能源等新基建进乡村试点建设,建立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养护专业化”建管养一体化体制。2022年将推动实现省定美丽宜居村全覆盖,累计建成省定特色精品村60个,累计至少完成6000户存量农房微改造。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