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城市200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1年2月10日在增城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增城市财政局局长 张文远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1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增城市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扎实抓好各项工作,使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全市财税部门大力抓好财政收入的组织工作,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税监管,实现了财政收入持续有效增长,基本保证了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财政收支计划和各项工作任务。2000年预算执行结果,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8,410万元,比上年增收6,427万元,增长20.10%,完成年收入任务的109.18%。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税收返还收入、上级补助收入、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余,剔除体制上解中央、省收入,全市可支配财力为55,898万元。2000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55,089万元,比上年增支8,924万元,增长19.33%。收支相抵,结余809万元,其中专项结余650万元,净结余159万元。实现了预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2000年全市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如下: (一)工商税收入24,782万元,比上年增长15.93%。 (二)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收入1,269万元,比上年下降38.34%。 (三)耕地占用税收入58万元,比上年下降52.07%。 (四)企业所得税收入1,766万元,比上年下降15.78%。 (五)契税收入3,519万元,比上年增长183.79%。主要原因是市委、市政府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了房地产市场发展,掀起商品房办证热潮,致使收入大幅增加。 (六)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4,778万元,比上年增长19.24%。 (七)专项收入2,238万元,比上年增长106.85%。 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如下: (一)基本建设支出385万元,比上年增长26.23%。 (二)企业挖潜改造支出1,530万元,比上年增长42.59%。主要是增拨了外经贸出口奖励款69万元,国有企业补助68万元,市优惠政策返还175万元和上级追加145万元。 (三)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023万元,比上年增长56.66%。主要是增拨科技基金870万元。 (四)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和农林水利事业费支出7,204万元,比上年增长10.07%。 (五)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支出303万元,比上年增长13.53%。 (六)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1,554万元,比上年增长0.78%。 (七)教育事业费支出10,879万元,比上年增长5.80%。 (八)科学事业费支出80万元,比上年增长37.93%。 (九)卫生事业费支出2,546万元,比上年增长9.55%。 (十)税务统计财政审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2,921万元,比上年增长35.61%。主要是增拨了税务征收经费554万元和审计事业费95万元。 (十一)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1,647万元,比上年增长41.62%。主要是增加了抚恤对象和提高优抚救济标准,支出增幅较大。 (十二)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4,460万元,比上年增长29.39%。 (十三)行政管理费支出5,239万元,比上年增长41.98%。主要是兑现去年镇级体制分成款900万元在此科目反映,相应使行政管理费支出增幅较大。 (十四)公检法司支出6,045万元,比上年下降3.56%。 (十五)武装警察部队支出45万元,与上年持平。 (十六)城市维护费支出1,554万元,比上年增长96.96%。主要是增拨了上级补助款125万元以及新塘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63万元。 (十七)政策性补贴支出868万元,比上年下降11.07%。 (十八)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60万元,与上年持平。 (十九)其他支出4,325万元,比上年增长58.83%。主要支出项目有:经济建设债券还本付息资金2,000万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900万元;归还世行借款500万元;广州市追加专款62万元;联检单位补贴368万元;征兵经费60万元;宣传文化专项资金58万元。 (二十)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56万元,比上年下降41.35%。主要是减少上级补助款60万元和社保机构电脑网络款50万元。 (二十一)专项支出2,265万元,比上年增长47.75%。 2000年,在中央连续几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作用下,我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外贸出口大幅增加,物价消费指数止跌回升、投资和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我市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充分运用好计算机这一先进管理手段,不断加大税收征管和清理欠税力度,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实现地方财政收入持续有效增长。 在支出管理上,继续实行积极稳健财政政策。一方面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原则,先保证人员工资、机关正常运作经费和重点支出需要。通过对镇级教育实行统筹管理,确保了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对一些经济较困难的镇,积极运筹资金,代垫了抚恤、行政、卫生经费800多万元,并对农业、科技、教育、抚恤救济、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在财力紧缺的情况下,继续落实好中央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安排了大量资金用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在扩大内需、鼓励出口、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加大支出管理改革力度,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对政府采购、基建投资审核以及工资发放形式的改革,进一步规范了财政支出管理,节约了财政资金,资金使用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 2000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国有企业效益没有明显好转;财政支出改革力度还有待加强;金融风险波及财政问题呈进一步扩大趋势等。