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增城区疾控中心提醒:勿乱采食野生蘑菇

    2021-07-07 17:39 来源: 增城区卫生健康局
    【字号: 分享

      我区天气闷热,雨水充沛,在公园草地上、山上树丛中,野生蘑菇生长迅速,随处可见。增城区疾控中心提醒,切勿凭个人判断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以防中毒。

      据了解,目前,广东有200多种毒蘑菇,其中致命的有十余种。广东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毒蕈是铅绿褶菇,导致中毒死亡最多的是致命白毒伞(致命鹅膏)。

      毒蕈种类繁多,不同的毒蕈造成的急性中毒累及的器官组织有很大的差异,其治疗方法及预后也不同。急性毒蕈中毒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损害型、肾损伤型、横纹肌溶解型及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各型间可有重叠,其中肝损伤型最为严重,如白毒伞、灰花纹鹅膏等,是造成广东毒蕈中毒死亡的主要蕈种,重症者短期内暴发急性广泛肝细胞坏死、快速进展为肝衰竭、肝性脑病,病死率高占全部毒蕈中毒死亡比例的90%以上。目前急性毒蕈中毒尚无明确的特效解药,所以进食后要尽早洗胃、导泻、清除吸收的毒物。

      增城区疾控中心提醒,急性毒蕈中毒事件全年可发生,但相对集中发生在气候潮湿、多雨的第二、三季度。因毒蕈的外观与可食野生蕈菌极其相似,在野外杂生情况极难分辩。因此,千万不要凭个人经验鉴别蘑菇是否有毒,不要私自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更不要生吃“蘑菇刺身”。

      如发现异常,要立即到就近医院尽早洗胃、导泻、清除吸收的毒物,到专业医疗机构根据不同类型的毒蕈使用不同治疗方法,避免延误治疗,同时避免过度医疗造成的损害。如急性胃肠炎型毒蕈中毒病人是无须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而肝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肾损害型需要尽早进行血液净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