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加强红火蚁防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2017-05-23 来源: 本网
【字号: 分享

  红火蚁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害虫,原分布于南美洲,后传入我国,是我国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不仅危害农业生产安全,叮咬伤人,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还破坏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造成经济损失。

  一、红火蚁的识别方法

  1、形态特征。头、胸、触角及各足均为棕红色,胸部和腹部之间有两个腹柄节,腹节的末端有一个明显的螯刺。

  2、蚁巢特征。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会以土壤堆出地面高10-30厘米、直径30-50厘米的蚁丘,蚁巢内部呈蜂窝状。蚁群数量巨大,每巢多达50万头以上。新形成的蚁巢在4—9月后出现明显的小土丘状的蚁丘。

  3、危害特征。红火蚁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当蚁巢受到干扰时,大量的红火蚁迅速涌出蚁丘表面,攻击入侵者。

  二、危害特点

  红火蚁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人和动物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和重复蛰刺的能力。人体被红火蚁叮咬后相当长时间有火灼般的疼痛感,并且出现水泡,8-24小时后叮咬处化脓形成脓包。叮咬过的人通常会留下延续数周或永久性的伤疤,重者会产生胸痛、呼吸衰竭、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三、传播途径

  红火蚁的入侵、传播主要是通过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作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草皮、土壤移动、垃圾、堆肥、农耕机具设备、空运货物、车辆等运输工具作长距离传播。

  四、多发地点

  红火蚁发生范围涉及农地、林地、绿化地、河坝等公共用地,尤其是新建绿化带、绿化草坪、鱼塘基、河涌、堤坝、疏于管理的果园等地域发生严重。

  五、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格控制红火蚁发生区物品外运,防止人为携带传播。从红火蚁发生区外调的苗木、草皮等物品必须经过检疫合格并办理植物检疫证书方可进行调动。

  2、触杀性粉剂扑杀。施用火蚁净等粉剂药物防治,此类药物具有粘附性极强的特点。先在蚁丘周围撒一圈药粉以防受惊红火蚁逃离,利用铲等工具松动蚁丘,使工蚁大量涌出,及时将药粉撒在红火蚁身上,使它们将粘在身上的药剂带入巢内,通过红火蚁个体间的接触和交哺,使药物在巢内快速传递,最后引起全巢红火蚁中毒死亡。施药期间应避免下雨和风力较大的天气。

  3、颗粒引诱剂诱杀。绕蚁丘边缘10~20cm处撒放,每巢用量10 ~30g,同时在蚁路上施放少量药剂。施药后10天,若发现蚁丘仍有红火蚁活动,再补施药一次。施药前地表应干燥,在12小时内无下雨,温度在18~32℃时施药效果较好。

  4、药液灌巢扑杀。防控红火蚁使用一般的杀虫剂都有较好效果,例如敌敌畏、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建议使用速效性较好的菊酯类农药。施药时以活蚁巢为中心,先在蚁巢外围近距离淋施药液,形成一个25~30厘米宽的药液带,再将药液直接浇在蚁丘上或挖开蚁巢顶部后迅速将药液灌入蚁巢,使蚁巢完全浸湿并渗透到蚁巢底部。

  5、施药须知。药品应密封,在幼童不可触及的阴凉干燥处保存;禁止将药剂直接倒入水源、或在养殖、饮用水源中清洗盛药的容器;施药时应做好防止被红火蚁叮咬的措施;施药时要穿水鞋、戴手套,最好在水鞋、手套与衣、裤袖连接处密封;在手、脚等易被红火蚁叮咬的部位抹上爽身粉;施药时应戴口罩,并顺风施药。若不慎入眼,应及时用清水清洗眼部;如被红火蚁叮咬伤,可用肥皂水清洗,受害较轻可涂抹清凉油、百草油、皮康霜等可缓解痒痛,较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