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1年预算草案 在报告2001年预算草案前,这里先作个说明,由于荔城、新塘两镇已设立金库,真正形成镇一级财政,根据《预算法》的规定,镇级财政收支计划由镇人民政府具体编制并报镇人大批准执行。因此,从今年开始,财政收支计划分别按全市和市本级进行编制。 (一)2001年全市总预算草案 2001年,我市财政预算收支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增城市委九届六次会议和上级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实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重点支出需要,积极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依照上述指导思想以及2001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市人民政府研究,现提请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2001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2,635万元,比上年增加4,225万元,增长11%,其中:市本级收入计划安排29,138万元,比上年增长9.5%,镇级(仅指荔城、新塘两镇,下同)计划安排13,497万元,比上年增长14.39%。2001年全市收入计划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实现同步增长。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省的税收返还,剔除体制上解中央、省收入和上划有关部门经费,预计全市可支配财力为49,301万元,其中:市本级45,273万元,镇级4,028万元。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0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49,301万元。 (二)2001年市本级预算草案 根据全市财政预算收支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以及市本级的财力情况,现对2001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支计划作如下安排,提请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1、收入方面 2001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29,138万元,比上年增加2,527万元,增长9.5%。市本级增幅偏低,主要是考虑农业税由于粮食结算价格三年不变,且耕地有减无增,收入平稳;契税由于去年实行房地产办证优惠政策,收入大幅增加,预计今年收入将会减弱;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收入属于不稳定收入,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的增强和国家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罚没、行政性收费收入增幅不大甚至会出现减收。基于以上因素考虑,2001年市本级收入增幅定为9.5%。主要收入项目计划安排如下: (1)工商各税收入17,192万元,比上年增加2,203万元,增长14.7%。 (2)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收入1,029万元,与上年持平。 (3)耕地占用税收入58万元,与上年持平。 (4)契税收入3,519万元,与上年持平。 (5)罚没收入3,961万元,与上年持平。 (6)行政性收费收入889万元,比上年增加71万元,增长8.68%。 (7)专项收入2,490万元,比上年增加253万元,增长11.31%。 2、支出方面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为29,138万元,剔除体制上解中央、上缴省集中财力、上划国地税局、工商、技监局经费,罚没、规费收入按规定列支返还9,578万元,加上税收返还收入,市镇体制分成收入和市镇体制上解以及调入资金28,203万元,减除专项支出2,490万元,市本级可支配财力为45,273万元。按照《预算法》规定和收支平衡的原则,2001年市本级财政支出相应安排45,273万元。 2001年,市本级财政支出压力仍然很大,收支矛盾仍很突出,因此,在支出安排上,须遵循“保食饭、保运作、保社会稳定”的原则,实行零基预算,统筹安排各部门经费。在支出排序上,首先按现行供给标准并考虑增资因素,足额安排食饭费,然后视各单位收入情况适当安排业务办公经费,最后再安排专项经费,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从紧安排支出。 根据以上安排原则和我市财力,2001年主要支出项目安排如下: 1、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安排348万元。主要是上年享受优惠政策未兑现部分280万元,原商业局机关、物资系统离退休人员补贴68万元。 2、科技三项费用安排350万元,与上年持平。 3、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和农林水利事业费安排2,349万元,比上年减少246万元,下降8.62%。 4、工交部门事业费安排32万元,比上年增加8万元,增长23.5%。主要是增加广州市二项补贴和中央增资款(以下简称增资款)8万元。 5、城市维护费安排665万元,比上年增加48万元,增长7.78%。 主要是增加城区保洁范围,增加环卫工人而相应增支30万元。 6、文体广播事业费安排1,222万元,比上年减少49万元,下降3.64%。 7、教育事业费安排13,813万元,比上年增加5,706万元,增长49.62%。主要是增加增资款2,900万元和1998-2000年三年教师增员及政策性增资款2,800万元。 8、卫生事业费安排2,354万元,比上年减少69万元,下降2.73%。 9、科学事业费安排106万元,比上年增加42万元,增长58.33%。主要是增加增资款8万元,增加科普活动经费25万元。 10、税务统计财政审计等部门事业费安排1,649万元,比上年增加75万元,增长4.73%。 11、抚恤救济费安排1,862万元,比上年增加725万元,增长63.76%。主要是增加优抚救济对象和提高抚恤救济标准而相应增加支出。 12、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安排4,730万元,比上年增加55万元,增长1.18%。 13、行政管理费安排3,961万元,比上年增加551万元,增长14.15%,主要是增加增资款312万元。 14、公检法司支出安排3,999万元,比上年增加601万元,增长16.77%。主要是增加增资款310万元。 15、政策性补贴支出安排820万元,比上年增加240万元,增长41.38%。主要是增加消化新增粮食亏损挂账资金170万元,粮食储备费70万元。 1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安排175万元,比上年增加29万元,增长19.86%。主要是增加社保机构增资款7万元,电脑网络维护费10万元。 17、其他支出安排6,260万元,比上年增加470万元,增长8.12%。主要是增加还本付息资金1,500万元。具体支出包括:(1)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资金1,000万元。(2)还本付息资金4,000万元。(3)镇体制分成支出800万元。(4)联检单位补贴370万元。 18、预备费安排578万元,比上年增加198万元,增长52.11%。占支出的1.5%。 三、坚定信心,乘势前进,努力完成2001年财政预算任务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市财税部门要继续认真落实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市委工作会议和上级财税工作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比例适当、集散有度、收支合理、使用得当”的理财观念,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此,今年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结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积极发挥财政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职能作用。