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区中医医院血透室里的医患故事
早上8点多,窗外斜风细雨,区中医医院血透室内却暖气洋洋,护士们正忙着为来做透析的患者穿刺做透析。在病床两侧是正在运转着的血液透析机,透析机上的中心静脉导管与透析器里循环着患者正在净化的血液。
上午十时许,带着客家口音的钟叔拎着几罐荔枝蜜来了,说是自个酿制的,要送给血透室的医护人员尝尝鲜。钟叔家住派潭山村,路途遥远,出行艰难。平日血透室的医务人员都很理解他的情况,尽量迁就他的透析时间,方便他来回。血透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钟叔是个五保户,生活本来就拮据,大家都劝他把荔枝蜜拿回去自己吃。可他怎么也不肯,非要我们尝尝。我们商量着,东西这么重,不如帮他买下来吧,省得他大老远又拎回去。可正当护士长准备将钱塞到他手里时,他撒手就跑,无奈之下,护士长只能代表科室偷偷地将两百块钱作为住院押金存到他的个人账户里。”
长久陪伴 亲如家人
医务人员介绍,透析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像钟叔这样的病人很多。由于肾功能衰竭,他们只能依靠透析机来延续生命,每周一、五或二、六,或者每周一、三、五或二、四、六,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每周两到三次来医院做透析治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血透室医务人员陪伴着一个个透析病人走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透析病人治疗周期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医患关系的特殊性。长久的陪伴,让他们彼此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他们之间不仅是医患关系,还是朋友,更是家人。
责任如山 用心守护
在这样特殊的“大家庭”,血透室的医务人员每天不仅要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患者进行治疗,还要了解、关心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情况。治疗期间,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认真细致一再地检查透析机及透析管路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确保治疗安全。因为透析病人的体外循环管路里,有两百多毫升的血液,每条管路都有很多接头和侧孔,稍有不慎,也许仅仅是一个夹子没夹好,就会使病人丢失珍贵的血液,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医务人员还要有过硬的专科技能,内瘘穿刺是最基本的技能。血管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透析护士还必须要熟练对动静脉内瘘的评估和维护,守护好每一条内瘘血管。透析期间,要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血流量、静脉压以及跨膜压的变化,还要警惕一些透析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如透析中低血压、体外循环凝血等,每一样并发症都是分秒必争,稍有疏忽都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血透室医务人员除了做好病情观察,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这里的“家庭成员”,跨越各个年龄段,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心理状态。需要护士细心观察,用心交流,用爱感染,才能让病人敞开心扉,接受并配合医护人员在生活上的建议性治疗,包括干体重的控制、控钾、控磷,服药的依从性等。
深情鼓励 积极治疗
据张护士介绍,在“大家庭”里,有一位让人佩服的老人家,他是一名国学艺术家,透析室的医护人员和病友都尊敬地称他为王老师。王老师每次来透析,或者带一本书,或者带一本画册,或者在他的学生微信群授课,他常说:“每次透析治疗,都需要在病床躺四个小时,而我却没有荒废,前一小时用来午休,养精蓄锐,剩下的三个小时用来学习,或传道授业,不亦乐乎。”
血透室医务人员经常以王老师为例子作宣教,鼓励患者。不少病友因此流传着一句“名言”——我们可以努力做一个‘健康’的病人。让每一位透析病人,在透析治疗的四个小时里,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健康”的病人。这是透析护士的“最终梦想”。
血透室虽小,却承载着透析病人对生存的全部希望。每一名血透室医务人员都是“希望的播种者”、“血管的守护者”、“血液的洗涤者”。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她们用爱感化,用爱坚守,他们努力的背后,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