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9年3月10日在增城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增城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钟新庭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8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是我市探索完善科学发展“增城模式”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市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围绕争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示范点的目标,坚持抓机遇、谋发展、强问责、求实效,积极探索完善“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模式,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地区生产总值51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8%,完成年度计划107.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75亿元,比上年增长29.48%,完成年度计划103.58%; ——工业总产值1104.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完成年度计划110.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完成年度计划104.6%;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外贸出口总额、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4.32%、10.01%、18.02%和19.57%,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一)抓机遇谋发展,科学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市进一步明晰“深化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实施公园化战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思路,争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示范点成为全市的发展共识。“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统筹城乡”的发展模式获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省政府向全省推广我市规划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的经验,广州市将我市列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单位。我市申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取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设站新塘,广州地铁规划延伸至新塘和荔城等一系列事关增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得到省和广州市大力支持,形成了推动我市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治本之策,积极完善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经济实现逆势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500亿元、100亿元和1000亿元整数大关,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预期目标,经济增速位居广州12区(市)和全国10强县(市)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由上年的第15位跃居到第12位。 主体功能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增强。抓住省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广示范点的机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了现代特色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1)南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汽车产业基地和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产值分别增长82.47%和33.71%,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由上年的25%上升到29%,大中型工业产值比重由45.5%上升到48.4%,我市工业对广州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8.8%。支柱产业逆势做强,汽车和牛仔纺织服装分别增长58.13%和20.2%。新引进落户了广本研发中心等一批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优质项目。全市服务业增加值50.79亿元,增长34.34%,增幅比上年提高22.67个百分点,实现税收13亿元,增长33.47%。(2)中部居住与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发展。启动新城市中心开发建设,新行政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实施增江一河两岸综合整治改造,荔城城区下水道和道路综合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彻底解决了市区“水浸街”的社会热点难题;启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了以增城广场为核心的图书馆、雕塑广场等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3)北部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加快融合发展。创建了小楼人家生态农业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建设了湖心岛景区和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公园、农家旅馆,经济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分别增长102%和6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2.75:1缩小为2.47:1。 (三)抓整治造环境,宜居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 生态产业化逐步提高。以50公里自行车休闲健身道为主线,以沿线村庄规划建设农家旅舍为旅游节点,加快建设了新荔生态公园等一批开放式示范性公园,规划建设了西境村等一批生态旅游村,生态景观林带逐步形成了“绿上添花”产业带。 产业生态化不断推进。加快淘汰置换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关闭了49家水泥生产企业和54家线路板厂。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35%,万元工业产值用电量同比下降24.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持续性“双下降”。 城乡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增莞高速、增正公路扩建改造工程已全面竣工,广河高速、增从高速已动工建设,广汕公路增城段改扩建工程已启动。大力实施了城乡安居整治工程,逐步建立起城乡环境管理规范化、常态化机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四)重民生解民困,和谐社会稳步推进 一是大力完善民生公共设施。(1)建成标准化农田25.52万亩,新建村道水泥路72.35公里,87条和98条自然村分别新实现了通洁净水和有线电视。(2)建设了增城二中、新塘示范初中等重点工程,新增优质学位3898个。(3)完成了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及组建中大博济医院,建成农村卫生站269间。(4)完成了乐湖雕塑工程,推进了图书馆和亚运场馆建设改造,建成了惠民信息平台。 二是积极改善民生福利。(1)15.1万名儿童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发放贫困学生生活补助574.6万元,免费招收了350名贫困学生入读中专。(2)采取每人每年财政贴息1.26万元扶持青年贷款创业,全年免费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8475人,实现转移农民就业15467人。(3)进一步改善了教师待遇,提高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启动了新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4)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3.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6%,报销封顶线由1.2万元提高到2.2万元;实施了财政供养人员公费医疗管理改革。(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了10%和24%,受惠低保对象2.2万人,发放低保金(含临时物价补贴)3856万元。 (五)重文化建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形成 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求知”和“村落社区化、文化进社区、文明进万家”等活动,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深入农村。生态优先理念深入民心,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GDP成为发展共识。广场文化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广场音乐文化节和新年音乐会,广场音乐文化活动成为市民健身娱乐追求的主要生活方式。大力实施“四原”保护,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何仙姑文化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促进了历史文化与现代休闲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 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制定实施了《关于争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示范点的实施意见》,以及《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实施方案》等六个配套文件;出台了《增城市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统筹利用试行办法》和《增城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新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投融资项目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镇街及市直单位分类绩效考核,建立起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重点工作问责制,推进了镇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动科学发展的执行力得到有效增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困难有所加大;现代产业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集聚有待增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财政增收压力加大;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推进等等。