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积极推进文化类民生微实事项目
文化惠民“有温度” 幸福生活“添热度”
在升级改造后的农家书屋里,徜徉书海放松身心;在周末公益课堂里学习剪纸,感受传统非遗文化;在家门口的“文化大舞台”上,沉浸式体验一回当主角的乐趣……今年以来,我区各村(社区)以实施“民生微实事”为抓手,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建好用活村史馆,让文化触手可及。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正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东华村依托花城书房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打造公共文化空间
让市民乐享文化生活
“这个舞台真是修到了居民的心坎上,给了我们舞蹈队伍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自从建好后我们每天早上都会过来练舞。”近日,荔城街锦绣社区居民黎阿姨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黎阿姨口中的“舞台”,正是锦绣社区锦绣惠民主题公园新建成的庆丰文化舞台。据了解,原锦绣公园存在功能布局杂乱、树木绿化不足、主题宣传展示零散、体育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经征询居民意见认为公园急需升级改造,以满足居民日常休闲活动需求。2024年,锦绣社区被选定为推进“村社互联共建党建项目”的主阵地,锦绣公园升级改造为锦绣惠民主题公园是改造项目之一。经走家串户听民意、问计策后,锦绣社区决定将建设村社互联共建“庆丰文化舞台”作为今年“民生微实事”项目推进落实。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庆丰文化舞台建设完成,并配置了LED大型显示屏,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一个文化、娱乐、休闲的新地标,搭建了一个展现村社风采的新阵地,提升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加强与接壤的庆丰村、棠村村、百花社区党组织的互联共建,从社区党组织唱“独角戏”转向村社党组织联动奏好“大合唱”,切切实实为群众办了一件好事实事。
在新塘镇东华村,农村书屋经过升级改造也成了当地文化地标。今年以来,东华村坚持党建引领,把农家书屋作为民生微实事文化建设项目的重要载体,将农家书屋升级改造成花城书房,并联合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花城书房设有多个阅览区,包括图书借阅区、阅读交流区和儿童学习区等,共收纳包括传统文化、人文社科、儿童文学、名家名著、生活艺术、经典绘本、立体书、翻翻书、游戏互动书等各类图书3000余册,已经成为附近孩子阅读娱乐的好去处。”东华村党支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联合各方力量,将花城书房打造成“文化粮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以来,我区各村(社区)聚焦实施民生微实事,结合“城市10分钟、乡村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联合多方力量,以嵌入、联合、更新等多种方式,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的公共文化空间,让市民乐享多彩文化生活。
开展社区公益课堂
家门口享“文化大餐”
近段时间,在增江街凤塔社区,一系列家门口公益课堂和丰富实践活动,让文化浸润着居民的日常,让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据了解,凤塔社区拥有丰富的学校和企业资源,包括1所职业技工学院、2所幼儿园以及约147家在册经营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凤塔社区党支部积极统筹谋划,结合开展民生微实事项目,以社区与企业共建的形式在社区开展公益班,为居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教育服务。
在凤塔社区党支部的动员号召下,辖内企业和学校积极响应,纷纷结合自身教学资源,开办硬笔书法、编程、篮球和绘画等公益班,服务社区居民,助力辖区青少年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公益班一经开设便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家长们纷纷帮家中小孩报名参与。社区党支部还通过朋友圈等渠道扩大对公益班的宣传力度,惠及更多居民。
在中新镇山水城社区,公益课堂同样人气爆棚。每逢周末,该社区活动中心都会为儿童青少年开设非遗文化、香囊、书法、阅读、歌唱等各类课程,打造家门口的“公益课堂”。
“我们通过前期入户走访、深入调研,广泛收集群众需求和意见,积极链接中新镇社工服务站、中新镇未保站、广州商学院鸢尾青志愿服务队等资源,开设了首轮‘周末公益课堂’共12期,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该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计划在寒假持续开展相关活动,不断丰富课程形式和内容,办好民生微实事。
建好用活村史馆
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走进荔湖街太平村村史馆,设计精巧的小小馆厅,仿佛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一幅幅照片、一件件老物件记录着村庄的发展与变迁,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农村记忆和乡愁乡情。
今年6月,太平村积极推进文化类民生微实事项目,充分利用村党群服务中心闲置空间,以充分挖掘、展示及传承太平村历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建设村史馆,打造了一个以村落历史文化为主体,集展示、教育及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促进文化传承、带动乡村振兴。
村史馆设计巧妙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通过科技展示手段与沉浸式体验设计展示村庄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为太平村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增强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村史馆的建成还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太平村的平台,有助于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太平村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村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模式,通过成立村民自治组织、招募志愿者、引入数字化监控管理等方式,实现了村史馆的日常运营与维护工作的有序开展。这一创新实践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接下来,我们将以村史馆建设为契机,重建13座祠堂,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太平村党总支有关负责人表示。
文化惠民“有温度”,幸福生活“添热度”。多元化的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不断向基层延伸,增城的“惠民属性”正不断增强,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真正实现文化惠民的“花开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