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增城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绿道建设成就总结

    2020-08-14 10:18 来源: 区林业和园林局
    【字号: 分享

      “广东绿道,增城创造”,广州增城绿道是我国绿道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008年,增城绿道作为广州绿道的先行者与示范段,率先开始规划建设,成为国内最早规划建设绿道的地方之一。10多年来,增城区充分发挥山、水、田、园的生态禀赋与乡土人文资源,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按照主干道路生态型、乡村郊野型、城区都市型的标准,建设集生态、休闲游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美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绿道网络。截至2019年底,增城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亿多元,建成以自驾车游、自行车休闲健身游和增江画廊水上游为特色的绿道网络,总长达563公里。既满足了城乡发展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又凸显了国际化、艺术化和人性化,将绿道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宜居城乡紧密结合,使绿道建设成为促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增城绿道也从最开始的“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旅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凭借绿道建设,增城区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国内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增城绿道形成的城市品牌效应,带来了巨大向心力、凝聚力和辐射力,持续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 增城绿道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主要成就

      一是引导生态旅游产业布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增城绿道深化了全区主体功能区战略,凸显了增城地域优势,刺激了生态产业的布局和发展。绿道主干道由增城南部直达北部,纵贯全区,将增城南部先进制造产业圈、中部都市生活圈和北部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三大主体功能区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绿道支线则延伸至村庄、公园、景点等,以绿道为藤而结瓜,串起沿线景区、景点和村庄,编织了纵横交错的绿道网,形成了全域旅游发展脉络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吸引了大量资金向中北部投资生态休闲和度假旅游产业。据统计,增城绿道初期共吸引了“羊城之旅”、“广之旅”、“港中旅”等近20家旅行社的投资入驻,以农家乐为主的消费性服务设施开发项目也纷纷在增城落地。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二龙山生态公园、正果湖心岛、莲塘古榄园、荔湖湿地等纷纷得以完善,并成为了增城区特色旅游景点。

      绿道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绿色经济增长,对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价值、固定资产升值、生态景观价值、农民增收致富、城市整体旅游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城绿道带来的休闲旅游人流量,促进了体育用品、旅游观光、餐饮住宿等相关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刺激了消费,形成了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在外来丰富资金、技术和理念支持下,绿道沿线的村庄和居民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从旅游产品的生产到销售、从开发到接待等各个环节,促使农产品变为旅游产品,农村闲置物业得以出租再利用,直接增加农民农业生产和资本性收入。一方面,绿道建设带来的管理维护、卫生清理和治安联防等需求又直接、间接增加了当地居民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居民工资性收入。同时,绿道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提升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促使周边土地增值,激活农村集体经济,而企业的相互竞争又带动了市场经济氛围,进一步促进了绿道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整体吸引力、活力和竞争力,进而吸引更多投资者和考察团。

      二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了幸福感

      绿道作为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一种重要类型,不是简单地串联城乡空间。绿道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保持农村固有特色的前提下,改善了城乡间的交通联系,促进了沿线村庄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也扩展了城市服务空间。进而绿道的空间有机连接作用打破了城乡界限,削弱了城乡交流屏障,降低了城乡差异,缓和了城乡二元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同时,促进了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成为“城市融入乡村,乡村渗透城市”的重要生态网络型线绿色开放空间。而绿道的连通性和舒适性,比普通带状绿地能够提供更多体育空间和休闲空间,吸引大量休闲健身、留宿消费的人群,促进了城乡社会生活进一步趋同和融合,进一步拉近了城乡空间距离,从新视角促进了增城城乡一体化发展。

      绿道天然的公共性属性,使民众可公平进入其中享受生活乐趣与和谐,特别是基于绿道的自行车绿道、步行绿道以及健身器材等体育文化公共设施,构建了大众型共享体育公共空间,使城乡居民共享体育健身的权益和社会公共资源,强化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均衡化与人性化。研究表明绿道的体育公共性更有利城市新移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融入社会。而基于绿道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当地农民转变为经营者、维护者、导游等服务人员,改变了当地人口的就业结构,促进原本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回到当地,进一步带动当地居民及以居民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群体共同就业,巩固了乡村地区的族系、社群架构,减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现象,增进农村地区血缘、地缘甚至业缘的关系,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带给人们幸福的愿景和创造幸福的不竭动力。

