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奋力谱写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增城区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将促发展与惠民生相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成效、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政治答卷、民生答卷。
推进实施就业创业工程 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也是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将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坚决扛起稳就业保就业政治责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落实落细各项政策措施,全区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近年来,我区坚持就业是最大民生,着眼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是促进就业机制逐渐完善,着重援企稳岗促就业。2020年以来,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大力助推复工复产,及时研究出台我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暖企稳企“20条”硬措施,在全市率先出台保障企业用工规范性政策文件及其实施细则,累计发放一次性招用工、职业介绍、引进员工等补贴270万元,惠及用人单位400家,超过6000名劳动者直接受惠。积极援企稳岗,落实市级“纾困9条”“双统筹46条”、就业3.0政策,研究出台我区用工保障政策,累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3.43亿元,补贴金额和人数创历史新高,有力减轻广大企业的用工成本。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4.3万人次,其中发放以工代训补贴1.17亿元,惠及4004家企业共7.88万人次;发放适岗培训补贴3065万元,惠及561家企业共3.21万人次;发放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3458万元,惠及3.39万人次;发放创业培训补贴62万元,惠及509人次,为稳定就业形势,推进“六稳”“六保”提供技能支撑。二是保持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深入开展“南粤春暖”“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多措并举抓重点群体就业。2017-2021年,全区收集空岗信息18.4万个,举办现场招聘会230场,进场企业8243家次,提供就业岗位24.4万个,促进5.5万人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城镇新增就业6.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4.67万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2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19万人次。“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2020年以来扶持5835人创业。2021年7月推动落实广东省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政策,在全省支出首笔补助。全区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三是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行“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区、镇街、村居实现公共就业系统100%全覆盖,全新打造“增城就业”微信公众号和“增城招聘易”微信小程序线上服务平台。其中,“增城就业”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就业创业信息284条,阅读量超22.4万次。“增城招聘易”微信小程序登记注册企业1266家,发布空岗信息1.7万个,促进便捷就业、就近就业,精准就业匹配度不断提高。四是创业带动就业稳中有进,2020年,增城低碳总部园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建为广东省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增城低碳总部园、1978文化创意园、华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3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引进企业608家,带动5025人就业。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作为促进和帮扶劳动者自主创业的重要载体,五年来创建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45家,居全市之首,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创业。2021年,高标准举办首届“增创杯”创业大赛,235个优秀企业和项目参赛,社会关注度高,人民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持续报道,有效促进我区创业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推进实施社保提质工程 保障民生成果更加实惠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之基。五年来,我区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稳定器”作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一是不断完善覆盖全民社保体系,全区参加社会保险人数持续增加,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9.88万人、城乡医疗保险70万人以上,年应参保率均达99%以上。2021年6月,贯彻落实广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允许参保人一次性提高原缴费标准并享受相应政府补贴差额,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领取待遇人数超10万人。审核完成征地社保项目480个,计提征地社保费6.88亿元,切实保障了征地农民的养老权益。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9万人、医疗保险3.22万人,已建立覆盖全民的共享惠普型社会保险体系。二是暖企措施成效明显,积极应对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力保障稳岗就业,2019年以来落实社保降费减负政策,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5128万元,惠及企业2.7万家;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贴1.35亿元,惠及企业3.39万家。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累计发放失业补助金4421万元,惠及人数4.42万人次,在全市率先完成发放任务。落实降低阶段性降低工伤、失业保险费率、缓缴政策,为659家用人单位缓缴社保费用,缓缴额0.26亿元,为4.41万家企业降低社保缴费费率,减费额1.39亿元,有力兜牢民生底线。三是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实现六年调整,目前超4万人领取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每月3004元;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调整到2070元/月。