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增城区将完成4个重点内涝片区整治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自然资源本底和低洼地等渗蓄水设施保护不足,加之极端降雨天气多发导致暴雨汇流的速度加快,城市内涝问题在增城时有发生。加快补齐防洪排涝设施短板、着力解决城市内涝水浸“黑点”,成了城市治理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为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城区编制了《增城区城市内涝治理行动方案(2021-2025年)》,计划通过5年时间,实施81宗防洪排涝和内涝治理工程,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其中,增城区今年重点谋划实施增城万达广场片区、广汕公路逸翠庄园片区、新塘镇官湖村片区、凤凰城-翡翠绿洲片区等4个重点内涝片区整治,不断提高4个片区的防洪排涝能力。
凤凰城-翡翠绿洲片区:
“上蓄、中疏、下排”综合施策
在凤凰城小区1号环岛周边,一座调蓄量约2万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已于日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初步具备调蓄功能。这是增城加快推进凤凰城-翡翠绿洲片区防洪排涝综合整治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凤凰城转盘、翡翠绿洲、南安村内涝问题多发,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上游调蓄能力不足,城市开发硬化下垫面,山塘水库被侵占,雨水汇流快;二是中游凤凰城、翡翠绿洲等小区在内部河道上设置景观水陂、过路箱涵阻水,电力、燃气等管线及跨河桥梁等阻水造成排水不畅,三是下游河道宽度及泵、闸规模无法满足现状城市防洪排涝需求,无法及时排洪。针对凤凰城-翡翠绿洲片区防洪排涝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增城区“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采取“上蓄、中疏、下排”系统治理措施,实施凤凰城-翡翠绿洲片区防洪排涝综合整治工程。
除了新建凤凰城地下蓄水池,整治工程还计划对埔安河上游的灿禾田水库、白鹤争虾水库、陈家林水库、牧场坑水库等4座水库放水涵改造,改造后可调蓄量约123.3万立方米,提高上游调蓄能力,蓄滞洪水,减轻下游过洪压力。
截至目前,牧场坑水库、陈家林水库与灿禾田水库放水涵改造已全面完成,具备调蓄功能;白鹤争虾水库已完成顶管施工,总体进度约80%。
同时,为解决下游无强排措施、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工程对埔安河翡翠绿洲段出口箱涵进行扩建,将水南支涌由16米扩宽至25米,增加过流能力。新建温涌泵站、水南支涌泵站,增加每秒200立方米的强排流量。目前,水南支涌已完成970米河道拓宽,总体完成工程85%;温涌泵站正在开展基坑开挖施工。
此外,工程还在新墩村新建了一座泵站,并配套水系连通管。目前,泵站主体施工已经完成,总体项目完成进度约60%,计划2023年汛前基本完工。
新塘镇官湖村片区:
打造兼具“防洪+海绵”功能的永和河调蓄区
在新塘镇官湖村、石下村、塘美村一带,一个以“防洪排涝+海绵城市提升”双功能叠加的调蓄区正在逐渐成形,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张“生态名片”。
该片区地处永和河中游,多年来逢雨必涝、连年水浸,一直是增城区内涝整治的“老大难”问题。
为有效缓解该片区排洪压力,2020年底,增城区按照“以水为脉,碧道为轴,湿地为核”的理念,结合永和河流域系统治理,启动了永和河调蓄区建设工程。
调蓄区分南、北两大湖区,总面积约846亩,调蓄库容达63万立方米,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区域内涝防治标准为3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目前,北湖湖区工程已完成60%,南湖湖区已完成30%,计划2023年汛前完工。
立足永和河流域的治理难点,增城区还按照“以流域为体系、排涝分区为单元、蓄排结合、系统治理”的思路,重点开展福耀玻璃厂及周边区域防洪排涝整治,整治内容包括堤防达标整治、新建排涝泵站、新建排水箱涵、新建防洪闸、新建塘美湿地、东埔河荔新公路桥涵段拓宽整治等。整治完成后,永和河堤防洪标准将从不足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
增城万达广场片区:
建泵站补管网 优化排水系统功能
增城万达广场作为增城区重要商业中心和重要交通主干道的交汇点,由于下游旧雁塔泵站排涝能力不足,管网过流能力小,导致“逢雨必浸”,为群众出行造成了不便,成为城市内涝问题的一块“心病”。
增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增城万达广场片区的内涝整治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系统研究,统筹谋划,多措并举开展治理。
一方面,增城区加快推进雁塔排涝泵站重建工程,新建一座设计流量34立方米每秒的泵站,并配套宽为6米的自排闸,排涝能力是原泵站的三倍。另一方面,结合周边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建设,增城区加快了增城万达广场雨污管网建设,进一步改善优化万达广场片区排水系统功能。
截至目前,雁塔排涝泵站总体工程进度已达94%,预计4月上旬主体工程完工。广汕路雨水渠箱扩建已完工,金竹西路雨水、污水管网工程已完工,荔乡南路雨水主管工程已基本完工,污水主管工程正在抓紧实施。
广汕公路逸翠庄园片区:
实施三联村排洪渠综合整治工程
过去,一到持续性暴雨天气,广汕公路逸翠庄园片区就成一片“汪洋”,道路积水、行车艰难、交通堵塞,而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现象将得到大幅度缓解。
增城区水务局聘请专家多次开展实地调查,分析了该片区域内涝的主要原因。一是地铁21号线及广汕公路建设时未考虑区域的排洪问题,未预留足够的排洪通道,二是周边逸翠庄园等小区开发未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开发过程中水土保持力度不足,侵占原有排洪通道。
针对以上问题,增城区水务局启动实施了三联村排洪渠综合整治工程,该整治工程分两大部分,主要通过清障、扩建的方式,提升河道的排涝能力。其中,北渠段总长度为2033.13米,起于增城区交警车管所,止于金山市场。目前,工程已完成对北渠1000米的清障,并在原有河长的基础上拓建1033.13米,清障后渠底平均下降1.3‰。
与此同时,南渠段计划在广汕路重建2个过路箱涵,进一步提升广汕公路的排水能力。目前,项目正在展开施工图编制,准备开展施工招标。
“今年重点整治的4个内涝片区均是群众居住比较密集的区域,且多为交通要道。我们将联合属地镇街,抢抓施工黄金时段,加快推进各项工程进度,力争早日解决各内涝点长期以来逢雨必浸的问题。”增城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接下来的城市开发建设中,该局也将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内涝治理的重要抓手,坚持系统思维,蓄滞兼筹,统筹各流域、区域、片区,全面提升雨水消纳与河道行洪能力,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各项指标,保护城市树木和绿地,保护天然水域面积,全面实现内涝治理的目标,提升周边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