      三是保护传统文化,发展绿色文化,丰富生态文化产品

      绿道作为多功能的线性景观,不仅包括沿线的生态系统,而且包括文化遗产廊道。绿道建设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对传统村落保护,绿道通过维持当地动植物群落,促进村落自然景色的延续,利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而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为传统村落带来的客流量和知名度,不仅引导人们关注传统文化,而且起到科普宣传和保护作用。采用这种文化保护思路所构建起来的廊道网络,能高效地保护乡土景观文化遗产,维护廊道体验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充分发挥乡土景观廊道网络的功能,构建起一个区域性的由乡土文化资源构成的珠三角地区乡土景观保护网络,这个保护网络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包容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使原有的乡土文化遗产对地方文明的点状的展示,变为以绿道休闲游憩活动为脉络的线性的和区域性的展示。同时,绿道建设宣传引领的绿色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市民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增城自实施绿道建设以来,通过编制使用手册、策划绿道主题活动、制作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绿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广大群众对绿道有了强烈认同感,进而支持、使用和享受绿道。居民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等观念态度的趋向有了明显转变,节能、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深入热心。而政府部门及相关团体组织运营的大型绿道体育活动,如绿道自行车赛事,以宣传推动全民健身或打造区域特色体育为目的,以绿道体育资源为基础,开展引导性与示范性强的城市绿道全民健身活动,逐步推进绿道全民健身活动生活化,形成了以自行车绿道骑行时尚运动、绿道广场舞、登山、徒步健身等多元化局面,尤其是绿道徒步,成为种多市民的首选健身方式。而各种娱乐活动相互包容,造就了民众生活的丰富多彩,丰富了生态文化产品,鼓励了低碳经济,倡导民众选择公交、骑行等低碳方式出行,进而影响民众的消费方式,引导了环保慢节奏生活理念。

      四是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缓解生境破碎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绿道的“绿”包括了各种绿化、水体、生物物种,具有明显的生态功能。绿道建设有效保护了自然山体、河流等自然资源,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绿道具有较强的空间连接功能,将大地上各个绿色斑块连接成为一条生态走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物种之间的迁移,为不同区域的相同物种的交配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也避免了小物种由于太过频繁的近亲繁殖而使得整个物种开始渐渐退化,促进了生物体在残留生境斑块间的迁移,增加局域种群间的基因流动,从而缓解生境破碎化的负面效应,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同时,绿道建设并不是单一的人工再造绿色开敞空间,而是在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恢复,衔接城乡景观。根据农村当地地理形态因形就势,利用河堤、村道和果园小道,沿线遇树绕路、遇村绕道、遇水搭桥,使绿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在释站建设过程中不占用耕地,充分利用绿道沿线的旧厂房、荒废地,变废为宝,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对解决珠三角地区目前存在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城市蔓延式发展,热岛效应严重,居民生存环境及生活品质下降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把绿道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主动参与整治环境、营造环境,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告别农村脏乱差,全面提升了环境卫生水平,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沿线旅游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同时,结合环境整治,利用原有旧厂房、滩涂地等改造建设了天然沙滩泳场、鹤之洲湿地公园、荔湖湿地等多个公园,提升了人居环境和城市未来竞争力。

      二、 增城绿道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是科学规划设计,突出保护、游憩和经济功能

      增城市绿道网规划总体格局为二纵一横三条主线外加四条支线,按照绿道等级分为省立绿道、广州市立绿道、增城市本级绿道三个层次,按照主干道路生态型、乡村郊野型、城区都市型分类制定全市绿道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任务。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挥绿道的多重作用。将绿道规划建设成为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宜居城乡的系统工程,遵循尊重自然,坚持“四原”保护,高效利用,保护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不征地,少租地,不占用农田耕地,不大面积土方挖填,不大拆大建,尽量利用沿线的荒坡地、旧厂房、旧民居、旧祠堂,修旧如旧并因地制宜地建设休息驿站、综合服务区及文体设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和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惠民优先,营造环境、发展产业,把绿道规划建设成为民心工程、为造福百姓的基础工程。通过采用以绿道为藤、以藤结瓜的方式,把沿线村庄规划建设成为绿道综合服务中心和旅游驿站,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既让城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分享公园化生态成果。

