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增城区支援广州海关白云机场口岸 我是核酸采样员 坚守国门第一线

2020-12-17 来源: 增城区卫生健康局
【字号: 分享

  机场是防止疫情输入的第一道关口,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作为国内入境人员排名靠前的空港枢纽,每天有大量人员从这里入境。要判断一名入境人员是否染疫,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采样检测。

  于是,在广州海关白云机场口岸,有这么一群“全副武装”,来自广东各地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

  当航班降落时就是他们工作的开始;口罩、手套、防护服、眼罩、面屏,成为他们的日常穿戴;咽拭子、鼻拭子采集面临重重考验。

  24小时轮流上班制,不仅要克服汗水、勒痕、闷热、长时间不吃不喝等生理问题,还要形成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安抚每一位旅客焦躁的心。即便再苦再累,他们仍旧在排查室忙碌着。

  今年6月和9月,根据上级有关安排,增城区分两批,共派出6名辖区医务工作者前往广州海关白云机场口岸支援,成为核酸采样的一员,坚守在国门第一线。目前,他们均已完成任务返回增城。12月7日,增城区派出第三批医务工作者,进行新一轮支援工作。

  区中医医院叶润嫦:爱与理解是相互的

  6月21日下午,叶润嫦接到科室护士长电话,告知她三天后要到广州海关白云机场进行采样工作。“挂了电话,我感觉自己的肾上腺素在飙升。”叶润嫦坦言,当时的心情很复杂,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自己很幸运能被选中,担心的则是能否做好防护。

  叶润嫦的担心并非多余。此前,她一直在区中医医院外科病房,只接触过在医院培训期间的操作,从未亲身实践核酸采样工作。院领导非常关心并支持此项工作,专门安排医院院感科人员进行一对一培训,详细讲解各项防护措施及穿脱防护服注意事项。

  “在机场工作最大的不同是,医院面对的是病人,在这里是旅客。”叶润嫦说,旅客回来的时候已经坐了十多个小时飞机,下飞机后都想赶紧回酒店休息。现在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检查,一下子难以理解,心情很不好,有些旅客会出现言语过激的行为。他们只能不断地向旅客解释原因,尽量让大家都能轻松完成采样。

  至今,叶润嫦仍记得第一次上岗,正式开展采样的情形。那天,她遇到一位非常善良的阿姨。“阿姨,你张开嘴,用点力气说‘啊’。”那位阿姨说:“我不敢大声,我怕我一用力,把唾沫星子喷在你们衣服上。你们都不容易啊,太辛苦了。”叶润嫦说,阿姨的一句话,让她心生感动,原来爱与理解是相互的。这句话也在后续的工作中不断被印证,让她更懂得这个岗位的重要性。

  省水电医院孟灵杰:能上抗疫前线是我的光荣

  作为2020年的应届生,孟灵杰毕业后便进入省水电医院。疫情初期,由于还没毕业,他只能坐在家里看着医务人员忙里忙外地保护大家。毕业后,他说,如今终有机会站在一线保护其他人了。

  支援广州海关白云机场口岸前,孟灵杰被分配在核酸检测与采集岗位,主要负责咽拭子采集。即便有了一定的经验,他还是把自己当成一名新手,认真学习有关新冠病毒的防护指南,规范练习防护服穿脱,了解国际航班旅客入境全流程。

  在白云机场口岸,孟灵杰最大的感受是,这里与基层抗疫有许多不同:由于国外的疫情比较严重,机场的采样要求更为严格。而且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新冠病人,大家的防护也会更加严实,自然也会引起生理上更多的不适。此外,由于旅客来自世界各地,不少是外国人,语言上会出现一定的沟通障碍。更关键的是,大部分旅客都是长途航班,飞行期间,为减少感染风险,大家都尽量不吃不喝。一旦飞机着陆,精神立刻松懈下来,再遇到采样,难免情绪激动。此类种种都增加了采样难度。

  孟灵杰说,机场工作的这三个多月,是他人生中一次很特别的经历。在众多前辈的带领下,他克服了来自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成为一名采样小能手。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理完成了一次蜕变。“我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刚毕业就有机会去前线支援抗疫,这是我的光荣。在机场发生的点点滴滴,将会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刻在我的心里。”

  区人民医院陈晓珠:再苦再累也值得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务人员,陈晓珠时刻保持着“备战”状态。疫情防控初期,她就主动报名参与一线抗疫工作,年初二收拾好行李,进入所在医院的隔离病房工作。在区人民医院建设小楼隔离病区时,她再次提出申请,前往小楼隔离病区,为疫情防控尽自己一份力量。

  6月份,接到医院通知要去广州海关支援,陈晓珠再次收拾行李,踏上疫情防控的路上。“能为守好国门尽自己一份力量,我一定义不容辞。”陈晓珠说,即便此前一直在参与防控工作,但她还是在支援前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并接受相关的操作培训。

  6月24日,陈晓珠正式进入广州海关开展支援工作,主要负责协助海关工作人员接收回国的国际航班旅客和机组人员,做信息采集、体温监测、流行病学调查鼻咽拭子及抽血检查等。这段经历,陈晓珠总结为:忙,非常忙。

