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民生微实事工作走深走实
下班不想做饭,小区业主饭堂可以吃上实惠可口的饭菜;日常工作生活有烦恼,家门口就有心理咨询室;退休生活单调,社区开设了丰富多样的“邻里学堂”……这些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得到的优质公共服务,离不开社区“合伙人”的助力。
“社区合伙人”作为新近出现的社区治理参与主体,近几年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何为“社区合伙人”?通俗来讲,是指在社区党组织的协调组织下,愿意参与社区共治共管共建,愿意为社区发展作贡献的企业、组织和个人。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快探索实施“社区合伙人”机制,引导各类主体以“公益+市场”模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并通过“合伙人”的收益反哺、资金注入、联合共建等方式提高社区发展治理和公益造血能力,推动民生微实事走深走实。
企业“合伙人”:先“共担”后“共享”
“业主食堂菜品丰富、价格合理,我们下班了就直接来这里吃饭,省时又省力。”冬意渐浓,走进永宁街永荔社区万科辰光花园业主食堂,大厅宽敞明亮,崭新的餐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光洁的桌面反射着温暖的灯光,空气中弥漫着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气。居民张先生一边用餐,一边高兴地和记者聊了起来。
据了解,永荔社区万科辰光花园小区业主平均年龄29岁左右,大部分都是上班族,工作通勤时间较长,没有时间准备餐食、长期吃外卖成为生活常态。永荔社区将解决这类青年群体的共性问题和切实需求纳入民生微实事,与“社区合伙人”万科营销中心进行商讨,通过盘活辖内商铺,打造“暖心暖胃”辰光业主食堂民生工程。
该食堂定位“便民惠民”服务方向,不以营利为目的,由“社区合伙人”万科营销中心聘请酒店专业大厨现场烹饪,坚持绿色健康、零添加原则,搭配品种丰富、新鲜美味的科学膳食,按成本2-9元进行菜品定价,同时为特殊人群提供便捷订单和送餐服务。业主食堂开业以来,日均服务居民约300人次。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永荔社区广泛征求居民需求,梳理“民生微实事”清单,共吸纳18家企业“合伙人”、10家社群“合伙人”以及49位居民“合伙人”进社区开展服务,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居民“合伙人”:用“活力”聚“合力”
近日,记者走访永宁街凤凰城第二社区“邻里学堂”,几名妇女居民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体验手工制作,现场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永宁街凤凰城第二社区成立于2015年,管辖碧桂园凤凰城物业小区11个苑区,占地面积约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028人。这些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但都非常注重居住体验和精神文化需求。为此,该社区通过招募社区能人达人,链接辖区企业、培训机构等“合伙人”进社区,为各年龄段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邻里学堂”课程和活动。
“我们社区人才资源丰富,通过邀请、招募、居民互荐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正能量、有才能的居民,组建‘凤凰邻里公益讲师团’。他们来自于社区,服务于社区,有退休干部、专家学者、家庭主妇、手工艺人等。”凤凰城第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吴家玲告诉记者,社区根据不同群体的兴趣爱好,打造非遗手作、美育实践、益智科普、安全体验、家风建设五大板块专题精品公益课程,以课堂讲授、研学体验、观光游览等多种形式授课,精准满足居民需求。目前,已累计开展特色课程近100节次,服务居民超4000人次。
该社区居民常菲祖籍湖南长沙,来增城已近十年,从事少儿教育行业,平时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抽空为社区居民开授家庭教育课程,受到居民一致好评。
当前,凤凰城第二社区还依托“邻里学堂”,链接辖内30家企业、培训机构、社会团体承接“学习成长型社区”建设公益性互助项目近10个,撬动资金和物资逾30万元,让社会力量成为社区治理的“好帮手”。创新“友邻助学”机制,联合凤凰城企业家协会、社工服务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力量,筹集助学资金3.6万元,为社区外的30名困境学子圆梦“微心愿”,形成“区域协同、优势互补、同城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社群“合伙人”:既“安心”又“暖心”
在荔湖街,社区心理工作服务站就像社区居民的心灵港湾,为身心健康护航。
当今社会,居民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今年8月,荔湖街结合推进“民生微实事”项目,指导街道社工服务站与“社区合伙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健康医学院合作发起“校社共建·心灵桥接”项目,以“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站”为主要阵地,依托华商职业学院健康医学院专业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多元化服务。
项目聚焦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服务。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青春导航”项目,通过团体辅导和户外拓展活动,帮助青少年学会应对成长中的心理困扰;针对老年人群体,举办“金色年华”心理健康系列讲座,提供老年痴呆症筛查和心理服务。项目还建立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处于心理危机的居民进行紧急干预和治疗。
同时,项目鼓励居民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举办“心理健康周”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互动工作坊和“一对一”个案咨询,吸引200多名居民参与。 “经过专业的服务,无论个人心理还是亲子关系、社会融入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改变。”有居民表示。社区心理工作服务站对外开放以来,优质专业的服务得到群众广泛点赞。
通过社区出空间、合伙人出服务,我区各社区广泛吸纳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到社区开展服务,通过推行“公益+低偿”服务模式,为居民、企业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个人及团体搭建起“需求-服务”平台。各方“合伙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吸引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成为“社区治理合伙人”。新康“爱眼小屋”、共享自习室、“一粥一乐”等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元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