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广州市第十九届青少年运动会(下称“市运会”)赛艇比赛在生态画卷般的增城增江画廊擂响战鼓。这场以水为媒的青春竞逐为期四天,汇聚全市9支代表队、334名青少年健儿。他们以桨为笔、以浪为墨,在岭南水脉间挥洒热血,书写湾区新生代的力量与激情。
本项赛事由广州市体育局、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广州市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协办,并得到广州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的支持。赛事不仅搭建起少年健儿超越自我的舞台,更以跃动的浪花叩响2025年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的前奏——当赛艇划破江面,水纹中激荡的不仅是竞速的锋芒,更是广州建设体育强市的铿锵足音。
竞技项目点燃水上激情,青春力量劈波斩浪
赛艇比赛的赛制采用“四段式”竞赛体系,包括2000米、1000米、500米和200米四个赛段。同时,比赛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大组别,每个大组别下又细分为男子公开级2000米单人双桨、2000米双人双桨以及女子公开级2000米单人双桨、2000米双人双桨等共42个小项目,兼顾竞技性与参与性,全方位展现赛艇运动的魅力。
“来到比赛现场还是非常激动的,因为现场有很多技艺高超的对手,希望我可以在比赛中获得理想的成绩,不辜负平时的辛苦训练。”来自增城的运动健儿陈颖健表示。
经过激烈角逐,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会赛艇短程项目奖项尘埃落定。增城区代表队展现东道主实力,包揽丁组女子200米双人双桨冠军(罗可韵/叶芷瑜)、丁组男子200米双人双桨金牌(江庚泽/叶耀宗)及丁组女子200米单人双桨第一名(陈囿谚),更在丙组女子200米双人双桨项目(梁韵瑜/廖紫晴)中强势登顶。
赛事服务暖人心,东道主细节显温度
一场顶级赛事的水准,不仅镌刻于奖牌榜的数字,更流淌在细节织就的温情脉络里。当334名青少年在增江碧波间竞逐荣耀,一场关于“赛事服务力”的隐形竞赛,正在水面之下悄然展开。
开赛前一日,赛事组委会联合消防、水务、海事等部门开展全要素应急演练,模拟突发天气、船只故障等场景处置。“我们对赛道浮标定位精度、救援艇响应速度反复校准,确保任何环节万无一失。”增城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赛事期间,1台驻点救护车、3条水上救援艇和6名专业救援人员全天候待命,16名医疗志愿者驻守补给点,15名后勤人员实时维护器材,形成“水陆空”立体保障网。
为全面做好比赛安全安保、交通疏导、医疗保障、应急维稳、场地布置、人员流线、膳食住宿、反兴奋剂、器材配备等各项工作,增城区各单位高度重视,紧密配合。其中,增城文广旅体局、增城治安大队、增城消防大队和增城应急局等单位提前开展了隐患排查,充分做好应急预案;增城市场监管局督促、监督接待酒店餐饮保障,让参赛人员吃得放心、住得舒心;增城卫健局协调落实好距离赛事场地最近的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提供赛事医疗保障力量。
“在冲线那一刻,非常兴奋,在家门口获奖觉得非常骄傲。”获得丁组女子200米双人双桨冠军的增城选手叶芷瑜表示,赛事的各个环节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这使得所有参赛者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比赛中。
以赛铸城,山水赋能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
赛事主赛道选址在增城增江画廊段,运动员在环境优美的天然水域中竞速,两岸荔枝林连绵成荫、白鹭翩飞,实现“人在画中赛,舟从诗里行”的独特体验。终点特设观赛平台,观众不仅能近距离感受赛艇劈波斩浪的震撼场景,更可感受当地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见证体育与生态的深度交融。
本次市运会赛艇赛事的落地,正是增城“以赛为笔”书写体旅融合篇章的最新注脚。近年来,增城这座岭南古邑先后成功承办了粤港澳大湾区女子半程马拉松、中国自行车运动骑游大会、全国三跤总决赛、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还积累了丰富的赛事组织经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延续这股“赛事+”热潮,五月的增城还将上演水陆协奏:5月1日至5日,增城体育馆成为市运会乒乓球比赛的焦点,银球在空中飞舞;同时,增城亚运龙舟赛场也将上演一场精彩绝伦的“水上盛宴”。其中,5月3日至7日,市运会皮划艇(静水)项目将拉开战幕;5月7日至10日,市运会静水回旋赛事将激流勇进。此外,5月23日至25日,增城体育馆将再次燃起战火,柔道健儿们将轮番登场,为市民带来一场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