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
各镇街、区各相关单位:
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州市增城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含图集)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广州市增城区农业局
2018年12月28日
附件:
广州市增城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2018-2030)
广州市增城区农业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2018年12月
广州市增城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2018—2030年)
编制小组成员名单:
广州市增城区农业局
汤海帆,姚少豪,刘育均,梁海燕,吴昊,陈金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谢骏,张凯,余德光,王广军,龚望宝,郁二蒙,李志斐,田晶晶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4
第一节 前言 4
第二节 编制依据 6
第三节 目标任务 8
第四节 基本原则 9
第五节 规划范围 10
第二章 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11
第六节 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11
一、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11
二、自然气候条件 17
三、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18
四、水域环境状况 20
五、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 20
第七节 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分析 22
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22
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23
三、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26
第八节 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29
第三章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 33
第九节 功能区划概述 33
第十节 禁止养殖区 35
第十一节 限制养殖区 40
第十二节 养殖区 46
第四章 保障措施 51
第十三节 加强组织领导 51
第十四节 强化监督检查 53
第十五节 完善生态保护 54
第十六节 其他保障措施 55
第五章 附则 56
第十七节 关于规划效力 56
第十八节 关于规划图件 5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前言
增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部(简称穗东),珠江三角洲东北角和珠三角都市生活圈。地理坐标:北纬23°5′~23°37′,东经113°32′~114°0′。区境东界惠州市博罗县,西连广州市萝岗区,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北接惠州市龙门县和广州市从化区。区政府所在地荔城街,距广州市中心60公里。辖区面积1616平方公里,占广州市域面积1/5。常住人口约144万人。全区设7个镇(新塘、石滩、中新、派潭、正果、小楼、仙村)和4个街道(荔城、增江、朱村、永宁)。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57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284个,下辖1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7年增城区水产养殖面积3268.80公顷,全部为池塘养殖。水产品产量50647 吨,其中淡水养殖产量48549吨,淡水捕捞产量1766吨,海洋捕捞产量332吨。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以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渔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约束条件下,低碳、节约、循环、均衡、可持续的新型发展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广州市增城区农业局特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编制《广州市增城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集中探讨、研究当前水产养殖生产、管理中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和原则的突出问题,提出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理念、管理方法、体制机制、管理制度、技术路线等,为进一步提升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实现我国渔业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编制依据
一、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13年修正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正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7年修正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年修正版);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2007年);
《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年);
《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2003年);
《农业部水产苗种管理办法》(2005年);
《广东省渔业管理条例》(2003年);
《广东省水产品标识管理实施细则》(2011年);
《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2010年);
《广东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2010年);
《广东省湿地公园管理暂行办法》(2017年);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立和调整管理规定》(2017年)。
