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 白水山下云母都,悠悠丹邱古名扬
2023年11月,朱村街丹邱村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即日起,朱村街特推出《走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系列报道,展示丹邱村打造典型村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为辖区各村(社区)实施“百千万工程”树立典范,带动更多村(社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另一方面,让读者了解朱村街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给丹邱村带来的新变化,使更多人知晓“百千万工程”、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第一期《走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将为大家介绍丹邱村的人文历史。
丹邱古韵
丹邱村坐落于白水山麓、朱村街北部,又称“云母丹邱”,为增城古八景之一。因“丘”与“邱”同,古时为避讳圣人孔子而改“丘”为“邱”。
丹邱村下辖官田村、白水村、大岗村、江尾村4个自然村,18个经济合作社。该村的森林、植被、湿地、瀑布、飞泉、禽鸟构成风光旖旎的原生态画卷;传统民居、宗祠等历史遗存交织其中,人文气息浓烈;白水山、丝苗米、云母岗、步云桥……诉说着丹邱村的神奇和魅力。
何华彩/摄
丹邱村世居村民涵盖多个姓氏,包括李氏、俞氏、池氏、巫氏、梁氏、毛氏、赵氏、朱氏、钟氏、莫氏、刘氏、林氏、潘氏,均为汉族。该村建于宋元时期,据考证,大岗村毛氏,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从山西太原迁入广东南雄保昌,再从南雄保昌迁到增城县城肖郭巷,后聚居于中新镇毛村,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从毛村迁入现址。
步云桥
白水丹邱为增城著名景点。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云:“广东增城山顶有瀑布形如白练,故名泉山。”“泉”字拆开即“白水”。明朝《增城县志》记载:“邑西三十里,高近千仞……有飞泉百余丈,直至山足,缭绕丹邱而东,喷雪翻涛,奇态。”白水瀑布长420米,宽30多米,落差170多米。瀑布悬挂山腰,地势开阔,十多里外都能清晰看到瀑布,蔚为壮观。
白水山自唐起,就闻名于岭南,诸多文人墨客为山和瀑布写诗作画。白水山美景众多,其中山上有近千亩红茶林。红茶林生长在通往栖云寺遗址的“香芒小道”周边山谷,花开时节,仿若悬于山腰的大花环。
白水瀑布(黄燕双/摄)
白水山远景
丹邱村不仅风光优美,还是增城丝苗米的发源地及生产基地。万亩稻田,每至金秋时节,荡着金色漪涟。那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承载着丹邱人的生命寄托,诉说着栖云寺廖弘和尚的辛勤及普世情怀。
增城丝苗米发源地
千百年来,丹邱人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丹邱粤客文化。就传统民居而言,大岗村保留较为完整,民居均建于清朝;就宗祠而言,丹邱村各族群都有自己的宗祠;从生活条件和文化特质看,粤客宗祠本应风格迥异,而在丹邱,粤客宗祠虽有差异,但也有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共性。
大岗炮楼
其中,位于丹邱村党群服务中心侧的游天府建于清代,为砖木结构,中部设一个天井采光。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有明显的反翘和龙塑花卉线条。屋面为合瓦屋面和辘筒屋面结合,屋面边缘为辘筒瓦面,瓦片酥化。正门内置花岗石门套,门房靠近庭院部分有一挡中门,两边开敞,可供通行。正门墙体砖砌而成,为清水墙。门前有石板砌筑的台阶。建筑内部地面铺有瓷砖。祠堂内部供台完好。过厅屋檐下部有一长条形窗棂。墙体顶部多塑有灰塑,天井地面设石质地漏。
游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