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2年3月6日在增城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增城市发展改革和物价局局长 毛杰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增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发展环境,我市紧紧围绕确保“十二五”顺利开局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增城”的核心任务,牢牢抓住发展主动权,以开发区带动和主体功能区深化建设为抓手,积极谋划推进“三个突破”重大工作,卓有成效参与开展“新广州新商机”系列招商引资,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年度主要预期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见表1),“十二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 表1:2011年增城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一)区域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克难前进
抓住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日本地震形成的倒逼机制,通过制定实施确保实现年度预期目标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百日会战行动,狠抓生产、投资和消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指标增速分别居广州十二区市第1、第3和第1,有效实现了以大工业确保大发展、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以大消费促进大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8亿元,同比增长13%。
一是抓生产强服务,实体经济稳步做大做强。(1)现代制造业不断发展提升。全力抓好工业新增长点建设投产,全市工业产值实现1787亿元,增长16.27%。广本24万辆整车产能扩建项目按计划竣工投产,北汽30万辆自主品牌乘用车技术改造项目启动建设,开发区电动汽车示范应用项目积极推进,汽车支柱产业集群规模产值突破400亿元;博创机械、友成机工、顺科通信等机械装备企业实现投扩产,带动装备制造业实现增长36.41%。开展“一企一策”服务活动,实施政策倾斜和点对点帮扶,强化土地、资金、水电煤气运等企业运营生产要素的支撑保障,民营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宁基装饰公司成功上市,5家企业开展上市培育,新成立了服务中小企业的长江村镇银行,民营企业新增工业产值208亿元,增长30.89%。(2)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累计建设标准化农田30多万亩和标准化鱼塘9000多亩,培育了9家广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20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土地面积6万多亩,带动农户2.5万多户,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0亿元,增长6.4%。
二是抓项目扩投资,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努力化解后亚运因素制约,克难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2亿元,增长25.97%。组织投入64.15亿元推进了109项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开发区22平方公里核心区等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市政配套工程、交通基础设施、输变电站建设工程以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污水治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社会及民间投资活跃,全市签约落户项目49宗,总投资1260亿元,138项产业项目实施了政务服务和企业建设对接,广州江铜华南基地、特高压工程技术(广州)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启动建设,民间投资累计达到125.7亿元,增长52.9%。
三是抓消费扩出口,经济内生增长能力提升。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商贸消费、绿色消费、投资消费成为消费增长热点。富港东汇城等大型高端商贸项目开业运营,广百百货、大润发、吉之岛等知名品牌商家集聚进驻,带动城乡消费稳步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亿元,增长20.12%。乡村生态游加快发展,三大核心景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扶持培育了一批生态农家乐,全市共接待游客16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97亿元,分别增长9.98%和26.57%。房地产调控得到有效贯彻,建成保障性住房3649套,45个房地产项目建成销售,出让商品房面积227万平方米。围绕促进出口平稳增长,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企业培育计划,全市新增进出口业务企业44家,亚洲、欧洲、美国和非洲市场稳步扩大,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及零部件出口分别增长20.02%和35.36%,全年实现出口总值28.69亿美元,增长19.66%。
(二)产业布局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形成新优势
围绕落实“三个突破”(即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发展平台、战略性主导产业实现重大突破)重大部署,突出开发区龙头带动和主体功能区功能深化,我们集中优势资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全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5.83:61.35:32.82,现代产业新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南部构建广州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取得积极成效。一方面,依托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平台,按照“一区多园”的战略部署,规划建设起汽车及新能源汽车、LED(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产业园、研发创意产业园等7个专业产业园区,广东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广东省LED产业基地、广东省新能源汽车生产研发和应用示范基地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成功引进了中电投太阳能电池及分布式能源、晶元光电LED外延片、超白压延太阳能基片、阿里巴巴华南电子商务运营与物流中心、日立汽车系统生产和研发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夯实产业转型升级基础。另一方面,围绕建设广州东部交通枢纽综合门户区,着力推进了广州东部(新塘)交通枢纽中心商务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努力打造现代消费体验中心、引领性商务服务区、新型生产性服务区和精致生活区,同时加快新塘旧城区“三旧”改造和“退二进三”,谋划建设东江新城,加快推动新塘地区整体改造升级。
二是中部创建广州城市副中心形成新格局。增城新城市中心挂绿新城建设强力推进,挂绿湖正式开园使用,罗岗城乡统筹安置区全面启动建设,建设了荔湖大道、新城大道等道路基础设施及荔湖调蓄区,新建成了锦绣御景国际花园、雅居乐御宾府等一批优质生活社区,建成和启动建设富港东汇城、大连万达城市综合体等高端商贸龙头项目,加快推进了科技文化博物馆等公共服务项目,广州东部现代化新城区的集聚辐射、综合服务和居住文化引领功能明显增强。
三是北部生态绿色屏障不断增强。继续完善白水寨、湖心岛、小楼人家三大核心景区和绿道建设,推进大丰门旅游度假酒店、小楼度假酒店等休闲服务业项目建设。借力扶贫开发,实施名镇名村建设,深入挖掘何仙姑庙、正果寺、畲族风情等民俗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商业街,进一步提升景区内涵和承载力。随着广河高速顺利通车,北部生态产业区正式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加速绿色崛起,北部山区农民年纯收入增加至8885元,增长14.5%。
(三)城乡建设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不断完善
围绕城市转型升级,全面加强与珠三角和广州的空间对接,统筹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营造宜居宜业城乡环境,荣获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一是加快提升区位优势,着力推进以道路交通为核心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和区域道路、桥梁、公交系统建设。谋划启动了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项目建设,配合推进8条轨道交通及3条过境高速路建设,同步规划建设8个高速路出入口连接线,实施了107国道新塘段、增城大桥等交通改造工程,新建农村水泥路103公里。能源保障工程加快推进,新投入8713万元完善市域电力设施,完成增城地区高压线路规整优化,推进9个输变电及线路工程和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