二、相关区划、规划、通知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农发〔2017〕1号);
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海渔函〔2017〕629号);
《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广东省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0—2020年)》;
《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1—2020年)》;
《广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转发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穗海函〔2017〕141号)。
本规划按照农业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试行规范》、《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和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进行编写。
第三节 目标任务
一、规划期限:2018—2030年。
二、规划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增城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需要,明确增城区境内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科学划定各类养殖功能区。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依法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产环境,保障养殖渔民正常生产、生活所需的养殖水域,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水域滩涂的利用率、完善和推进水域养殖管理制度、促进增城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重点任务
(一)、根据增城区养殖水域滩涂现状,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
(二)、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设定发展底线,稳定基本养殖面积。
(三)、根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布局,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保障渔民合法权益,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水产养殖业发展需求,形成养殖水域滩涂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制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的具体措施,科学编制规划。
二、生态优先、底线约束原则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科学开展水域滩涂利用评价,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将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保护或公共安全“红线”和“黄线”区域作为禁止养殖区,设定发展底线。
三、合理布局、转调结合原则
稳定淡水池塘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支持设施养殖向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向发展,探索稻田综合种养,实现养殖水域滩涂的整体规划,合理储备、有序利用、协调发展。
四、总体协调、横向衔接原则
注意区域整体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环保、交通、旅游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等规划相衔接,避免交叉和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节 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范围:规划中的养殖水域滩涂指增城区管辖水域滩涂内,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水域和滩涂。
第二章 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第六节 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一、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一)地理位置
增城区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位于广东省中部。东临惠州市博罗县,西连广州市萝岗区,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北接惠州市龙门县和广州市从化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3°5′~23°37′,东经113°32′~114°0′,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8.3%,丘陵34.1%,台地22.2%,平原35.4%。
(二)地貌地质
增城境域是一块古老山地,处于华夏系构造带与岭南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接处,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与喜马拉雅等4个构造发育阶段,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北部地势较高,南部较低。山地以低山为主,是九连山脉的延长部分,山脉呈东北与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与低山,其间形成了东江与增江。丘陵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及河谷平原。
(三)水域滩涂类型范围
1、河流
增城水系属珠江支流东江水系,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东江、增江、西福河,此外还有6条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19亿多立方米,过境客水179亿立方米。南部有潮水涌入。
(1)东江
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经龙川、河源、惠阳、博罗等县市流过增城南部,为增城与东莞界河。从区境东南与博罗交界处开始,至西南与广州市黄埔区接壤处止,流程30公里,全为冲积平原地带,河床坡降为0.08‰,河网纵横,支流繁多。再向西南流入珠江口狮子洋,是中国罕见的自东向西流向的河流。境内河段宽400~500米,最宽800米。
