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聚力拓展改革深度广度 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增城2024年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2025-03-19 来源: 增城日报
    【字号: 分享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入市入选自然资源部2024年农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打造“企呼我应、增心服务”品牌,获评2024年国务院减负办典型案例;深化产业项目筹建“一件事”改革,入选全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入选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名单;派潭广场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村晚”小活动激活乡村大价值入选广州市“最佳小切口微实事”改革案例名单……2024年,增城改革创新举措屡屡“出圈”,14项改革经验做法被国家、省、市层面推广,持续擦亮增城改革品牌。

      2024年,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改革决策部署、省委和市委改革工作要求,立足提升改革综合效能,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关键点,着眼“小切口”推动大变化,谋划和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拓展改革深度和广度,为增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活力。

      聚焦重大平台建设

      突出重点领域攻坚

      “以大平台承载大产业,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2024年,我区迎来广州东部中心、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双轮驱动”重大发展机遇,聚焦重大平台建设,突出重点领域攻坚,强化改革赋能。

      在推动广州东部中心建设成形起势方面,印发实施广州东部中心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产业园区集聚开发,创建全省首个智能传感器特色产业园,获批设立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全年新开工48宗产业类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6.2亿元;完善投融资保障机制,设立总规模为200亿元的东部中心发展基金;深化扩权强区和强区扩权改革,成功争取12项市级行政权限事项交由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行使,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综评中位列第52名,创历史新高;持续提升东部公铁联运枢纽能级,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增城西站线路通达16国33城,开行量约占广东省43%、广州市51%,线路利用率位居全国前列。

      在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规划建设方面,建立规划、资源、设施、风貌、改革“五个协同”工作机制,完善“1+6”详细规划,推动7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662亿元,完成投资75亿元,最美旅游公路、正果驿站顺利动工,“最美增江游”一期启航,派潭镇入选全国旅游名镇创新发展案例。

      营商环境改革迭代升级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标注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2024年,我区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让增城成为产业投资首选地、优选地。

      筹建机制提档升级2.0。推出产业项目筹建“一件事”改革“新十条”,创新推行全程领办、带方案出让+五证联发、关键项验收等集成式改革举措,推动48个项目新开工、30个项目竣工投产,项目筹建进一步提速。

      打造“企呼我应”服务品牌。推出“企呼我应、增心服务”企业服务平台,建立“一站式”涉企服务机制,精准回应企业诉求,为超视界、中汽研、宝新等企业协调解决贷款融资、环境整治要素保障、排水排污等各类诉求160项,按时办结率100%。

      盘活低效土地资源。出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二十条措施,纵深推进“工改工”,通过构建管理、改造、政策三大体系,对闲置工业用地、低效工业用地、政府供地项目、村镇工业集聚区4类用地,实行分类型分时序处置,打出延长土地使用年限、放宽厂房分割受让对象条件、完善历史用地手续等“组合拳”,实施“工改工”项目30个,盘活低效用地超2400亩,更好向有限发展空间要效益。

      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通过股权合作、特许经营、合作经营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小微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创新“基金+招商”、区属国企以投促引、“补改投”等模式,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入国企参与重点产业项目(园区)建设,推动增芯科技等重点产业项目和11个产业载体落地建设;推进财政资金“补改投”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储备优质科技项目18个。

      深化“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

      破解城乡二元化结构

      2024年7月,石滩镇水龙村屋山股份经济合作社所属65.805亩集体工业用地使用权通过网上挂牌成功出让,成为全市首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案例。此举在创下全市第一的同时,也为石滩本地农产品网上销售引入了优质电商企业,促进了农民增收。紧接着,我区还出台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管实施细则,积极完善改革配套机制。这是我区深化“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的生动注脚。

      13个镇街,285个行政村和85个社区,有城有乡、有工有农,这一直是我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比较优势。聚焦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六项改革任务,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引领下,我区围绕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推出改革创新举措,探索一条具有增城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例如,建立宅基地建设、流转、利用的全过程管理机制,推进4个农村建房改革试点,增江街白湖村创新“宅基地票”退出旧宅基地等机制,2024年累计获批宅基地约208亩,批复面积位列全市第一,保障600余户村民用地需求。推进石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建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奖补激励机制,完成829亩垦造水田工程验收,完成2071余亩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土地流转和种植工作,实现“小田并大田、薄地变良田”。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探索“整村授信”“整村建档”路径,推动117个村社开展“整村建档”业务,为3457户授信18.88亿元,累计放款8.16亿元。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成立95家“强村公司”,探索“村企结对”模式,强化农村职业经理人引进培育。试点推进“社村”新型合作发展机制,构建“供销社+村集体+农民”共富模式。

      谋深做实民生领域改革

      啃下急难愁盼“硬骨头”

      去年,我区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民生福祉根本,树牢改革宗旨意识,以改革促民生、惠民生,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聚焦“就业难”,深耕人社领域改革试验田。创建“增城妈妈”家政品牌三级服务体系,累计培训“增城妈妈”611人,被省人社厅收纳为地方创新典型案例。实施“乡村振兴+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计划,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超3400人。创建农民工“零等待”速立速审速调速裁欠薪调处机制,办结农民工案件374件,案均办结时限较法定时限总体缩短77.5%。建立柔性引进退休人才工作机制,已聘请22名退休名校长、名教师和128名退休名医生。

      聚焦“看病难”,推进医药资源扩容下沉。深化居家社区养老保障体系,打造“卫生院+敬老院+颐康中心(站)+护理站”农村医养联合体。优化“1+N”养老服务网络,建成354个村居颐康服务站和5个长者饭堂示范点。建设区级旗舰型中医馆(阁),区中医医院及2家基层医疗机构成功申报市针灸医院“1+N+X”体系建设项目,广医四院、区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甲”。

      聚焦“上学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城乡教育等值发展,20个区属教育集团、42所义务教育“三类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实施农村薄弱学校85项“基建类提升计划”,基本完成84所农村薄弱学校基建类提升。高质量建设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院校入驻广州科教城。

      聚焦“住房难”,构建多层次住房体系。探索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覆盖土地出让、开发建设、商品房销售、交付及物业管理各环节的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新模式。强化公共租赁住房兜底保障,多渠道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000套任务目标。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