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8年3月5日在增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增城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钟新庭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7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是我市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市努力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坚持以三个经济圈推动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顺利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成为了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的推广样板。 (一)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成为省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广样板 ● 以三个经济圈推动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增城模式”获得省和广州市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 ● 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明确为重点开发的南部新型工业化区、优化开发的中部文化产业区、限制工业发展的北部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 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制定实施了《关于建设富裕、安康、文明、和谐新增城的实施意见》(100条),组织举办了增城科学发展论坛、新穗东•新增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评审会、绿色经济论坛等专题研讨会,进一步明晰了将南部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区,中部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产业区,北部定位为限制工业发展的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 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财政投向上,实施了以6亿元借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支持汽车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新投入本级财政资金3165.65万元用于农村“五通”建设。继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全年用于保障北部山区政府正常运作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支持山区社会事业建设的专项发展资金分别超过1000万元和3000万元。创新绩效评估和政绩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土地供应与招商项目联动工作机制和投资项目前期评审机制,解决了76个工业用地协议出让项目用地3986亩,盘活和激活经营性用地6328亩,制订完善了市直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镇街领导班子工作考评奖励办法。 (二)经济加速发展——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第15位 ●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0.72%)创十年以来的新高,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24.03%和18.23% ● 财政总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年度净增31.07亿元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8年增速超过20% ● 工业产值年度净增187亿元,创历史新高 区域错位发展促进了南中北经济的良性互动。(1)南部新型工业化区进一步发展壮大。增城工业园区和增城东区高科技工业基地引领现代工业快速增长,园区工业产值分别为119.66亿元和3.75亿元,增长192.85%和291.25%。优质项目投资不断增加,举行了20个优质项目的统一奠基仪式,全年建成正式投产和在建项目82个,预计新增生产能力达200亿元以上。全市亿元企业由2000年的7家发展到目前95家,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9家。(2)中部城市生活圈和文化产业城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新行政中心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图书馆、湖景大道、景观大道建设加紧推进。完成了省教育强市创建,举办了“绿色生态•欢乐增城”广场音乐文化节,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求知活动,城市文化品位有效提升。(3)北部加快建设了湖心岛、小楼人家、生态景观走廊、临江公园等生态旅游和都市农业项目,修建了景区主干道沿线的一批特色旅游驿站和农家乐,推进了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深加工,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全年新培训农村劳动力9593名,实现转移就业16258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959元,占纯收入的59.77%;家庭经营纯收入2163元,增长22.9%。 集聚发展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1)支柱产业加速发展壮大。广本新雅阁、福耀玻璃等项目顺利投产,豪进摩托工业基地等即将竣工投产,江河幕墙、广州博创等项目如期动工。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产值达170.56亿元,增长113.22%。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实现产值79.53亿元,增长24.65%。(2)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国际机械装备交易中心、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展示交易中心、轻工现代物流中心等优质项目争相落户,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制造业实现了联动发展。(3)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大丰门漂流、金叶子温泉度假酒店开始试业,临江公园首期工程已建成开放,“一江、三线、六大景点”的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已现雏形。全市旅游接待人数272.26万人次,增长35.72%。(4)都市农业不断提升。以冬瓜、蔬菜、花卉为特色的蔬菜专业村和“一村一品”村加快建设,142个种植业生产基地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增城”品牌进一步打响。 (三)城乡环境不断优化——成为全国绿色小康县(市) ● 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 ● 森林覆盖率上升至51%,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15.26平方米 ● 东江和增江河水质保持三类标准 ● 空气质量全年保持优良标准 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得益于:(1)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市重点加强了景观林带、林区和绿化整治点建设,开展了全民植树绿化活动,全年用于植树绿化投入超1亿元,新增绿化面积285万平方米(约等于新增了17个增城公园),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紧实施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工作,按期关闭了荔城发电厂和新塘发电厂,出台了小水泥企业关停工作方案,整治和取缔无证照企业4521家,全市万元工业产值电耗同比下降12.3%。(3)大力开展城乡安居整治百日行动和“和谐农村365”活动。实施了打造“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环境专项整治,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和绿化美化,积极实施改水、改厕、改排污和垃圾收集清运工作,完成了32个涉及土地、城镇建设、道路交通、重点发展区域等项目的规划编制和57个新农村规划项目编制。增莞高速公路、增正公路、新新公路等道路建设积极推进,荔城污水处理厂首期第一步工程投入运营,增江河两岸整治建设有序推进。 (四)和谐社会全面推进 惠民100条措施扎实推进。(1)新完成了村道建设221公里、233条自然村村民饮上了洁净水、626条自然村开通了有线电视。(2)建成了“五好”农业信息平台,216条行政村实现通宽带网络。(3)新建和改造日用品农家店294家、农资店188家,15个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4)积极推广“两西”经验,推进了140条村的旧村整治和新村建设。(5)进一步提高了农村低保标准(170元)和五保户(221元)供养水平,解决了1761名早期离开国有集体企业人员的养老和医疗保险。