(2)增江
是境内最重要的河流。原来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后,成为东江支流。增江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流经从化东北部转入龙门县西北部,再折向南流,为增城、龙门的界河。于境内正果东北角磨刀坑流至龙潭埔接纳永汉河后,流量增加,经正果、荔城、石滩三地,于官海口汇入东江,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31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5.9亿立方米,平均坡降0.74‰。增江在增城境内长66公里,宽90~220米,流域面积971平方公里,占增城区面积的60%,境内坡降为0.17‰。
(3)派潭河
发源于南昆山马坑嶂,由高滩水、灵山水、高埔水、车洞水和小径水等5条小河组成。流经派潭圩于小楼镇合二龙河汇入增江。河长36公里,坡降为5.5‰。流域面积357.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
(4)二龙河
原名澄溪河,发源于小楼镇内丫髻山。流经二龙圩、腊圃村,于大楼村汇入增江。河长22.5公里,坡降为2.8‰。流域面积122.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亿立方米。
(5)西福河
原名绥福河,是境内西部地区最大河流。发源于大鹧鸪山,流经福和、仙村,于巷头村汇入东江。河长58公里,坡降1.6‰。流域面积580平方公里,增城境内为45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1亿立方米,仅铁路以南几公里可以通航。
(6)雅瑶河
发源于华峰山。经沙埔雅瑶于新塘大敦村注入东江。河长21公里,坡降5.5‰。流域面积129平方公里,沙埔以南可通航。
(7)官湖河
发源于石径。流经永和圩、官湖,于久裕村注入东江。河长24.4公里,坡降2.1‰,流域面积106平方公里。
(8)兰溪水
下游称紧水河。发源于博罗县罗浮山酥醪洞白水门。北流经正果兰溪折向南流再入博罗联和水库,后经增城三江口注入东江。主流长58.6公里,总落差1083米,平均坡降4.3‰。流域面积147.9平方公里,其中增城境内一段河长29.8公里,流域面积84.3平方公里。
2、水库
全区共有水库99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Ⅰ)型水库17座,小(Ⅱ)型水库78座(表2-1)。
表2-1 增城区水库情况
序号
| 水库名称
| 镇街
| 集雨面积(km2)
| 总库容(万m3)
|
合计99宗
| 301.271
| 14947.91
| ||
中型水库小计4宗
| 110.2
| 6727
| ||
1
| 百花林水库
| 荔城街
| 17.4
| 1084
|
2
| 增塘水库
| 石滩镇
| 34.4
| 1688
|
3
| 联安水库
| 中新镇
| 42
| 2886
|
4
| 白洞水库
| 中新镇
| 16.4
| 1069
|
小(Ⅰ)型水库小计17宗
| 118.94
| 6069.02
| ||
1
| 万田水库
| 新塘
| 2.55
| 360
|
2
| 余家庄水库
| 永宁
| 12.7
| 892
|
3
| 吊钟水库
| 联兴村
| 7.9
| 450
|
4
| 山角水库
| 山角村
| 7.9
| 399
|
5
| 七星墩水库
| 高滩
| 4.6
| 396
|
6
| 白水寨水库
| 高滩
| 1.6
| 133.33
|
7
| 大封门水库
| 背阴村
| 25.8
| 665
|
8
| 高埔水库
| 高埔村
| 11.02
| 783
|
9
| 拖罗水库
| 玉枕村
| 2.92
| 151
|
10
| 牛牯嶂水库
| 樟洞坑村
| 2.2
| 151.4
|
11
| 石寨水库
| 小迳村
| 6.6
| 590
|
12
| 石马龙水库
| 上九陂村
| 10.82
| 165
|
13
| 木潭水库
| 荔城街
| 2.42
| 135
|
14
| 流杯水库
| 增江街
| 3.21
| 135
|
15
| 银场水库
| 亮星村
| 7.3
| 177.05
|
16
| 竹坑水库
| 竹坑
| 8
| 363.2
|
17
| 长冚水库
| 九益
| 1.4
| 123.04
|
小(Ⅱ)型水库小计78宗
| 72.131
| 2151.9
| ||
1
| 坑底水库
| 永宁
| 0.13
| 16
|
2
| 大山水库
| 永宁
| 1.53
| 68
|
3
| 山猪窿水库
| 永宁
| 0.27
| 68.58
|
4
| 猪牯窿水库
| 永宁
| 1.4
| 42
|
5
| 沙贝窿水库
| 永宁
| 0.69
| 38
|
6
| 狗尾窿水库
| 永宁
| 0.304
| 14.08
|
7
| 蕉窿水库
| 永宁
| 0.126
| 10
|
8
| 郭村水库
| 永宁
| 0.83
| 25
|
9
| 崩坑水库
| 新塘
| 0.8
| 26
|
10
| 灿和田水库
| 新塘
| 0.42
| 28
|
11
| 牧场坑水库
| 新塘
| 0.51
| 12
|
12
| 白鹤争吓水库
| 新塘
| 1
| 39.88
|
13
| 陈家林水库
| 新塘
| 0.83
| 13.3
|
14
| 大岭窿水库
| 仙村
| 0.8
| 10
|
15
| 大陂水库
| 仙村
| 1.5
| 48.5
|
16
| 石迳窿水库
| 仙村
| 3.5
| 44
|
17
| 茅岗水库
| 仙村
| 1.5
| 12
|
18
| 上小磜水库
| 朱村
| 0.67
| 15
|
19
| 下小磜水库
| 朱村
| 0.5
| 48
|
20
| 塘面水库
| 朱村
| 0.48
| 26
|
21
| 丹邱深冚水库
| 朱村
| 0.6
| 67.08
|
22
| 白水带水库
| 朱村
| 1.513
| 74
|
23
| 山田深冚水库
| 朱村
| 0.58
| 18
|
24
| 河坑水库
| 朱村
| 0.43
| 47.5
|
25
| 何坑水库
| 派潭
| 1.2
| 10.8
|
26
| 河大塘水库
| 派潭
| 1.53
| 17.49
|
27
| 灯芯塘水库
| 派潭
| 0.3
| 17.1
|
28
| 罗塘水库
| 派潭
| 0.6
| 29
|
29
| 大汾河水库
| 派潭
| 0.94
| 56.5
|
30
| 寒洞水库
| 派潭
| 2.23
| 40
|
31
| 盐蛇窿水库
| 派潭
| 0.41
| 16.9
|
32
| 石古窿水库
| 派潭
| 0.43
| 16.2
|
33
| 背带窿水库
| 派潭
| 0.66
| 17.2
|
34
| 香车窿水库
| 派潭
| 0.37
| 31.6
|
35
| 八坑水库
| 荔城
| 0.2
| 10
|
36
| 大坑冚水库
| 荔城
| 0.26
| 10.3
|
37
| 打铁冚水库
| 荔城
| 0.3
| 27
|
38
| 新广水库
| 荔城
| 0.51
| 13
|
39
| 茅冚水库
| 荔城
| 0.35
| 14
|
40
| 莲塘水库
| 荔城
| 0.36
| 19.49
|
41
| 杉山冚水库
| 荔城
| 0.51
| 10
|
42
| 车冚水库
| 荔城
| 0.2
| 13
|
43
| 陈屋冚水库
| 荔城
| 0.36
| 10
|
44
| 鸡心岭水库
| 荔城
| 1.4
| 42
|
45
| 公冚水库
| 中新
| 0.5
| 20
|
46
| 合罗岗水库
| 中新
| 0.48
| 28.64
|
47
| 银湖水库
| 中新
| 0.5
| 17.8
|
48
| 杨村水库
| 中新
| 0.25
| 12
|
49
| 水养水库
