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花钱必问效 无效必问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几点思考

2021-05-27 来源: 区审计局
【字号: 分享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预算绩效开展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政府行为更加务实、高效。

  一、顶层设计,高位推动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2020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全面铺开。尤其是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财政运行压力增加的形势下,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广东全面实施预算管理改革,逐渐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需加强和改善。

  二、任重道远,补过拾遗

  (一)绩效管理意识不强

  一些预算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了解不够深入,仍然存在一些传统的思想,重支出,轻绩效,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还有一些预算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相关业务流程不够完善,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较弱,导致开展相应工作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低下。

  (二)绩效管理内容体系和评价标准的设置不科学

  一些预算单位绩效核心内容体系不完善,指标设计的质量和层次有待提高。绩效评估衡量方式简单,导致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相关绩效评价工作比较粗浅。如部分预算单位绩效目标设置不完整。产出指标中,未对质量、成本等重要指标作出具体目标设置。

  (三)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到位

  当前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多停留在反映情况、找问题、提建议的层面,还没有真正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有效结合,导致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得到预算单位的重视,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秉要执本,靶向施策

  (一)增强绩效管理意识。一是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预算单位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强化部门和预算单位主体责任,建立绩效责任追究机制,层层传导压实绩效责任,避免出现绩效工作中央热地方冷,财政热部门冷,绩效口热其他口冷的“三热三冷”问题。二是重视宣传工作,加强业务培训。预算单位要积极利用网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的浓厚氛围,同时,对相关业务人员加强绩效管理相关业务培训,不断强化绩效意识,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开展监督检查。相关主管部门对预算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检查促规范,以规范促提升。

  (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针对性。一是围绕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财政部门对现行制度体系进行梳理,查漏洞、补短板,逐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框架体系,便于遵循制度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预算单位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慢慢建立起更加有秩序的预算管理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自身不足,促进预算管理工作更好的发展。二是提高预算绩效指标的针对性。一方面,财政部门指导各预算单位做好绩效指标的设计工作,重视重点评价工作,因地制宜制定普遍适用的共性指标和适合本单位的个性指标。另一方面,各预算部门要继续深化绩效申报及自评工作,在不同项目核心绩效指标的细化、量化上下功夫,做到各级预算指标均能全面、科学地评价本部门项目资金运用情况,从而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运行效率。

  (三)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在树立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同时,也要注重结果导向,切实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和改进管理等方面,对绩效评价结果为优良的,优先安排预算或继续予以支持,对评价结果为不合格且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根据情况调整项目,减少或不再新增安排资金。形成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硬约束,提高支出绩效水平,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