  不同于医院隔离病区,机场人流量特别大,一架飞机一次会来几百人,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个小组的人员要负责几架飞机,工作量相当大。“我们都试过接完一架飞机的旅客,休息一下马上更换防护服接第二趟。”就算外面阳光高照,核酸采样人员都只能待在一个小小的集装箱里,直至完成同批次人员的采样工作。“每次结束后,每个人脸上都印着深深的压痕,衣服也完全湿透了。”陈晓珠说,再苦再累,大家也没抱怨过、抗拒过,而是更加坚定要守好国门这个共同目标。

  区妇幼保健院陈惠燕:大家拧成一股绳 共同挥洒汗水

  “你好,我现在为你采样。放轻松,抬头,就这样,坚持十几秒就可以,很快就好。”这是陈惠燕在广州海关白云机场口岸支援核酸采样的一个场景。以往,她在医院只需采集口咽拭子,而由于机场口岸接触的大多是来自疫情形势较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旅客,则需要采口咽拭子和鼻咽拭子。

  虽然口咽拭子比较容易引起呕吐反射,但是比较容易操作。相比之下,鼻咽拭子的操作更加精细复杂,旅客被采样时反应也更为强烈。为了更精确地采集有效样本,陈惠燕采样时与旅客距离不到30厘米。采集拭子要尽可能深入鼻咽深部提取分泌物。一些旅客会打喷嚏或咳嗽,还有人干呕反射,大量飞沫喷在面屏、防护服上,随时面临病毒感染风险。

  相比于疫情初期,陈惠燕感觉,目前医务人员的工作得到了更多的理解、认可与尊重。她介绍,支援期间,曾遇到一位旅客穿着一身防护服从欧洲回来,10多个小时的航班上,没吃没喝,也没上洗手间。在采集鼻咽拭子时,鼻子因为太干已经出血,但是旅客在整个采样过程中仍非常冷静,积极配合一切工作。

  陈惠燕说,帮扶队伍人员来自不同医院,年龄层次从60后到00后,大家拧成一股绳,肩并肩,共同挥洒汗水,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区疾控中心刘翠斐:守卫祖国大门 护佑人民安康

  “在机场工作,没有昼夜之分,航班的降落就是我们工作的开始。每次穿上防护服工作几个小时,密不透风的衣服、勒紧的口罩令人呼吸不畅,头顶的护目镜及面屏都看不清了,确实很辛苦,但没人吭一声。”来自区疾控中心的刘翠斐表示,支援队员先后被分配到白云国际机场T1和T2航站楼,主要负责对来自重点国家及地区的旅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医学排查和采样,还参与证件复印、审核、开具放行条等工作。其中,采鼻咽拭子风险是最大的,需要娴熟的技能和严谨的态度。

  面对不理解的旅客,如何让他们顺从这项工作是一件很考验技巧的事情。对成年人来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往往就能成功。但如果是孩子,难度就大多了。有一次,刘翠斐遇到一位始终哭闹、不愿取样的小孩。尝试多次解释不见效之后,她透着厚实的防护服对小孩扮演“大白”(一个卡通形象),成功降低了孩子防备心理,终于让小孩愿意接受了采样。

  支援工作非常辛苦,护目镜、N95口罩常常在采样成员的额头、脸上、鼻梁上留下深深的勒痕。刘翠斐表示,每当听到旅客在离开前说一句“谢谢”“你们辛苦啦”或者关心地问“你们吃饭了没有”,当天的疲惫感便一扫而空。两个多月的支援时间里,想到身旁是战友,身后是祖国,她想,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守卫祖国的大门,护佑人民的安康。

  南方医院增城分院任涛:健健康康来支援 平平安安归家去

  9月4日,任涛接到医院通知,即将前往广州海关白云机场守护国门。没有经过任何思考,他便给家人打了一通电话,告知接下来的3个月将无法回家看望其在外地的爱人和小孩。交接完医院本职工作后,任涛简单地收拾行李,便赶往了白云机场口岸。

  不少在外的国人为了回国转了几次飞机,每次转机都要隔离、做核酸检测,十分不易。有的甚至为了安全,在飞机上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给入境旅客做流行病调查时,有一位旅客令任涛印象颇深。

  “可不可以安排一间最便宜的酒店隔离,因为年初的时候打算出国打工赚点钱,养活一家老小,国外比国内赚的多一点。”“没想到,出国工作没几天,开始全体停工隔离,没有了经济来源,带的钱这几个月也花完了,每天省吃俭用,辗转了几次终于回来了。”……还没等任涛开口询问14天内的活动轨迹、准确的航班信息、是否有发热、咽痛等症状、是否有接种过新冠疫苗等信息时,旅客已经向他倒了一肚子苦水,随后按程序配合完成各项工作。“我们不仅是采样者,同时也是聆听者,大家互相理解,事情就简单多了。”

  在这次支援过程中,任涛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广州市支援团队总领队。除了参与日常工作,每天还要根据航班的情况随时接收任务,随时关注各个工作微信群的通知,分配岗位、报餐、报防护用品等,每次上岗前嘱咐队员做好防护,及时协助处理各队员在岗位上遇到的困难,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保障每一个航班、每一位旅客顺利通关。“我要做到40名队员健健康康来支援,平平安安归家去。”任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