| 中新
| 0.4
| 10
|
50
| 联丰水库
| 中新
| 0.6
| 11
|
51
| 鸡公山水库
| 中新
| 0.53
| 16.72
|
52
| 初溪水库
| 增江
| 0.75
| 32
|
53
| 山猪冚水库
| 增江
| 1.9
| 43
|
54
| 水磨冚1级水库
| 增江
| 0.63
| 11
|
55
| 水磨冚2级水库
| 增江
| 3
| 35
|
56
| 洞冚水库
| 增江
| 0.7
| 33
|
57
| 牛皮冚水库
| 增江
| 0.31
| 12
|
58
| 牛角石水库
| 增江
| 1.45
| 56
|
59
| 唱歌窿水库
| 石滩
| 0.25
| 10.33
|
60
| 西坑水库
| 石滩
| 0.25
| 13.8
|
61
| 大埔围下库水库
| 石滩
| 8.6
| 74.9
|
62
| 大泉井水库
| 石滩
| 0.8
| 44
|
63
| 料桥坑水库
| 石滩
| 0.18
| 10.4
|
64
| 汴窿水库
| 石滩
| 0.4
| 20.4
|
65
| 门洞窿水库
| 石滩
| 0.53
| 18.6
|
66
| 鸡爪窿水库
| 石滩
| 0.5
| 15
|
67
| 塘头水库
| 石滩镇
| 2.02
| 98
|
68
| 古塘水库
| 正果
| 0.8
| 11.1
|
69
| 狮洞水库
| 正果
| 0.8
| 11.3
|
70
| 孖冚水库
| 正果
| 1.2
| 25
|
71
| 明山寺水库
| 正果
| 0.65
| 15.64
|
72
| 正果洋水库
| 正果
| 2.67
| 46.9
|
73
| 莲塘水库
| 正果
| 0.558
| 20
|
74
| 石坣水库
| 正果
| 0.5
| 15
|
75
| 黄村水库
| 正果
| 1.74
| 38
|
76
| 长冚尾水库
| 正果
| 0.21
| 11.3
|
77
| 长布水库
| 小楼
| 2.32
| 51.01
|
78
| 张山冚水库
| 小楼
| 1.12
| 30.55
|
3、池塘
2017年增城区池塘面积3268.80公顷,各镇街均有分布。
二、自然气候条件
(一)水质
增城区多年平均径流量19亿多立方米,水资源丰富。区境内河流透明度冬季较高,为70 cm,夏季较低,为20 cm。据史料记载,年平均水温为18~22.5℃。pH值总体呈中性,其变化范围为6.5~7.5,属正常范围,适合水生生物生长。境内大部分河流溶解氧丰富。水资源含盐量低,盐度变动范围为1.09~1.76之间,变化幅度很小。
(二)气候
增城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经过北部派潭镇附近,气候特征是炎热多雨,长夏无冬。多年平均气温为21.6℃,平均最低候温为 12.1℃,平均最高气气温为28.5 ℃。春季,由于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天气多变,阴雨多,阳光少,空气潮湿,气温在 12.7℃~21.7℃之间。夏季,热带海洋风增强,天气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气闷热,极端高温为38.2℃,平均为27℃。4~6月多季风雨、占全年降雨量46.7%。7~9月多台风雨,占全年降雨量36.27%。秋季,受北方干冷空气影响,候温下降,最低为 12.l℃。 12~1月,常有寒潮侵袭,偶有霜天,极端低温-1.9℃。按照气候学低于10℃为冬季的划分标准,增城没有冬季,但人们仍将天气较凉的11~1月称为冬天。全年无霜期346天。全年平均降水量为2700 mm,雨季在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3%。全年蒸发量在1170.7 mm~1537.9 mm之间,平均为1330.3 mm。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3.5小时。本地区属季风气候,风向随季节转换,秋、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偶有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偶有北风;春季北风和南风兼有。暴雨、洪涝、高温、强对流、寒害等气象灾害均有发生。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冬春的低温、霜冻、干旱、倒春寒、早春长时间阴雨、夏秋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台风等对水产养殖业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一)浮游生物
据调查,增城区主要水域浮游植物55属85种,分属绿藻、硅藻、蓝藻、甲藻、隐藻、裸藻等六个门,其中以绿藻、硅藻门为主,其他四个门种类、数量均很少。较常见的有针杆藻、空球藻、集星藻等,种类组成的差异不大,种类数也较接近。
增城区主要水域共检出原生动物17种,优势种为尾草履虫、圆筒状拟铃壳虫、珍珠映毛虫;轮虫8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电、月形腔轮虫;桡足类5种,优势种为球状许水蚤、中华窄腹剑水溞、拟剑水溞;枝角类5种,优势种为多刺裸腹溞、短尾秀体溞、长额象鼻溞。
(二)底栖生物
增城区主要水域底栖生物 33 种,分别隶属于昆虫纲(18种)、甲壳纲(7种)、腹足纲(4种)、瓣鳃纲(3种)和寡毛纲(1种)等。
其中以水生昆虫种类最多,蜉蝣幼虫、襀翅目、毛翅目幼虫等对水质敏感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反映了其水质的优良。
(三)鱼类
增城区主要水域的鱼类共有36种。分属于5目,9科,25属。包括青鱼、草鱼、鲢、鳙、鲤、鲫、罗非鱼、鳜、太阳鱼、异鱲、光倒刺鲃、南方白甲鱼等。其中,异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保护动物名录;光倒刺鲃为珠江水系和华南地区特有的经济鱼类。此外,增城区兰溪河保护区集中分布有多种反映老第三纪原始鱼类区系特点的鱼类,包括异鱲、宽鳍鱲、马口鱼、拟细鲫等。
(四)其他生物
据调查,增城区兰溪河保护区有较丰富的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其中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细痣疣螈、花鳗鲡,广东省保护动物黄喉拟水龟、三线闭壳龟(金钱龟),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的虎纹蛙等。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细痣疣螈在本地是初次发现,成为为数不多的分布区之一。
其中,黄喉拟水龟具较高经济及观赏价值,已开展一定规模养殖。
四、水域环境状况
根据《2016广州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增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良好,达标率为100%。主要河流水质达Ⅲ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良好,达标率为100%。
五、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水产养殖发展提供环境条件
