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农业发展生产体系,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指引。
一、种植业
农业主要排放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与氧化亚氮(N2O)三种温室气体,其中种植业温室气体主要来自水稻种植、化肥、土壤培肥、作物残茬等。通过实行生态种植、创制绿色投入品、机械施肥、耕层扩容、秸秆还田、有机配施、水肥耦合等配套措施,集成以“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为核心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种植业的发展。适宜增城区推广的绿色低碳种植技术主要有: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冬种绿肥技术等。
(一)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
该技术是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基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溶肥”等技术模式,将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化肥用量减少、产品品质提升和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技术。推荐使用商品有机肥,自制畜禽粪便等有机肥,须经堆沤腐熟后施用。
(二)测土配方施肥及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根据我区土壤养分状况及作物对养分的要求,控制和减少磷肥施用量,建议选用低磷(建议8%以下)配方肥、专用肥,减少15-15-15等通用型高磷复合肥使用量。在水稻施肥方面,推广“三控”施肥技术,该技术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特色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实现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目标。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高产稳产,增产增收,减轻倒伏,抗逆性强;二是省肥省药,安全环保,节省氮肥20%左右,氮肥利用率提高10%,氮肥面源污染减轻;病虫害减少,可少打农药1-3次,有利于稻米食用安全;三是简单实用,适应性广,只要按照技术规程实施,就可获得稳定的增产增收效果,施肥次数一般也有所减少;不同品种、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均可应用,效果稳定。
(三)“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项应用于栽培方面的节水保肥技术,指将肥料配制为肥液,借助压力系统,在水分灌溉的同时,将肥料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适时适量满足作物水分、养分需求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有“三节”(节水、节肥、节药)、“三省”(省工、省力、省心)和“三增”(增产、增收、增效)的良好效果,对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降低农业源氮、磷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有积极的作用。主要模式有:施肥罐施肥法、文丘里施肥器施肥法、重力自压式施肥法、泵吸肥法等。
(四)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属有机肥的一种,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秸秆还田是一项简单、实用、环保、效益显著的农业技术,可实现农业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结合生产实际,采用机械粉碎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等技术模式。
(五)水稻精量直播技术
水稻精量旱直播技术是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水稻高效节水精准直播技术。可一次同步完成平地、开沟、播种、覆土等工序。该技术具有高效、节水、防鼠鸟、用种精量、播种均匀、基本苗足、抗倒、稳产、省工、节本、环保等优点,比育苗移栽节水30%以上,并杜绝了机械插秧和抛秧的育秧塑盘和农膜带来的塑胶污染。
(六)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指通过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措施,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控的技术。具有农药减施增效,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环境等作用。
1.生态控制技术。(1)加强检疫,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危害农业生产安全,增加防控成本。(2)完善病虫害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调查,为开展科学高效防控提供准确依据。(3)选用高抗品种,采用嫁接苗,培育健康植株,品种合理布局;引进新品种,缩短种植周期。(4)清洁田园。及时发现并摘除病叶、病果,遏制病害蔓延;及时处理田间病虫残体。(5)加强水肥管理。避免串灌、漫灌,减少病害传染;合理开沟,降低湿度。(6)秸秆还田。利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根结线虫和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几率。(7)高温闷棚杀菌。调节大棚温湿度,及时通风散湿。(8)合理轮作,预防土传病害。(9)设置蜜源植物、引诱植物,同时进行果园生草、作物间套种等措施培养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天敌和培育替代寄主,提高作物多样性和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人为增强自然控病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
2.物理防治技术。(1)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利用害虫较强的趋光、趋波、趋色、趋性信息的特性,对大部分鳞翅目、鞘翅目和同翅目害虫诱杀作用强。根据不同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合理设置和定时开关杀虫灯。(2)诱虫板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向性,诱杀蚜虫、粉虱、斑潜蝇等害虫,主要应用在蔬菜、香蕉等作物上。(3)性外激素捕虫器诱杀。主要用于防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上的水稻螟虫、玉米螟、甜菜夜蛾、小菜蛾、柑橘实蝇、甘薯小象虫等害虫,达到降低虫口密度、减少田间虫口基数的目的。(4)物理阻隔控虫。利用防虫网、地膜等阻隔害虫,降低为害率。主要应用在水稻、果树、蔬菜上。
3.生物防治技术。(1)以虫治虫、以螨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捕食性天敌:捕食蝽、捕食螨等。针对田间靶标害虫选择优势天敌种类,大力推广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控螟虫的技术、人工释放平腹小蜂防控荔枝蝽的技术、人工释放捕食螨防控蓟马和害螨的技术、天敌保护利用技术。(2)以菌治虫。苏云金杆菌防治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烟青虫、小地老虎等害虫;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水稻叶蝉、飞虱、蚜虫等害虫;绿僵菌防治蝗虫、金龟子、地老虎等害虫。(3)生物农药应用技术。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和蔬菜病害,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武夷霉素、多杀霉素等防病虫技术。天然除虫菊素、苦参碱、苦皮藤素、印楝素等防治蔬菜、果树等害虫技术。
