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千年的非遗击壤您看过吗?这场在百年古村举办的风雅活动约定您!
山水如诗,美景入画,属于派潭里的风景,蕴藏着无限活力。派潭镇非遗文化击壤比赛,暨壹心国际棒垒球训赛基地宣传活动。4月29日上午9时,在派潭镇大埔村秉辉温公祠举办。传承4000多年的非遗游戏以及派潭特色文旅资源,将会带给您耳目一新的感受和体验。赏非遗击壤,观棒垒球赛还有精彩舞狮、“击壤”客家山歌、传统舞蹈各种派潭特色美食,期待与您在这个四月里徜徉最美时光。
两百年古村 四千年遗风 ▲大埔村秉辉温公祠 增城北部派潭镇大埔村,开基于清朝雍正年间,已有280多年的历史。保留着开村时期所建的祠堂——秉辉温公祠,尤为令人惊奇的是,大埔村人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具有4000多年渊源的游戏——打筹。大埔村保留的“打筹”游戏,就是击壤流传中的一种。派潭大埔村的民间游戏击壤在2019年被评为增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国洪是第八代非遗项目“击壤”传承人。击壤活动在大埔村有相当的群众基础,逢年过节村中都会举行打筹比赛。“击壤”活动源自中原,部分大埔村人是来自中原的客家人,先祖在艰辛的南迁中将这项活动传承下来。由于历史的变迁,这项活动在很多地方已经失传,因此,能保持四千年的中国农村的游戏文化是大埔村人的骄傲,将其传承也是大埔村人的责任。 活力非遗 尽显风采 击壤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投掷游戏活动。其起源甚古,经历代演变,名称不一,发展形态多样。发展至今,击壤的形式或简或繁,形成了丰富的游戏内容,具有完备的游戏规则及比赛形式。不同地区的玩法各不相同,但大同小异。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它有着广泛的趣味性,内容生动活泼、轻松。其规则简单易懂可变,开展的方便性大。击壤为集体性游戏,需要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多在开阔的田野空间中进行,适合儿童玩耍和嬉戏。 ▲“打筹”游戏 大埔村的“打筹”游戏,游戏场地300-500平方米以上。参加人数可多可少,一般2—10人。先划一个2米左右的正方形,再在距正方形10至15米处划一条界限,所用器械为一长一短的两截木棒,长的叫“筹嫲”(长约35厘米,直径约4厘米),短的叫“筹子”(长约15厘米,直径约2厘米)。玩时通常分两组,每组2至5人,分两个程序,第一程序是:先由一组人轮流用“筹嫲”将“筹子”戽出去,另一组人在界外守候,若“筹子”不过界线或被接、又对方接住并去回四方形内,发筹者被淘汰。若多人一组发筹,每个组员只重复一次。重复发筹等完毕,发筹与接筹等的两个组对调进行比赛。比赛前先定好规矩,以积分高的为胜。最后胜方罚败方,其做法是:胜方派一名代表把筹子击多远,败方人员就收起一条腿,独腿向前跳跃多远。 ▲“筹嫲”和“筹子” 击壤歌太平 击壤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平等的自然本原思想。合理挖掘和利用其内在的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不仅对民族传统体育等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发展有利,而且对弘扬、继承、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近代有专家学者对击壤高度评价,如学者崔雪梅在《论击壤游戏的特征及价值》一文中认为击壤有三大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击壤有祈福祥和歌颂太平的文化价值。古代不少诗人往往把这种百姓击壤的现象写进自己的诗歌当中,讴歌丰年盛世的景象,表达自己的良好愿望,被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故又称“太平歌”。如陆游的《入梅诗》:“击壤歌太平,门无督租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浓浓中华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贯穿着一条抵御时间消蚀力,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