增城区地处南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长夏无冬。多年平均气温为21.6℃。适宜养殖生物生长的时间长,养殖生物生产周期短。境内水资源丰富,年径流量19.15亿立方米,且水质优良,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为水产养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增城区水生生物资源丰富,主要水域的鱼类共有36种。主要经济鱼类包括青鱼、草鱼、鲢、鳙、鲤、鲫、罗非鱼、鳜、太阳鱼等,名优珍稀鱼类主要有异鱲、光倒刺鲃、南方白甲鱼、娃娃鱼等。增城区有较丰富的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包括细痣疣螈、花鳗鲡、黄喉拟水龟、三线闭壳龟(金钱龟)、虎纹蛙等。其中,黄喉拟水龟具较高经济及观赏价值,已开展一定规模养殖。增城区水域中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资源丰富,其中浮游植物的组成以绿藻和硅藻类为主,浮游动物的组成以纤毛虫为主,底栖生物以水生昆虫为主,给鱼、虾、贝幼体的发育、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生物饵料基础。
(三)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水产养殖发展提供市场保障
增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东临惠州市博罗县,西连广州市萝岗区,与东莞市隔江相望,北接惠州市龙门县和广州市从化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为增城水产品的输出提供了广阔市场。
(四)承载力评价
根据增城区的水域滩涂类型,分为两类:
1天然水域:包括水库和河沟等。该水域根据饵料生物量来估算承载力的大小。
计算公式:
承载力F=饵料生物现存量B×饵料生物P/B系数×饵料生物利用率a /鱼类饵料系数k
P/B系数:浮游植物取平均值50,浮游动物取平均值20;饵料生物利用率:浮游植物的利用率取20%,浮游动物取25%;饵料系数:浮游植物与水生植物为80,浮游动物为10。
2人工水域:包括池塘等。根据广州市池塘最高年产量来估算承载力的大小。
表2-2 增城区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 河沟
| 水库
| 池塘
| 合计
|
面积(公顷)
| 26
| 643
| 3268.8
| ——
|
现产力(吨/公顷)
| 0
| 0
| 14.20
| ——
|
现产量(吨)
| 0
| 0
| 48549
| 48549
|
最高鱼产力(吨/公顷)
| 0.03
| 0.45
| 27.17
| ——
|
最高承载力(吨)
| 0.78
| 289.35
| 88813.30
| 89103.43
|
由表2-2可以看出增城区水域滩涂最高承载力为89103.43吨。2017年,增城区水产品(淡水养殖、淡水捕捞、海洋捕捞)年产量为50647吨,未超其水域承载力。
第七节 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分析
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一)现有养殖区域
2012-2016年,增城区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渔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渔业总产量和养殖、捕捞总产量实现持续增长,渔业经济总产值和养殖、捕捞总产值不断增加,渔业纯收入不断提高。2017年增城区池塘面积3268.80公顷,各镇街均有分布。
(二)养殖方式
全区养殖方式主要为池塘养殖模式。目前,全区养殖池塘正在进行升级整治,养殖大多数采用半精养或精养模式,池塘养殖业稳步发展,养殖产量较高。养殖品种以四大家鱼和罗非鱼为主。
(三)养殖品种、产量及效益
由表2-3可以看出。2016-2017年,增城区水产品总产量由49835吨增至50647吨。其中,淡水养殖占主要地位,产量由46433吨增至48549吨。2017年,淡水养殖品种主要为罗非鱼、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等传统养殖鱼类,产量39857吨,泥鳅、黄颡鱼、短盖巨脂鲤、鲈鱼等名优鱼类产量803吨,甲壳类、贝类、龟鳖等产量为2107吨。
2017年,孵化淡水鱼苗4.54亿尾,其中罗非鱼2.43亿尾;稚鳖 29万只,稚龟25万只;投放鱼种10404吨。
此外,增城区水产品牌建设已有初步成效。2017年太阳鱼养殖产值突破100万元、净利润40多万,以出口欧美为主;中新镇西福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清水鱼养殖,年产“清水鲩”220万斤、“清水大头”30万斤,产值突破2000万元、净利润200多万。此外,增城特色品种-龟鳖养殖已稳步发展。全区龟鳖养殖以黄喉拟水龟(石金钱)为主,现已办《驯养繁殖许可证》750户,《经营利用许可证》89户,经过多年的养殖,养殖和繁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
表2-3 增城区渔业生产基本情况
年份
| 水产品总产量(吨)
| |||||
合计
| 海洋捕捞
| 远洋渔业
| 海水养殖
| 淡水捕捞
| 淡水养殖
| |
2016
| 49835
| 498
| 0
| 0
| 2904
| 46433
|
2017
| 50647
| 332
| 0
| 0
| 1766
| 48549
|
(四)水域滩涂开发利用比例
增城区总面积16.16万公顷,现有水产养殖面积3268.80公顷,占本区总面积的2.02%。
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一)区位条件
1、地理条件
增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部(简称穗东),区境东界惠州市博罗县,西连广州市萝岗区,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北接惠州市龙门县和广州市从化区。拥有4大交通枢纽中心(广州第二机场(增城机场)、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增城火车站交通枢纽(新广州东站)、增城西站综合交通枢纽),6条地铁线(广州地铁13、16、21、23、27、28号线),6条铁路线(广深铁路、广汕客专、赣深客专松山湖支线、东北客外绕线、东北货车外绕线、广河客专),3条城际轨道(穗莞深城际新塘至洪梅段、新白广城际、清从增莞城际),2条市域快线(白云机场至增城机场联络线、增城北部快速轨道)。
2、气候条件
增城区地处南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为21.6℃。全年无霜期346天。全年平均降水量为2700 mm。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3.5小时。适宜鱼、虾、贝、藻生长的时间长,生产周期短。境内水资源丰富,年径流量19.15亿立方米。
(二)产业结构
1、产业布局
(1)捕捞业
捕捞业进行减船转产。为响应国家政策、保护增城区海洋和内河的渔业生态资源,2016年,全区有8艘海洋捕捞渔船和31艘内河捕捞渔船主动申请减船转产,2017年新增8艘,两批次减船功率707.48千瓦,占全区渔船总功率的76.4%,有效降低了捕捞强度。
(2)养殖业