4.科学用药。优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交替用药,配合新型农药器械,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用药,有效杀灭多种病虫害,提高农药的有效性;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合理使用农药。
(七)水稻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
水稻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是指专业化防治组织运用植保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病虫害统一防治,通过科学精准施药,达到减少化学农药施用、减少病虫为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八)冬种绿肥技术
冬种绿肥是指冬季利用植物生长过程产生的部分或所有绿色体或根茬,直接或间接用作肥料来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壤环境。具有培肥地力、农作物提质增产,推动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等功能,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良土壤,美化乡村环境,发展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双季稻区可推广晚稻套种紫云英绿肥,绿肥压青作为早稻肥料。
(九)水旱轮作技术
水旱轮作是指“稻-菜”、“稻-花”等轮作模式,可以改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通气;防止稻田土壤次生潜育化过程,消除连作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促进有益生物的活动,达到提高地力、肥效和减少病虫害的作用。
二、畜禽养殖业
畜禽养殖废弃物是畜禽养殖业主要的污染源,其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种养结合,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已成当务之急。适宜推广的绿色低碳畜禽养殖技术主要有: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技术、畜禽粪便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同时推荐结合实际,推广畜禽养殖业循环发展模式,从养殖各环节及末端处理进行有效控制与无害化处理,推动实现健康养殖、生态养殖。
(一)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技术
一是采用环保饲料,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率,降低粪便中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采取减少污水的饲养管理措施,如雨污分流、改善饮水系统,降低污水的总量。
(二)畜禽粪便处理技术
1.粪便收集。畜禽粪污应根据清粪工艺及时清理,现有采用水泡粪、水冲粪清粪工艺的养殖场,应逐步改为干清粪工艺。畜禽养殖场的排水系统应实施雨污分流。
2.粪便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好氧堆肥处理、厌氧发酵处理、恶臭处理。
(三)污水处理技术
目前,国内外畜牧业污水处理技术一般采取“三段式”处理工艺,即固液分离、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
(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
1.固体粪污资源化利用。
(1)堆肥利用。还田的固体粪污(粪便)、堆肥以及以其为原料制成的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复合肥应符合《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程》GB/T25246-2011和《有机肥料》NY 525-2012的相关标准。
(2)沼渣利用。沼渣应及时运至固体粪污堆肥场或其他无害化场所进行妥善处理。制作沼气肥,沼液和沼渣应符合《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程》GB/T25246-2011的规定,沼渣出池后应进行进一步堆制,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
2.液体粪污(沼液)资源化利用。
(1)沼液储存。沼液储存池相关建设要求根据《沼气工程技术规程》NY/T 1220执行,沼液贮存池容积根据《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试行)》(农办牧〔2018〕2号)确定。
(2)消纳地选择。沼液可作为农田、牧草地、林地、大棚蔬菜田、苗木基地、茶园、果园等地有机肥料。
(3)作物选择。沼液消纳地应选择种植对水分和养分需求量适合的果蔬茶牧草等作物,按照需求消纳沼液。
(4)施用方式。沼液施用时一般采用普通喷灌、滴灌等方式,避免传统地面灌溉耗水量大、利用率低以及沼液溢出到消纳地以外的水体等问题。推荐采用注入式灌溉,或软管浇施技术,提高节水性能和节水利用率,减少灌溉过程中的臭气排放,保证施肥均匀。
(5)配套设施。在坡耕地区域,可建设生物拦截带、集水池、导流渠等径流拦截与再利用设施。在平原水网区域,建设生态沟渠或多塘系统。
3.沼气利用。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经净化处理后通过输配气系统可用于居民生活用气。
4.液体粪污处置。处理后作为农田灌溉用水的,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实施。处理后回用的,应进行消毒处理,不得产生二次污染。处理后达标排放的,按照《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44/26实施。养殖液体粪污处理设施应设置标准的废水排放口和检查井。无法通过生态消纳条件或异地利用等的液体粪污应处理后纳管、达标排放或回用。处理后纳管的,按照《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44/26的相关标准实施,也可与污水处理厂根据其污水处理能力进行商量确定。
(五)畜禽养殖业循环发展模式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思路,结合我区畜禽养殖和种植业实际,推荐畜禽养殖业循环模式如下:
1.“畜禽—粪肥—菜/果/作物/茶”循环发展模式。
将畜禽养殖产生的固体粪便或生猪养殖场粪污经厌氧发酵后的沼渣按照“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模式”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过程应按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 36195—2018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后可以按照相关规范直接还田(GB/T 25246)或制作有机肥(NY 525)、有机—无机复混肥(GB/T 18827)。
2.“猪—粪污—菜/果/作物/茶”循环发展模式。
将生猪产生的粪污,利用“异位发酵床”模式进行无害出处理。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的家庭农场宜采用舍外发酵床模式,规模养殖场宜采用高架发酵床模式。
“异位发酵床”使用结束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堆肥无害化处理后,按照相关规范直接还田(GB/T 25246)或制作有机肥(NY 525)、有机—无机复混肥(GB/T 18827)。
3.“饲草—牛—粪肥—饲草”循环发展模式。
针对规模奶牛养殖场采用干清粪工艺收集产生的固体粪便,按照“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模式”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过程应按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 36195—2018进行。
4.“特色作物—高端养殖—粪肥—作物”品牌循环发展模式。
鼓励养殖企业、养殖户针对市场关于高端畜禽产品的需求,尤其是家禽养殖,依托种植—养殖循环利用理念,开展高端畜禽养殖,开发新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畜禽产品,推进畜禽养殖为社会提供优质畜产品,以获得最佳效益。
5.“沼气工程/厌氧发酵—沼液—还田”循环发展模式。
对于生猪/奶牛等产生污水量较大的养殖企业,并且配套足够粪污消纳面积的养殖场,或养禽产生的少量污水可以采用“污水肥料化利用”或“专业化能源利用”利用模式。