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全面部署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为实现市委全会工作目标,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 —— 工业总产值增长13%;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 外贸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与上年持平;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 ——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具体指标详见附表) 为完成上述主要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立足扩投资促消费,以深化建设主体功能区和实施公园化战略为抓手,推动扩大内需保增长 一是积极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利用好国家扩大投资的良好机遇,坚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扩投资的目标和方向,按照强化主体功能区功能的要求,加大以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环境保护、民生工程为重点的投资力度,集中财力扩大公共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实现扩投资保增长。(1)公共投资方面,突出抓好政府投融资项目管理,启动和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一批现有项目的开工建设,规划一批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重点建设好广汕公路增城段改建工程、107国道新塘段改线工程等4个道路交通工程和6个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启动亚运场馆建设,推进新城市中心和罗岗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完成中心镇医院、汽车产业基地等16项续建工程,力争带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5亿元。(2)社会投资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等领域,着力抓好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业、房地产业等优质骨干项目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培育消费热点拉动有效需求。(1)促进住房消费需求,抓好汇翠湾政府保障性住房项目、荔湖城等房地产项目开发,确保房地产业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价格优势和品牌优势。(2)扩大旅游消费需求,创建广东省国民休闲旅游示范市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风景区的市场化运营,加快锦绣香江温泉酒店等项目建设运营,落实星级农家乐、农家旅馆和旅游商品商贸街建设,积极打造荔乡“一日游”和“两日游”品牌,把生态旅游与都市农业培育壮大成为北部山区经济支柱,发挥旅游农业综合效益,确保农民稳增收得实惠。(3)提升饮食、娱乐、购物需求,加快推进星级酒店建设,做好产品购销展示交易中心平台。落实好“家电下乡”等消费政策,推动农村消费升级。(4)培育文化、教育需求,加快推进新图书馆、亚运场馆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举办好广场音乐文化节和新年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落实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二)立足招商选资,加快建立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实现结构调整保增长 坚持把招商选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按照《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实施方案》的要求,强化招商选资工作,完善招商项目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的工作问责制,以引进优质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增长。 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1)着力抓好广州本田研发中心、广州本田发动机、捷厉特种车、广汽零部件集团SP件等汽车及其零部件骨干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汽车支柱产业链,增强产业关联配套能力和集群集聚效应。(2)加快江河幕墙、博创机械、利涛科技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机械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高端化。(3)落实新塘轻工现代物流中心、东凌机械装备交易中心、豪进摩托车研发展示交易中心等优质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增强产业服务和配套功能。 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1)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重点抓好鹤之洲、小楼人家、湖心岛等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推动农家乐、农家旅馆等配套设施建设。(2)培育壮大现代商贸业。重点打造好新塘特色美食、健康娱乐、品牌购物的区域品牌,抓好金海岸城市广场、石滩人人乐华南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快商业特色街建设和市场改造提升。(3)提升会议休闲和居住产业。重点推进增江西岸星级酒店群规划建设,完善荔湖周边地区的配套设施,加快荔湖城、翡翠绿洲等优质社区建设。 优化提升都市农业。落实《关于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挥好农业的食品保障、生态屏障和农业观光的综合效应,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完善农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的流通体系,促进“五好”农业继续做大做强。 (三)立足深化改革,以争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示范点为动力,实现改革攻坚保增长 落实《关于争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示范点的实施意见》及其六个配套文件。以项目带动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宜居城市建设,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农业集约化发展、完善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领导干部问责制促进作风转变。 积极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广东增城工业园区升级扩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汽车、机械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形成省和广州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以实施“七大工程”为重点,做好省和广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增城市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和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土地管理体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户籍制度、干部考核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等专项配套改革。 (四)立足优化环境,建设生态新城,实现宜居城乡促发展 优化生态环境。(1)加强完善城乡规划建设,落实《增城市新农村规划建设与农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推动村庄建设与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加快自然村通水、通水泥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落实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建设珠三角生态大花园。重点围绕自行车健身道沿线,加快建设湖心岛、月亮湾等一批开放式示范性公园,推进基岗等一批生态旅游村试点建设。(3)强化节能减排“硬约束”,继续加快淘汰置换落后产能。全面加强水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农村污水综合治理。 提升城市品位。(1)对接珠三角发展,加快以道路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全力配合好广河、增从、北三环二期等高快速路及城市连接道路的规划建设,做好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和广州轨道交通延伸建设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打通对外交通联系和完善内部交通网络,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2)实施城乡环境“清洁美”工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大力整治城乡“六乱”,推进创建全国卫生城市。 (五)立足改善民生,实施惠民工程,实现和谐社会促增长 落实富民惠民工程,推动发展成果共享。(1)扎实为民办好十件实事;(2)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确保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3)巩固教育创强成果,加快市一中、市二中建设工程,实现新增优质学位9000个;(4)确保完成中新医院、石滩医院建设,实现新增床位400张,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5)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成市颐养院扩建工程。(6)加快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增政府保障性住房5.29万平方米,逐步改善困难人群的居住条件。(7)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增城”。 |
文章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