顺利承接中央、省属等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社会化退管服务人数超3万人,覆盖率达95%以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实施和谐促稳工程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良好的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五年来,我区积极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矛盾风险,织密织牢社会公平正义“安全网”。一是和谐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3%。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116家。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积极探索新业态劳资纠纷协商调处机制。二是切实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劳有所得,大力根治违法欠薪,2017年完成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改革后,建立健全区处理劳资纠纷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机构,完善打击恶意欠薪联动机制,治理欠薪工作纳入政府综治维稳考核。圆满完成2017年新塘环保工业园整治的劳资纠纷预防化解处置工作。五年来,稳妥调处劳资纠纷案件1.35万件,追讨6.66万人的工人工资共12.3亿元,劳资案件稳中有降,2017、2018年度广州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获A级最高等级评价。2022年,我区“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线索动态办结率达100%,为全市唯一年度根治欠薪冬季行动结束前实现100%办结率的区。2021年,实施在建工程根治欠薪制度改革,制定增城区落实在建工程项目根治欠薪制度和加强工地管理试点方案,以朱村街为试点,2022年起逐步全区推广。三是调解仲裁效能持续提升,以推动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劳动人事争议纠纷源头治理和构建争议纠纷多元调处机制,全面推行要素式办案模式,加强基层调解网络建设,开展新塘镇开展流动庭试点,推动实体化建设,以仲裁工作融入基层调解,提升仲裁案件处理硬实力,满足劳动者就近化解劳动纠纷的需求。五年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8313件,年仲裁结案率达96%以上,调解成功率均保持在60%以上。加强落实加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劳动力市场监管活力各项工作,持续优化提升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推进实施深化改革工程 人事管理制度更有活力
近年来,我区强化事业单位人才招引工作机制,助推社会事业稳健发展。一是加强赴外省高校招聘工作常态化,完善赴北京、武汉、长沙、重庆、西安、南京等省外人才招聘工作机制。五年来,全区招聘事业单位人员1727名,其中本科学历1304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97名,具有副高以上专技人才26名,事业单位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二是稳步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规范机关事业单位薪酬。高标准完成省、市级新冠疫情防推荐表彰工作。三是完善区直机关事业单位聘员管理办法,对聘员实行总量控制,规范完善聘员岗位工资晋升和人员退出机制。四是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2022年实施镇街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固化管理岗位数742个,积极拓展基层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空间,为发展基层公共服务事业提供组织保证。
推进实施人才强区工程 人才智力持续集聚
一直以来,我区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扎实推进人才强区建设,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五年来,我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着力构建有利于增城人才创新发展的聚集环境。一是坚持广泛引才,通过海交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实行规模作战、分组引才,精准对接人才项目226个,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45人次。累计引进人才入户7153人,发放人才绿卡86张,人才引进工作提质增量。二是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评选高层次人才36名,其中杰出人才6人,优秀人才15人,青年后备人才15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人才集聚。专技人才总量突破7万人,组织技能培训超14万人次,为我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249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三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2022年,在区政府与市人社局进行全域改革试点战略合作试点框架下,积极组建增城区乡村工匠生产应用专业人才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推动特色农业乡村工匠自主评审,加快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培养。四是加强博士后引智平台建设,2017年出台区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目前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联合区委组织部等部门研究出台《广州市增城区人才奖励支持办法》等人才政策,在全市首创人才资格认定积分制度。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境外紧缺人才个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资金3000多万元。五是加强人力资源载体建设,2018年,各镇街建立企业人才一站式服务区(窗口),增城低碳总部园设立南方人才服务广场,探索规划建设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推进实施提速增效工程 能力建设持续加强
五年来,我区顺应广大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积极打通人社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推进“放管服”改革,就业公共服务进入快车道,启用“增城就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公共就业服务实现网上全流程办理。区、镇街和341个村社开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网络,覆盖率达100%。在全市率先打造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分市场。二是社保经办业务全面下沉镇街,区社保中心通过创建“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机构,打造有温度的社保服务。3月份,社保高频业务全面下放镇街,完成打造“两中心”(区政务服务中心、区南部政务服务中心)及13个镇街的“双核多点”社保业务经办模式,累计受理社保公共服务事项逾3万件,办结率达100%,公共服务提速增效,精心打造人社服务品牌。三是加强“智慧人社”建设,推进金融网点承接社会保险业务试点,确定中国农业银行增城支行为试点金融机构,承接社保高频业务的金融机构已进行网络和智慧终端升级改造,预计2022年底试运行。四是协同区政数局打造“云窗口”,形成“可视化咨询—可视化指导—可视化业务办理”的全流程政务服务新模式,选取区就业中心和区社保中心为试点单位,按照区政数管理局的要求,及时梳理了进驻云窗口事项清单,预计2022年底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