二是着力完善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累计投入18亿元推动创文工作,新塘镇西南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实施了水南涌、西福河、二龙河等治水治污重点工程,完成棠厦垃圾填埋场整治工程建设,建设了荔湖等景观生态工程,实施83项城区镇区社区小公园绿化建设,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20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精细化管理,着力推进13宗1018亩土地“三旧”改造项目,启动实施了农村泥砖房集中连片改造试点、25条村污水处理设施和60宗农村供水二次改造项目建设,扎实推进12条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依法关停20家企业,加快淘汰196家落后产能企业,为培育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扩大环境容量。
三是积极推动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出台实施《关于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大敦村创建村级社会服务管理典范工作,完善“三中心一队伍”(即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综合执法队)建设。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政策,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共享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积极探索社区分类建设管理新模式,合理调整社区居委会设置,推进居委会组织体系和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深入开展新塘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增强镇级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能力。
(四)社会事业在统筹协调中获得新发展
坚持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投入重点倾斜民生和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加快建设普惠共享幸福增城。
一是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落实省、广州市“双到”部署,筹集10.82亿元推进73项名镇名村项目建设,增强北部山区镇自主发展能力。49个扶贫开发名镇名村项目顺利竣工,93个贫困村、5967户贫困户、13704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小楼镇完成年内率先脱贫的目标。
二是民生实事和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兑现,全面落实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全免学费和补助生活费、向7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保健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保对象实现100%全覆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完成了北部三镇农村道路“亮化”工程等项目,增城大桥改造、新塘汽车客运站、朱村中学等项目稳步推进。
三是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安排2.78亿元进一步完善六大大社会保障体系,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99.93%,筹措3.5亿元启动12个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5770万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万人。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和医疗卫生改革,人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02%和16.38%。
四是科教文卫事业取得新进展。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施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推进了市第一中学、新桥小学等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科技文化博物馆及镇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文化下乡活动。统筹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中心医院,石滩镇、中新镇以及三个山区卫生院加快改造。安全生产、综合维稳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当前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在“十一五”时期经济总量实现倍增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面临的压力加大、难度增加。二是项目建设推进缓慢,项目建设涉及到的用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仍然是制约项目落地推进的瓶颈问题。三是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工业和房地产业两大行业增长难度加大,占全市工业比重较大的汽车、摩托车两大支柱产业增长放缓,房地产业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导致投资和销售逐步回落。四是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任务艰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
二、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对巩固我市发展良好势头,以创造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具有重要意义。建议201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为实现上述主要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全力实施“三个重大突破”,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加快“三推进三提升”。一是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实现突破,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集中力量推进交通枢纽站场、轨道交通、道路交通、能源保障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广州城区直通增城高速路网。着力推进广州东部(新塘)交通枢纽中心建设,完善整体规划方案及控规编制,加快推进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区建设。谋划推进穗莞深城际轨道、地铁13号、21号和16号线建设,抓好北三环二期、花莞高速、广惠高速西延线等高快速路及出入口工程建设,抓紧推进新城大道等主干道路以及增城大桥等桥梁升级改造。抓好增城地区高压线路规整优化、500千伏木棉送电线路工程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9项电力建设项目以及西气东输二线、省天然气管网工程等能源保障工程建设。二是推进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突破,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力。建立全市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部门协调机制。加快完善各发展平台规划,研究制订与发展平台功能定位及发展重点相配套的政策意见。进一步加大土地整合和储备力度,着力解决土地、资金、人力资源配置等问题。推进投资融资体制创新,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创新体系建设的投入。重点抓好增城开发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汽车产业园、LED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等七大园区规划建设;抓好广州东部交通枢纽高端商务区谋划,深化整个区域商务规划及城市规划,加快实施高端商务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综合开发,带动新塘地区整体改造升级。增城新城市中心要围绕建设广州东部城市副中心的要求,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双轮驱动,加快启动新城安置区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挂绿湖百亩挂绿荔枝主题公园和千亩增城花园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推进挂绿湖区整体建设,塑造“花城绿城水城”现代田园生态城市新貌,打造生态休闲文化高端产业。中新和朱村要加快规划深化和提升,充分运用空间和土地资源,承接广州东部山水新城的规划建设。北部山区要借力扶贫开发,围绕打造17.5平方公里集多元化酒店群、综合服务区、旅游景区、康体运动休闲区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功能区,加快主干道路整饰、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产业载体建设提升绿色经济发展能力。