增城养殖以池塘为主,全区池塘3268.80公顷,在各镇街均有分布。目前,增城区正对全区池塘进行升级改造。在池塘进行半精养或精养养殖,主要品种为大宗淡水鱼。在全区开展黄喉拟水龟等特色品种养殖,目前共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750户及经营利用许可证89户。此外,在中新镇等地开展太阳鱼养殖,并加工出口欧美国家。目前,增城区正在加强养殖证照管理,至2017年全区共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证684家,对其余养殖企业、养殖户亦进行监管。
(3)水产苗种业
至2017年,全区共有22家企业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共育淡水鱼苗4.54亿尾;同时,进行江河增殖放流活动;此外,严格持证经营和年审制度,对符合条件的种苗场办理年审,对无证经营的种苗场发出责令通知,有效保证种苗种质、遏制坑农骗农事件,确保养殖健康发展。
2、品种结构
养殖品种包括青鱼、草鱼、鲢、鳙、鲤、鲫等大宗养殖鱼类,亦包括鲈鱼等高经济价值品种。同时黄喉拟水龟、太阳鱼等品种已成为地方养殖特色品种。
3、产品品质
全区养殖户和企业对水产品品质认证及品牌注册较为重视。目前,全区已对1600多公顷池塘进行升级改造,有农业部健康示范场2家,市级良种场3家,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5家,太阳鱼等正在进行品牌建设,但目前全区尚无水产品进行养殖产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
4、产业组织化程度
目前,增城区已成立“增城龟鳖协会”、“水产行业协会”,两协会现有会员400余人。会员互动频繁,交流带动作用明显,养殖户养殖水平普遍提高,带动水产行业蓬勃发展。
(三)调整方向
围绕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科学划定各类养殖功能区,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保障渔民合法权益,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确保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目标。
1、推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
继续池塘升级改造。加快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与改造,建成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成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的示范基地。
2、优化调整养殖品种结构
在池塘养殖区继续发展大宗淡水鱼养殖;同时在池塘养殖区加大高经济价值品种养殖;全力推进黄喉拟水龟等龟鳖类特色品种养殖。
3、加快水产业体系建设
除养殖企业外,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现代水产物流体系建设,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物流的有效对接。
4、 加强品牌创建。继续引导养殖企业进行产品认证和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提高水产品知名度,培育品牌经营主体,为创建品牌渔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潜力
1、区位和资源优势
增城区拥有3大交通枢纽中心,5条地铁线、规划和已建5条铁路线,4条城际轨道,周边建有新塘港、黄埔港等,交通条件便利。此外,增城区地处南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长夏无冬。适宜鱼、虾、贝、藻生长的时间长,养殖生物生产周期短。境内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越。当前,水产养殖环境凸显恶化趋势,增城区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养殖技术和产品品质提升的潜力
全区水产养殖在养殖模式与技术、生产效益、产品品质、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环节,与养殖业发达地区尚有一定差距。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产业链条有延伸的空间。
3、政策和科技支持
各级政府提出的促进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推进措施和扶持政策,给增城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保障。水产科技的进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综合开发水产养殖业的能力提供坚强保障。
4、市场潜力
随着现代渔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食品结构不断改善,人们对水产品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品质加工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优质新鲜、营养丰富的水产品的消费在不断上升,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潜力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1、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
传统渔业的特点是具有较大分散性,生产设施落后,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转变养殖发展方式,从传统渔业向生态高效渔业转变。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积极发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健康养殖为内涵的无公害养殖及生态养殖成为主要养殖方式。
2、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及有机水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在此形势下,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建设,实施“从苗种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加强水产养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合理分配水产养殖空间和资源,强化水产药物监管,已转变成主管部门日常工作重点。
3、渔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
水产企业应对市场的挑战,必须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传统个体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因此,采用“公司+基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推进向产学研一体化、养殖加工一条龙的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第八节 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路,对增城区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水产养殖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总体思路
