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草案的报告
(2003年4月8日在增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计划安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2年,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打基础,造环境,抓服务,重管理,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扩大内需,努力扩大出口,大抓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国民经济有效增长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2%,超出年初预期目标2.8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835元,比上年增长14.72%。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产销率达97.37%,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6.12%,比上年提高13.93个百分点。职工年平均工资14959元,比上年增长18.4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509元,比上年增长4.21%;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36.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7%。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12.37:59.07:28.56。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7.93亿元,工业增加值9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3%和13.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7家,实现工业产值22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5%。纺织服装、化工、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制造业形成支柱产业,东凌集团、双菱轧钢、宝龙汽车、提爱思汽车内饰、海丰鞋城、康威服装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提升了我市工业的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江、朱村万亩优质水稻示范区和汉华菜场、威华中纤板厂、市优质米基地公司等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挂绿”等农业品牌进一步树立和打响。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蔬菜、花卉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15.2%和100.44%。全年农业总产值34.97亿元,增加值22.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和9.6%。第三产业渐趋活跃,实现增加值5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5%,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房地产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人人乐、华润、新客隆、麦当劳、肯德基等高级超市及连锁店明显增多。 (三)内外需求不断扩大 投资需求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2%,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实现全面增长,分别达到5.62亿元、2.41亿元和21.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96%、89.77%和281.71%。新办工业项目250多宗,计划总投资额近60亿元。增城广场等一批市政民心工程先后建成,广园东三期工程和广惠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行政村通水泥路建设掀起高潮,全年道路交通总投入3.7亿元。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7%。汽车、住房、通信、旅游、康体等消费成为热点,全市私人小汽车已超2万辆,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16.1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3.98%。全市用电量20.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08 %,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农村住宅到户电价降至0.61元/千瓦时,既改善了投资环境,又刺激了消费需求。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全年外贸出口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7%。外资企业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支柱,民营企业出口逐步扩大,有26家民营企业取得了外贸进出口经营权。 (四)财政金融形势良好 全市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14.94 亿元(未含海关征税款)、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44%和43.3%。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74亿元,比上年增长35.53%。金融业务稳步发展,金融系统整体实现赢利,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98.12亿元和116.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75%和11.53%。加大了化解金融风险力度,加强了债权追收,共偿还市能交公司个人集资款等债务1.3亿元,追收债权1.19亿元。 (五)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五大工程进展顺利,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高考上省线1702人,其中上本科线72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9.53%和11.98%。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低于3%的预期目标。山区镇劳务输出工作有新突破。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扩面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3%。计划生育工作上新水平,计划生育率由上年的73.43%提高到83.36%,多孩率由5%下降到2.24%。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增城籍运动员获得了2项次世界冠军、22项次全国冠军。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新进展。 2002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仍然偏小,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骨干企业不明显,居民消费增长乏力,就业工作有待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策,抢抓机遇谋发展,在发展中着力解决。 二、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2003年我市计划安排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培育以产业、企业、产品和园区为依托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以道路交通和城市建设为重点,掀起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热潮;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03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5%;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4%; ──工业总产值增长15%; ──农业总产值增长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5%;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5%; ──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8%;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三、2003年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为了实现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发展支柱工业。一是以宝龙汽车、提爱思汽车内饰、中新汽车塑料、驭风轮毂、豪进摩托为龙头,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制造业,加快形成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生产基地。二是以新塘民营制衣工业园、环保工业园、康威运动城和沙埔银沙纺织城为依托,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入园经营,举办好国际牛仔服装节及牛仔服装面辅料展示会,增强集聚效应,做大做强以牛仔休闲为主的纺织服装业。三是以东凌涡卷压缩机、双菱钢铁为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和传统行业发展水平。四是以中新、朱村工业园及康升家具、皇朝家具、苹果皮具、海丰鞋城为重点,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五金、家具、皮具和制鞋业。五是以东凌植之元公司、威华中纤板厂、石滩如丰公司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六是以新塘工业园、荔城东区高新科技工业园、忠旺工业园为基地,大力发展软件、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统筹规划、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围绕挂绿文化、体育休闲和生态旅游,加快规划和开发何仙姑庙、盘龙古藤、高滩温泉、畲族风情等生态旅游休闲景区,重点推进高滩温泉仙沐园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增城游。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新塘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广州市的区域性物流园区,抓好汽车、服装等一批中高级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推动连锁经营的发展,逐步构建现代流通批发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扩大信贷规模。支持信息咨询、会计、评估、法律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现代都市型农业要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大力推进广州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促进蔬菜、花卉园艺、优质米、优质果、畜牧水产、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市场优势和带动力的农产品名牌。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市场流通三大体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到今年底,全市行政村要实现“五通”,即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水泥路和通有线电视。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建立监管稽查机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二)进一步扩大内外需求,推动经济有效增长 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继续为民办好十件实事,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对广园东路三期工程和广惠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要积极配合,确保按期建成。广州北三环先期工程、沙宁公路、朱仙公路要加快推进。荔新公路、荔石公路及坪中公路中新至福和段、增龙公路正果段要加快扩建改造。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主题,抓好蕉石岭公园、荔枝生态公园、东湖公园等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初溪水利枢纽工程,大力推进百花涌整治工程和增江河西岸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广汕公路增城段景观林带、荔城至镇龙输水管道工程。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促进社会投资较快增长。进一步调整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在巩固重点市场的同时,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和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指导和扶持民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努力实现出口持续较快增长。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鼓励外资重点投向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钢铁、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等产业。继续做好对日本、南韩、台湾、广州、东莞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方式,重点推进行业招商、主题招商、园区招商和以商引商,实施政企联动,掀起新一轮的招商引资热潮。大力做好对内资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装配。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拓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参与公路桥梁、口岸码头、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融资、人才引进、社会保障、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其做大做强。推进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促进民营企业的交流合作与行业自律。进一步完善公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深化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抓紧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扩大消费信贷范围,继续培育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进一步扩展信息、文化、教育、体育休闲、旅游等新兴消费领域。继续清理和规范中介服务、物业管理以及各级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五大工程,抓好中小学校综合改造,规划建设新增城中学和职业教育园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国内外高等院校落户我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引导社会投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培育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加快文化体育产业化。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扩建改造市人民医院综合业务大楼,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继续加强预防保健和药品监督管理。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再就业目标责任制,落实扩大就业的优惠政策,把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社区服务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引导下岗职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加强公益性就业服务。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水平和保障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解决好困难群众就业难、医疗难、住房难和子女升学难问题,加强对低收入家庭的社会救济。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深入开展对水泥、漂染、电镀等工业企业污染的治理,加强对增江河的水质监控,加快荔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着力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努力控制城市运作成本,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进一步控制城市运作成本。实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成立市审批服务中心,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继续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建设,控制地价、电价,逐步完善公共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开展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商品的专项整治行动。 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进一步树立经营城市理念,采取“政府策划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方式,鼓励民资、外资参与城市建设,兴办社会公共事业。加大对财政投资项目的稽查力度,全面推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确保重点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债权追收,加大市能交公司个人集资款兑付力度,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和挑战。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讲求实效,努力实现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
文章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