      二是严控建设质量,突出景观化、景区化、可参与理念

      通过制定绿道建设标准,提高绿道设计及施工标准,不断提升绿道建设质量。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参与”的理念,注重合理布局、优化设计、提升品位。一方面,赋予绿道特定的主题,融入当地文化内涵,增设人性化配套设施,使绿道更具生命力、亲和力。尤其注重景区化建设,结合全域旅游示范点建设,提升绿道沿线配套,在高陂头驿站、江坳驿站、莲塘综合服务区、西堤驿站、鹤之洲湿地公园、荔湖环湖绿道建设以绿色为主调、凸显增城荔枝特色、结合“石、山、树”为元素的功能休闲驿站,并将特色精品民宿等融入到绿道网范围,丰富游览内容,展现了乡村振兴成果。一方面,把控好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材料质量、材料配比、苗木质量、种植规范等关键环节,提升绿道施工质量。同时,注重根据现实需求对现有绿道实施升级改造。根据市民健身需求需求,在增城广场、增江画廊两岸范围试点建设人与自行车分离的缓跑径,以设起点、定里程、达效果为建设理念,沿线设置健康知识宣传、距离步数指引、功能解说、安全提示等,加强健康生活认识和进一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

      三是注重日常管养,保障绿道及配套服务设施正常使用

      通过加强投入、落实责任、强化督查建设等措施,实施精细化管理,持续提高绿道管理维护水平。增城区政府通过制定绿道管理办法,将绿道管理资金投入纳入财政预算资金,专用于绿道日常保洁、安全巡逻、植物养护、配套设施维护等项目,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保障绿道建设和管理。通过建立绿道信息台账,各绿道管理责任主体成立专职绿道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全方位掌握我区绿道建设、管理和运营情况。同时,严格落实区、镇(街)、责任主体的三级绿道巡查,每月对辖区范围内绿道沿线的绿化、游径、配套设施、卫生保洁、乱搭乱卖、破坏侵占等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另外,各镇(街)联合有关部门,加强河道及周边环境整治,重点整治增江河、派潭河周边绿道范围内的乱搭乱建、违章摆卖、占道经营等行为等,借助三级巡查、市民热线、网络“双微”、媒体报道等监督渠道,做到发现问题、严格督办、迅速整改,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是持续开展宣传,擦亮“广东绿道,增城创造”品牌

      通过多种途径持续开展宣传,日益彰显绿道品牌效应,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体验感。一是通过各种展会宣传推广绿道。在每年广州国际旅游展、香港国际旅游展等五大知名国际旅游展上对我区绿道进行宣传推广,提升绿道的知名度、美誉度,让珠三角及港澳台游客深入了解,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增城体验绿道,拉动增城体育旅游和休闲旅游的发展。二是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宣传推广绿道。通过编制绿道地图与指南,在各类媒体上展开广泛宣传,在每年的中国旅游日活动、节假日黄金周主题推广活动等活动上对全区绿道进行宣传推广,让绿道旅游成为吸引大众游客到我区休闲度假的吸引点和亮点,让绿道旅游延伸到康养旅游、美食旅游、体育旅游等各种业态中去,进而拉动旅游经济的多重消费和经济增长。三是通过文化节庆活动宣传推广绿道。在中国广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节、菜心美食节、正果美食节上,派发增城绿道宣传资料,如绿道旅游地图等,使绿道旅游成为我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休闲体验的拳头产品。四是通过万家旅舍融合宣传绿道。按照“游增城绿道、住万家旅舍”的思路,推出“绿道骑行游”、“绿道乡韵游”线路,将增城绿道旅游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形成增城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游客到增城游绿道,入住万家旅舍,购买农副产品,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