增城区现代渔业发展应抓住新一轮农村改革与“一带一路”全球开放合作战略机遇,大力推动全区生态渔业和高效渔业发展,加大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渔业的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以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确保渔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产业转型
表现为养殖业产业化和生态产业化。水产品市场竞争导致传统产品必须逐渐向特色、绿色、品牌产品等方向转变,由数量型向数量和质量并重的高效型养殖业发展。当前,产业转型中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养殖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和养殖产量,调整养殖布局,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以健康养殖为基础的生态养殖、无公害养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结构转换
包括产品结构的改善、养殖布局结构的调整和功能结构的转变。养殖水产品结构的改善要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向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发展优势水产品养殖。功能结构的转变,除了继续提供鲜活、优质、安全的水产品外,现代养殖业还应具有为城市营造水域风光和绿色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社会服务功能;为解决渔民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的惠民功能。
(三)模式转变
传统的养殖方式是无序扩大养殖面积,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养殖产量,造成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当前要推进养殖方式的变革,发展以健康养殖为基础的生态养殖、无公害养殖,由单纯追求水产养殖产量向提高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发展;水产养殖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由传统水产养殖业向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
二、总体目标
根据增城区养殖水域滩涂分布情况,结合水产养殖现状,具体如下:
(一)北部特种水产养殖区
主要包括派潭镇、小楼镇、中新镇、正果镇、朱村街道。综合应用资源优势,发展龟鳖类、太阳鱼等特色品种养殖。加强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以提高养殖效益。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特色品种养殖相关技术培训,提高水产从业者科技水平。积极开展水产品品质认证及品牌注册。充分利用全区水资源良好的优势,引导养殖者进行水产品品质认证及品牌注册。同时,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全区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区。
(二)南部名优水产养殖区
主要包括石滩镇、仙村镇、新塘镇、增江街道、荔城街道、永宁街道。按照养殖方式,分为以下类型:
1、池塘养殖
在稳定养殖面积的前提下,遵循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规律,水产养殖今后以改造池塘增产为主,推进精养池塘生态修复和改造升级工作。针对当前池塘“散、小、乱”现象,继续进行池塘改造,完善配套池塘基础设施;针对养殖尾水排放问题,实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制度,同时推广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包括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生态循环小区养殖模式);针对改造后池塘养殖密度高、易暴发疾病的特点,健全鱼病监测点。推广标准化生产,建设全区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区。养殖品种以青鱼、草鱼、鲢、鳙、鲤、鲫等大宗淡水鱼类为主,推广优质草鱼、罗非鱼、鲈鱼等高经济价值品种健康养殖技术。引导企业进行水产品品质认证及品牌注册。
2、工厂化设施渔业
工厂化养殖是现代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不仅打破了水域限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可以减少污染,达到生态环保的要求。当前,全区尚无工厂化养殖模式。结合各镇街地理位置及养殖现状,在石滩镇发展工厂化设施渔业,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复合生态循环养殖等技术,应用净水渔业、低碳渔业等技术,为增城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增添动力。
3、河流增殖渔业
以增江河为河流渔业增殖重点区域,实施增殖放流不断修复重要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该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增江河水系渔业资源。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物种不仅包括四大家鱼、鲤、鲫等经济鱼类,也包括一些名优鱼类。同时,控制河流捕捞。
(三)小微水体
小微水体除鱼塘外,还包括风水塘、小湖泊及小山塘等,增城区各镇、街均有分布。根据《广州市池塘养殖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开展纳入小微水体的鱼塘摸查工作,实施分类检测和治理,设置公示牌。对纳入小微水体的鱼塘开展分类治理:适合水产养殖的鱼塘,水质检查不符合要求的,通过调整养殖品种、完善治理设施等措施整改;水质符合要求的,引导适度养殖,发展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确保养殖水循环利用或者达标排放。不属于渔业生产的池塘,由区政府纳入其他小微水体进行全面整治。对城区附近、居住人口密集区附近、周围环境水体达不到养殖标准的池塘,引导其退出水产养殖,由区政府纳入小微水体管理。
(四)水产苗种生产