三是推进战略性主导产业实现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培育七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大力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一批生产力骨干项目。完善重点扶持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储备库,制订完善主导产业配套政策。重点加快推进广本增城工厂24万辆整车产能提升和第三工厂建设,促进北汽30万辆整车华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和投产,加快广本研发中心、广汽SP零部件、日立汽车系统等骨干项目建设,提升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确保晶元光电外延片及芯片项目、阿里巴巴华南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中金数据华南数据中心、太阳能光伏基片等龙头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运营。要围绕城市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楼宇经济,鼓励工业资本、技术资本、地产资本等各类资本融合,支撑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完善项目建设对口联系、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专项稽查机制,着力解决项目建设涉及的用地、融资、审批、配套建设等瓶颈问题。
(二)抓生产、扩投资、促消费稳增长
重点抓好“三抓三促”。一是抓工业促平稳增长。继续深化政务服务与企业建设对接工作,集中协调解决制约企业建设的问题,全力推进在建在办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实现早投产增效。主动跟进江铜铜材等25个已动工计划年内投产项目建设进度和中电投太阳能电池等14个已签约落户项目筹建情况,帮扶好企业如期投产试产。在电力供应、土地保障、扶持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全力服务好148家规上重点企业增产增效。继续做好错峰用电工作,确保电力供应重点保障优质企业和产值大户。二是抓投资促发展后劲。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管理机制,全程规范重点项目预算编制、审批、建设进度、验收结算及效益审查等管理,着实提高重点项目年度建设计划执行率。继续加大重点发展区域和重大项目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广州东部汽车产业基地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朱石公路等82项政府投融资项目建设。加强政企对接协调服务,全力推进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技术改造项目等88项社会投资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政、企、银沟通平台,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扩大对我市信贷规模,提高资金投放组织能力。三是抓消费促扩大内需。继续以荔城、新塘为重点打造商贸圈,抓好挂绿广场、东汇城等高端商贸龙头项目运营,推进盛唐世纪广场、大连万达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继续推动北部生态旅游业发展,加快推进锦绣香江温泉酒店二期、三英温泉酒店、湖心岛酒店等生态休闲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好广惠、广河和增从三大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启动北回归线绿道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绿道运营率和管理水平,提升绿道休闲旅游品牌。抓好重点房地产项目以及政府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确保房地产业平稳增长。
(三)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快建设普惠共享社会
重点实现“一确保两加快”。一是确保完成扶贫开发攻坚战。进一步深化开展“双到”帮扶工作,启动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名镇名村项目建设,谋划实施系列“造血”项目,确保全面完成全市户、镇、村脱贫目标任务。加大对中新福和片区的帮扶力度,加快改善道路、路灯、供水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条件。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工程,加快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体系,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抓好各类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统筹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全民社保”。做好新建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供应、建设和分配管理。三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加大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建设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加快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新桥小学、新朱村中学等在建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市中心医院、3个山区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站的建设,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文化城乡共享。
(四)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重点推进“三个深化”。一是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完善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推动股权设置及收益分配。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平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集体林权“四权”合法流转。在农村土地经济补偿分配、拆迁补偿安置、留用地使用收益分配、“三旧”改造、土地流转、生态补偿等事项中同步建立农村分配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快研究制定村改居、农民入城居住涉及的户籍、计生、社保、就业、收益分配等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医保城乡统筹,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路线图的时间要求及部署,继续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基层医疗设备,充实基层医疗队伍,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二是深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新塘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向镇街下放。全面整合市镇村社会服务管理资源,推进“三中心一队伍”建设。强化村居服务管理功能,实施社区分类建设管理新模式,推进社区自我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文化活动平台建设。优化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提高外来工医疗、文化、卫生、就业、计生服务水平,研究出台解决子女落户、就学等问题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三是深化主体功能区建设机制体制。以推进“三个突破”重大工作作为重要抓手,建立健全深化主体功能区建设部门协调机制,加快完善三大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与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及发展重点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平台以及创新体系建设的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创新方式加快开发建设。
(五)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测,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平台建设,坚持召开季度性经济运行分析联席,定期督查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及年度预期目标执行情况。结合我市经济运行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性调查研究,及时提出确保经济稳定发展的应对措施。加强对土地、电力等资源配置关键性生产要素以及节能减排等预测预警。
|
||||||||||||||||||||||||||||||||||||||||||||||||||||||||||||||||||||||||||||||||||||||||||||||||||||||||||||||||||||||||||||||||||||||||||||||||||||||||||
文章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