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首站来到位于商洛市柞水县的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战“疫”以来,习近平继在浙江考察安吉余村、杭州西溪湿地后,陕西考察又深入秦岭,足见对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如一的重视。对生态建设,习近平慎终如始,一发现问题,就扭住不放,一抓到底;解决问题之后,还要“回头看”。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源环境审计提出了迫切需求,资源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资源环境审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其一,资源环境审计有助于监督和制约各级党政机关和主要领导干部的行为,纠正其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的不良倾向,从而有助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二,资源环境审计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摸清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家底,从而有助于资源环境科学决策。其三,资源环境审计有助于防止资源资产及其收益流失,从而有助于为国家和人民保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及其收益。
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作为基层审计监督部门,区审计局在资源和技术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也全身心投入其中,坚持改革创新、问题导向,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自然资源审计的方式方法路径,助力增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一、转变资源环境审计的思路。
积极从传统审计思维转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审计方式。一是审计内容从对资源环境资金的审计,转向对资源环境本身的审计,从注重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到既查钱又查事又盯人。二是从对资源环境行为的审计,转向资源环境变化结果的审计,更加注重资源环境本身的变化,揭示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为资源环境问责提供坚实的基础。三是审计思维须从狭义的审计思维,转向宏观指导、多部门融合的广义审计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为破解资源环境困境、着力破解绿色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制度障碍,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四是审计手段须从传统查账查资料为主的审计,转身既查账、又查实的审计,注重现场走访调查研究资源环境实际变化和广大市民的反映,了解自然资源资产地域特点,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内容。
二、寻求突破,探索“开门审计”的方式。
自然资源资产种类繁多,存在信息庞杂、专业性强、不易核实等特点。此外,相关的基础数据信息也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环保、测绘、水资源、园林绿化等方面的专家参与方案编制、数据整理分析、现场检查、问题定性、原因分析等审计过程,拓宽审计视野与审计思路,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模式。采集和整合国土、林业、矿产、水务、环保等部门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搭建起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利用GIS等地理信息系统,对自然资源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创新使用Mapgis技术、遥感数据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图斑叠加分析,精准研判基本农田及森林资源管理、生态红线管控等情况,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三、构建市区审计机关协同审计的机制。
在基层审计力量不足,资源和技术缺乏的情况下,上级审计机关加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统筹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下级审计机关打通乡镇审计“最后一公里”,形成上下审计一盘棋。市区两级审计机关共享审计方案、共商审计重点内容,共拟审计路径和方法。市局审计组可通过“集中分析”和“分散核查”方式,实现对审计区域地理范围内的全覆盖,通过全市GIS数据、12369环保热线等数据集中进行分析,发现审计疑点后,下发指导相关区局开展核查。审计实施中,可聘请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到现场进行专业指导和答疑,争取相关部门的业务和技术支持,发挥监督合力。同时还可加强与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沟通,注重与巡视、巡查工作的对接,推动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中的运用。
四、统筹审计资源,积极推进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
在各专业审计中密切关注资源环境审计内容,形成合力。在财政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中,着重关注各部门关于环保相关政策落实执行情况以及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布局及环境影响评价情况。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同时摸清领导干部任期“生态账”和“经济账”,实现两项审计资源共享、成果共用。
五、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督促力度。
审计整改是落实审计项目成效的关键,建立严格审计整改挂销号制度,督促和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并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检查整改情况,形成审计的威慑力。通过审计,发挥“防未病、治已病”作用,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落到实处。督促被审计单位积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被审计干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的短。 与区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协调沟通机制,增强区各部门对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六、加强资源环境审计能力建设。
当前资源审计缺乏专业人才,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培训,加强资源环境基本知识培训、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培训,加强资源环境审计技能培训。通过参与项目审计,采取“以审代培,以审促培”方式,培养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审计人员。注重引导审计人员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充实资源环境审计队伍,使之成为资源环境监管、生态文明建设的守护者、促进者。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审计机关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敢闯敢试,担当尽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服务”的作用,推动我区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生态文明观,打好“生态牌”、算好“生态账”、守好“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