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
“十三五”期间,增城基层综合医改经验被中组部纳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提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财政补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模式被纳入2019年广东医改十大典型,并在全省推广;村卫生站“一元钱”看病工作成效被广州充分肯定;引入健康服务业,填补高端康复颐养健康服务产业的空白。
这些亮眼的成绩,对广大百姓来说,意味着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便捷、更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满足对更优质医疗环境和服务的需求。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留住病人
如何提高基层医院服务质量,把患者留在基层就诊一直是医疗界的难题。早在2011年,增城启动医改工作,“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绩效工资制度”等系列改革措施相继落实,打破了以往的基层医院人员结构混乱、公益性不明显等发展困局。
但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此次改革方向侧重于“收权”,在改革过程中,也给基层医院带来了人手不足、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留不住病人等多种“改革不适症状”。
2015年1月起,增城率先在广州市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施“公益一类财政补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模式,适当赋予院长“用人权”“做事权”和“分配权”,让院长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管理工作。下放“用人权”,即改革人事制度,让院长自主选人、自主用人,破解人手不足问题;下放“做事权”,即要求基层医院在抓好基本医疗的基础上,放手让院长主动管理,要求院长结合医院实际,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发展特色专科,让病人留在基层医院就医;下放“分配权”,即改革绩效分配机制,让院长自主分配,兼顾公平和效率,破解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施五年来成果明显。一是病人往基层回流明显。2019年与2014年同期相比,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增长了59.5%、40.0%,明显高于区二级以上医院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的增长速度(4.2%、-4.1%),即使2020年业务量受疫情影响严重,但同比2014年还是保持了增长,病人往基层回流明显。
二是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与2014年同期相比,药占比、抗菌素使用比、门诊输液比等关键指标均明显下降,分别下降21.2%、70.9%、78.4%,尤其是荔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输液比,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97.1%,抗菌素滥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三是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在医疗服务价格、药价和物价逐年上升的大趋势下,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综合改革后,医药费用保持稳定,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
四是满意度持续提升。连续5年第三方机构满意度调查显示,增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工和基层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平均满意度达到90%以上,部分单位超过95%。2018年12月,市卫健委所做的基层机构服务状况公众评价中,增城排名第一。
创新:医联体成为分级诊疗有效载体
急性心肌梗死,如不及时施救,死亡率极高。50岁的患者张先生通过“绿色通道”,从小楼镇的村卫生站及时转达增城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最终转危为安。这得益于增城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为患者提供了整体性、连续性、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2015年,增城正式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医联体建设于2017年迎来集中签约期。从当年3月到8月,先后成立广医五院与派潭镇中心卫生院、广东省水电医院与艾玛妇产医院、广药附一院与石滩镇中心卫生院等医联体。同年8月28日,增城区人民医院和全增城区14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医联体协助协议,组建“1+N”模式的医联体。
随后,增城进一步探索医联体的细分模式。2018年7月,以增城区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成员,组建“1+15”模式的中医专科医联体。同年11月,依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建立由增城区妇幼保健院牵头,15所基层助产机构为成员单位的产儿科医联体。2019年3月,成立增城区影像诊断中心,与14个医联体成员单位建成远程影像诊断系统,DR、CT影像可通过远程影像诊断系统直接上传到(pacs系统),由增城区影像诊断中心的专家进行统一分析、诊断,共享医联体内优质资源,有效提高影像诊断的质量。
医联体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医院之间人才、技术、科研、设备、信息等资源互通,提高资源配置利用效率,还有利于规范患者的药物使用。2019年4月,增城区卫健局印发《关于修改增城区医联体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常用药物目录的通知》,以慢性病为切入点,医联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联合遴选制定了全增城区医联体高血压病、糖尿病常用药物目录,实现医联体内药品衔接,满足医联体内下转患者的治疗需求,方便群众就医。
协调:三级医院“吸”来高端人才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优质资源短缺一直困扰增城。“十三五”期间,增城提出“47206”的医疗布局规划,即打造4所三级医院、7所二级医院、20所一级医院和小型专科医院、6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力求缩短差距,与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相协调。
4所三级医院分别是增城区人民医院、南方医院增城分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目前,南方医院增城院区、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已经投入使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项目所有单体建筑均已封顶,现正进行室外装饰装修和机电工程施工。增城区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
随着高水平医院投入使用,吸引更多医疗人才陆续来到增城,带动医院提高救治水平,为增城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就医环境。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为例,在新院区加紧建设的同时,2017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派出优秀人才接管增城区妇幼保健院,实行“同质化管理”,即增城区妇幼保健院的医疗信息系统、管理体制、技术标准、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全面对接,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全国知名先心病外科治疗专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主任陈欣欣就是其中一位提前来到增城的学科带头人。2018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增城病区在区妇幼保健院正式成立,接收了第一批先心病患儿。首例儿童先心病手术由陈欣欣主刀。手术顺利完成,标志着增城在先心病治疗技术水平上取得了新突破。
近两年,在陈欣欣主任的带领下,增城院区已经搭建良好的心脏外科的人员组织架构,新建门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工作场所,配齐体外循环、监护仪等设备,随时可以流畅地开展各种先心病的外科治疗。他希望,增城院区能作为一个新的基地,将病人来源辐射到东莞、惠州、汕尾、河源等地区,更好地解决基层地区先心病患者的问题。
而作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翘楚,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洞悉高端人才的重要性,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目前,该医院有临床医务人员600多人,其中硕博人才94人,70%人员具备三级以上医院工作经验,很多来自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各大附属医院及南部战区医院等知名综合性三甲医院,医院临床业务人员整体素质已达到广州市教学医院水平,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增城还全力融入大湾区建设,规划围绕地铁21号线(广汕公路)和荔湖周边发展一批国际化、高水平、有规格、上档次的医疗健康服务业,以满足大湾区市场和群众需求,提高辖区内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共享:“一元钱”看病暖众人心
近年来,增城认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满足60余万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摆在首要位置,2020年更是将实施村卫生站“一元钱看病”制度纳入全区“十件民生实事”,采取“医保报销、区财政兜底”双叠加模式,报销补助患者一般诊疗费及药费,让村民只需支付“一元钱”,即可在一体化管理村卫生站看病,有效破解农村“看病贵、环境差、乡医少、药品缺”等普遍性难题,打通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元钱”看病并非只是减少费用,而是要让群众不仅少花钱,更要看好病。在全面推广“一元钱”看病制度的同时,增城加速提升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全面保障村卫生站用药安全。其中药品方面有了更安全可靠的指引——由增城区卫健局牵头,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在基本药物和医保药物目录的基础上,制定“一元钱看病”药品目录,各村卫生站根据各自用药情况,在目录中选取所需的药品,统一由辖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送,实行零差价销售,解决村卫生站药品不齐全、价格不统一等问题。
截至2020年底,增城符合条件的262个行政村已全部设立村卫生站,并且100%实施“一元钱看病”制度。村卫生站不再像以前“缺医少药”,基层村民看病更信任也更放心。目前已有6.6万名村民享受到“一元钱”看病实惠,真真切切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