(6)启动了城镇双特困户住房保障工作,推进了农村“五保村”、残疾人安居工程和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母亲安居房”建设。(7)制定了《增城市扶困助学实施办法》,帮扶了836名贫困大学生,免除了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实施了学生交通费、午餐费等的财政补贴。(8)启动了石滩、中新中心镇医院的建设,建设了68间农村卫生站。(9)提高了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参合农民居广州区市首位(53.76万人),参合率94.13%。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和推进节能减排等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保障科学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三是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土地供需矛盾仍将存在,需进一步厉行集约节约、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四是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推进;五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继续努力解决等等。 二、2008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年,是我市继续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和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全面部署了2008年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为实现市委全会的工作目标,建议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为完成上述主要目标,建议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全面整合各种资源,着力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国家级创新产业园。(1)加快工业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南部国家级创新产业园的选址规划、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汽车产业基地、增城东区高科技产业基地以及宁西、石滩、中新工业基地的土地征用储备和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互补的工业组团。(2)推动工业继续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发展。重点做好广本汽车研发中心、广本发动机等项目的跟踪落户服务,加快江河幕墙、广州博创、利涛科技等骨干项目建设,确保20个已奠基优质项目和76个已落实土地项目按时投达产。(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新塘东凌国际机械装备交易中心、豪进摩托车及其零部件研发展示交易中心、新塘轻工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的落户和建设。 加快新城市中心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城品位。(1)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重点抓好歌剧院、会展酒店、新图书馆、新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推动“广场音乐文化节”活动市场化,打造优质文化精品。发挥民办高校集聚和广本研发中心落户的优势,积极引进创意产业企业,推进以新城区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基地建设。(2)加快增江一河两岸会议休闲产业带建设。积极推进沿江观景长廊、滨江游泳场、亚运会龙舟比赛场地建设,策划推动形成增江西岸星级酒店群。 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积极推进“一江、三线、六大景点”建设。着力加快正果湖心岛湿地公园、增派公路景观带、小楼人家等景点开发。围绕都市少年儿童需求和会议休闲产业招商,继续办好特色旅游节庆活动,鼓励农民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2)优化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挥好农业的食品保障、生态屏障和农业观光的综合效应,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加强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完善农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的流通体系,促进“五好”农业继续做大做强。 (二)着力抓好城乡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大力推进道路交通建设。全力配合做好广河高速、增从高速、广州北三环二期、广园东四期等高(快)速路及境内道路连接线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广汕公路改造扩建、107国道新塘段改线工程,抓好增派、增正、新新公路等旅游主干道的升级改造。 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市区和新塘城区旧城改造和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完善中心城区下水道工程,积极推进荔城污水处理厂后续工程和新塘、石滩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全力加快宁西、小楼、新塘变电站建设,抓紧做好市第二水厂规划建设。 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全面推进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安居整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村、生态文明村。加快建设农田标准化改造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继续推进自然村通水、通水泥路、危桥改造、农村客运站亭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继续加强城乡绿化美化,着力推进荔城至白水寨主干道生态旅游景观带、荔新公路花卉苗圃基地和南香山森林公园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全力整治水泥、洗漂印染和电镀行业污染,依法按期关停小水泥企业。加强对重点流域及主干河涌的水源保护,完成百花涌整治工程。 (1)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小楼、正果镇创建省教育强镇,加快推动增城一中、增城二中、新塘示范初中、朱村中学、小楼中学、正果中学、荔城清燕小学等学校的规划建设,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扶持发展壮大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教育。(2)加强就业和创业。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帮扶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员,促进社会充分就业。(3)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中心镇医院和农村卫生站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提高参合农民的保障水平。(4)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转居”人员、被征地农民和早期离开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及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5)加强调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信访和社会矛盾的排查调处,引导群众合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完善丰富科学发展模式 一是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要求,继续总结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经验做法,配合做好省和广州市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编制,因地制宜充实完善我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经济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市空间布局。二是按照市委夯实制度基础的要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力度。重点完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落实机制,加强政府投融资建设项目管理;建立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等方向的支持。三是加强对全市经济社会的监测分析和运行调节,高度关注国家出台的土地和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节能减排等对我市的促进及影响,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
文章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