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和专项资金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心镇城市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化和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财政投入的乘数效应,扩大投资需求。二是充分发挥资金规模效应,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我市农业由分散化向产业化、传统型向现代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三是继续落实好中央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今后在财力许可情况下,尽量安排资金增加个人收入,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四是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以刺激外贸出口,确保我市外向带动战略的实施,更好地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参与我市经济建设。 (二)狠抓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税收法规,依法治税;要进一步改革征管手段,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这一高新技术,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减少税源流失;要严厉打击各种偷税、漏税、逃税和抗税行为,大力清理压缩欠税,积极配合和支持国税、海关等部门工作,按照国务院部署,大力打击出口骗税和走私犯罪行为。要坚决维护税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清理纠正税收先征后返政策,坚决制止擅自减税、免税、缓税行为。通过实施“金税工程、金关工程”,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非税财政收入和各项基金的管理,将各类预算外资金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进一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确保重点支出需要 要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供应范围,牢固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顺序,科学合理地安排支出,提高财政对农业、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公检法司的保障能力。要建立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协调发展。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大力清理超编人员,控制人员经费过快增长。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一是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并为编制部门预算做好准备;二是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提高政府采购运作效率,要加快基建投资审核工作进度,积极履行财政对基建投资项目预、决算审核职能;三是尽快实现全市范围内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统一支付制度,为今后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做好准备。 (四)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意见,大力支持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好用好科技三项费用和技改资金,帮助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认真研讨向国有企业派驻财务总监的可行性,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监督。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筑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发展。一是要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通过变现、减持国有资产股份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补充社会保障资金,要继续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二是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以失业、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并轨创造条件。三是要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监督管理。认真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社会保险费的审核、发放工作,确保社会保障资金“透明、规范、安全、高效”运行。 (五)积极筹集资金,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001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仍是财政工作重中之重,一方面,市政府前几年发行的经济建设债券需要安排大量资金兑付,另一方面,我市以财政担保形式向上级金融部门贷款用于兑付城信社和农金会私人存款部分的资金也从今年起在税收返还中抵扣,每年须抵扣4000多万元。如果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财政预算执行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努力开拓财源,通过资产变现达到盘活资产的目的,努力筹集资金,确保社会稳定。 (六)加强财政监督,推进依法理财 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内外监督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多层次、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检查体制。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相分离,寓监督于预算管理全过程的预算运行机制。二是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研讨会计委派制的可行性,特别是要加强对执罚、执收单位和重点支出项目的监督。三是全面贯彻实施修订后的《会计法》,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通过不断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切实提高财政工作质量,为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位代表,今年,我市的财政工作任务仍很繁重,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振奋精神,知难而进,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坚决完成今年的财政预算任务,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努力奋斗! |
文章来源:财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