6.“污水处理—消毒回用/浇灌还田”循环发展模式。
对于没有足够配套农田或处于环境较为敏感的区域养殖场和产生大量污水的生猪、奶牛或种禽等养殖场,应采用“污水处理回用”利用模式,即对养殖污水固液分离后进行厌氧、好氧深度处理,达标消毒回用或浇灌农田,具体利用方式要符合当地的环保政策要求。
三、水产养殖业
随着高密度精养方式的普及,水产养殖业出现高能耗高排放现象,主要表现为饲料转化利用率低、渔药不科学投入、养殖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等。2020年以来,广州市全面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集中推广应用一批水产绿色低碳养殖技术和模式,主要包括:稻鱼综合养殖技术、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养种轮作技术、池塘养殖水生态治理技术等。
(一)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利用稻田为基础条件,通过渔艺、农艺的融合,对其进行适度整理,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水产养殖,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提升稻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已有稻虾、稻蟹、稻鱼、稻鳅、稻鳖等多种技术模式。
(二)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
在同一养殖区域内合理搭配不同营养层级、养殖生态位互补的动植物,实现水质调控、营养物质循环利用、生态防病及质量安全控制,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减少养殖废物排放。包括以主养杂食性鱼类、混养肉食性及滤食性鱼类的淡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以及由投饵类动物、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和沉积食性动物等组成的海水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三)池塘养殖水生态治理技术
根据排放或循环利用需要可分为标准处理方式和简化循环方式两大类。
1.标准处理方式。主要工艺流程包括养殖池塘、排水渠(生态渠道或管道)、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氧化池、生态净化池、外部河道(养殖池塘)。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处理工艺设施总面积须达到所治理养殖总面积的3-10%。
2.简化循环方式。主要工艺流程包括养殖池塘、排水渠(管道)、生态循环池、养殖池塘,处理工艺设施总面积须达到所治理养殖总面积的2%以上,且不低于标准化处理工艺面积的1/2。
四、加强农业相关包装物和废弃物管理
(一)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的处理
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的回收与集中处置是农业农村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兽药、渔药、种子、肥料、饲料、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要安全科学合理使用,降低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优先选择可降解的绿色投入品。使用后的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按照“谁销售谁回收、谁使用谁交回”的原则,实施集中回收,销售单位要制定废弃包装物回收台账。散户使用者应将废弃包装物交回销售单位,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应建立自行收集制度。要按照分类处置的原则,对农药、兽药、渔药等有毒有害废弃包装物进行无害化处置,符合资源化利用条件的废弃包装物要资源化利用,其余的可按一般生活垃圾进行处置,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二)农产品上市前的废弃物处理
实行净菜、净果上市,农产品包装物要使用可降解的绿色环保材料,以简单实用为原则,杜绝过度包装。畜禽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冷链上市,生鲜配送,屠宰废弃物集中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产生,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大力发展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国家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大力弘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精神,把以绿色食品为主的“二品一标”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农产品服务。
(一)绿色食品产地环境
优良生态环境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基础。绿色食品强调产品或产品原料产自优良的生态环境,产地环境的土壤、大气、水等环境因子要通过严格监测,符合相应环境技术标准要求,确保产地环境无污染。
(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绿色食品标准是以绿色食品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接轨国际先进标准,适合我国现有生产条件,由农业农村部批准并发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绿色食品生产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开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强调在保证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生态平衡、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发展理念的技术载体,是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技术指南,是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保障,包括: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包装贮藏和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
(三)绿色食品质量控制
绿色食品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过程中,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肥料、兽药、添加剂等投入品和生产工艺,严格监控,防范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生产及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污染,确保环境和产品安全。
(四)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的申请条件
1.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如企事业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家庭农场等生产单位。
2.具有稳定的生产基地。
3.具有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条件和生产技术。
4.具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至少稳定运行一年。
5.具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生产技术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
6.申请前三年内无质量安全事故和不良诚信记录。
7.与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和检测机构不存在利益关系。
8.必须在国家追溯平台注册。
9.其他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