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医生,避免大医院过度向上“虹吸”,区妇幼保健院在医改中推出了破题之举。2017年9月底,该院移交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实行同质化管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后,区妇幼保健院的专科建设、科研教学、管理体制、服务流程也正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对接,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同质化、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联手大医院补齐医疗短板
该院相关科室负责人举了个简单的例子:“以前遇到一些危急重患儿,绝大多数都会转诊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进行治疗。而现在在区妇幼保健院就可以为这类重症患儿开展治疗,享受到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同等的医疗服务。”移交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实行同质化管理后,区妇幼保健院享受到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同质量的医疗服务,包括医疗诊治、药物治疗、检查、护理等,进一步提升了院区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和综合服务能力。这有利于补齐我区民生短板,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获得广州中心城区的优质医疗服务。
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依托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同质化管理优势,力争在2018年通过JCI(美国医疗机构联合委员会国际部)评审,与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医院管理最高水平标准接轨。同时积极创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未来将承担市妇儿医疗中心部分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引进,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工作,成为集预防、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医疗机构。
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卫生服务
为了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优质卫生服务,区妇幼保健院不断完善并持续改进各项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提升卫生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城乡居民共享健康服务。一是加强重症救治中心建设,投入180万元用于完善区妇幼保健院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和重症儿童救治中心急救设备配备。二是建立市级-区级-各助产机构间密切配合的救治机制。与中山二院、广医附三建立重症孕产妇对口救治工作机制,做好转诊、会诊对接;成立由“两个中心”、区人民医院产儿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综合救治队伍,并向辖区内各助产机构公布转会诊方式、流程以及专家联系电话,建立救治绿色通道;三是建立健全各种医疗管理组织,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各科成立危重病人抢救领导小组、实施三级管理制度。
此外,为应对生育高峰,保障母婴安康,该院成立了急危重症急救技术小组,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就诊绿色通道。与此同时做好区级母婴保健(助产)技术、区妇幼保健培训基地等工作,还购置进口婴幼儿呼吸机、产科中央监护网络系统等先进设备,提高救治能力。
加强专科建设开启医疗新模式
谈起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后的区妇幼保健院,该院负责人表示,将加强专科建设,开启医疗新模式。
目前形成了已具有较强的专科能力和技术优势,分娩量在我区各医疗机构中排名第一。增城区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和重症儿童救治中心设立在该院,担负着全区重症孕产妇、重症儿童转诊和救治的重任。其中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保健科、乳腺科形成独具医院特色的优势品牌。产科方面实现了近三年剖宫产率逐年下降,控制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率,无剖宫产并发症发生;儿科住院部方面,儿科一区和二区合并为儿科住院部,借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先进经验,改造PICU,同时为儿科重症监护室配备了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现代化先进医疗设备,并且将儿科专家调配到区妇幼保健院工作,不断提高重症救治能力。
新生儿科方面,开展了NO(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疗效显著,总共治疗病例16例,其中15例治愈出院,1例病情稳定后转院本部,抢救成功率达到100%;开展了AEEG(动态脑电图)技术,对判断早产极不成熟儿、严重窒息预后提供有力依据。
该院负责人还表示,面对契机,区妇幼保健院将通过移交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实行同质化管理这一改革抓手,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在家门口就能捕获到“健康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