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仙村镇下境村乞巧节“摆七姐”

2022-08-05 来源: 增城日报
【字号: 分享

  今年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佳节,又称乞巧节。至今在我区仙村镇下境村,还保持着乞巧节“摆七姐”的传统。

  乞巧节(摆七姐)今年刚入选增城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月3日,记者走进下境村,探寻乞巧节这一古老民俗如何成为增城重要文化节庆,并成为增城的城市文化名片的历程。

  下境村乞巧节突出一个“巧”字

  宋人刘克庄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这描绘的就是乞巧节的各种民间活动。下境村的乞巧节活动包含摆巧、拜仙、乞巧、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等诸多内容,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七夕工艺如斋塔、芝麻香、鹊桥景观、七娘盘、七夕公仔等。

  据乞巧节(摆七姐)项目传人陈玉金介绍,“拜仙”仪式是下境村乞巧节的重要内容,祭拜的对象不仅有牛郎、织女二星,还包括到织女的六个姐妹。

  陈玉金介绍说,乞巧节,体现得更多的是一种巧手文化,重在一个“巧”字。“摆七姐”就是“巧姐”“巧婆”们将自己手工制作的祭品集中摆放到庙里,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次工艺品的展览。

  “摆七姐”:增城民间工艺的集中展示

  另外,“摆七姐”更有三层喻意,一是敬仰牛郎(董永)、织女(七姐)之坚贞爱情。二是青年男女希望通过虔诚祭拜,感动牛郎和织女为自己牵来称心如意的心上人。三是父母乞求牛郎和织女赐给自己的儿女聪明智慧。

  “摆七姐”最重要的是七夕贡案台上手工艺品的展示。上百件手工艺品,大都包含美好的寓意。下境村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要连续摆上十天左右。由于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烦琐、数量多,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开始,手巧心善的“巧姐”们和村里的妇女们就会开始手工制作祭品。

  记者在该村的四帅古庙看到,手工艺品有多种不同的主题,包括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瓜果梨桃、自然风光、农耕劳作、公园景观、神话传说等,涵盖珠绣、广绣、压花等民间工艺。

  记者留意到,使用的材料都很“接地气”,有木板、泡沫、稻草、珠子、大米、布条等,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栩栩如生,充分体现出下境村村民们的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牌坊可以说是经典桥段中的经典。下境村的“巧姐”“巧婆”每年都会制作牌坊,一个牌坊往往需要几个人费上半个多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完成,细节众多,精妙绝伦。牌坊上挂着精美的中国结,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陈玉金说,随着时代的进步,不仅乞巧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乞巧作品的材料和主题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融入了声、光、电等新技术和珠子、亮片、丝网等现代材料。这些年来,陈玉金带领巧姐们,自掏腰包创作新作品,也收获到了很多赞誉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