水产种业是渔业发展的基础。2017年,全区孵化淡水鱼苗4.54亿尾,其中罗非鱼2.43亿尾;稚鳖 29万只,稚龟25万只;投放鱼种10404吨。通过完善现代渔业种业体系建设,优化种业布局,提升现代渔业种业产能,同时提高主要养殖品种的良种覆盖率,“质”“量”并重。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提高渔业种业的基础设施、繁育生产和科研水平。建立苗种生产许可、检查抽检、质量检测等机制,使苗种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动苗种产业健康发展。
第三章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
第九节 功能区划概述
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要求,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
1、禁止养殖区
(1)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和未批准利用的无居民海岛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水产养殖。
(2)禁止在港口、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开展水产养殖。
(3)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开展水产养殖。
(4)禁止在重点湖泊水库及近岸海域等公共自然水域开展网箱围栏养殖。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
2、限制养殖区
(1)限制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依法确定为开展旅游活动的可利用无居民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等生态功能区开展水产养殖,在以上区域内进行水产养殖的应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2)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
3、养殖区
淡水养殖区,包括池塘养殖区和其他养殖区。池塘养殖包括普通池塘养殖和工厂化设施养殖等,其他养殖包括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等。
第十节 禁止养殖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增城区流域水文特点、流域地形以及滩涂养殖现状,以环境承载力和养殖容量为基础,将增城区境内10个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1个国家级水产资源种质保护区核心区及东江、增江主干道、支流干道列为禁养区。
一、禁止养殖区类型及分布
(一)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增城区的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包括增江荔城段饮用水源保护区、增江石滩段饮用水源保护区、东江北干流饮用水源保护区、派潭河高滩段饮用水源保护区、密石山林山溪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增江正果段饮用水源保护区、增江小楼段饮用水源保护区、西福河里汾段饮用水源保护区、联安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白洞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表3-1)。
(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
增城兰溪河珍稀水生动物及其生态自然保护区位于增城东北部的正果镇,地理坐标东经113°55′39.57″~113°59′31.20″,北纬23°19′44.10″~23°22′13.57″,全长30.76公里,总面积142.28平方公里。该区保护对象:兰溪河的水生态环境,伍氏华吸鳅、三线闭壳龟、细痣疣螈、虎纹蛙、异鱲等珍稀水生动物。禁止在该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水产养殖。
(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
增江光倒刺鲃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位于正果镇汀塘村(地理坐标:113°54'23.915"E, 23°27'20.375"N;113°54'30.340"E, 23°27'12.130"N)至正果镇浪拔村山下坜(地理坐标:113°55'3.910"E, 23°28'42.902"N ;113°55'2.252"E, 23°28'35.630"N)河道水域,总面积112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光倒刺鲃、大刺鳅及其栖息生境,以及斑鱯、鲮鱼、三角鲂、斑鳢、月鱧、海南红鲌、海南华鳊、黄颡鱼等其它物种。
(四)河流渠道公共水域
将东江、增江及其支流干道和保护区内水库,设为禁养区。
二、管理措施
禁止养殖区内的水产养殖,由本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限期搬迁或关停,搬迁或关停造成养殖生产者经济损失的应依法给予补偿,并妥善安置养殖渔民生产生活。在禁止养殖区,严禁存在任何水产养殖行为和设施(实施投放饲料、肥料、渔药等投入品行为和架设网箱、围栏及筑坝等养殖设施),已有的养殖行为和养殖设施必须予以停止和拆除;在禁养区内设立宣传告示牌予以标注说明。
表3-1 增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
序号
| 水源地名称
| 水源地类型
| 保护区
类型
| 水质保护目标
| 水域保护范围
| 陆域保护范围
| |
1
| 增江荔城段饮
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一级
| Ⅱ
| 增江西岸荔城水厂吸水口上游1000米至吸水口下游500米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 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河段河堤临水侧堤肩以内的陆域。
| |
2
| 增江石滩段饮
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一级
| Ⅱ
| 三江水厂吸水口上游4000米至吸水口下游3700米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下游与新塘、新和水厂二级保护区相接。
| 相应的准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约1000米的陆域
| |
3
| 东江北干流饮用水源保护区
| 新塘水厂一级保护区
| 河流型
| 一级
| Ⅱ
| 新塘水厂与西洲水厂的吸水口(两厂同一吸水口)上游1000米至吸水口下游1000米的河段,河道中泓线至吸水口一侧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 吸水口一侧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沿岸陆域纵深50米的陆域
|
新和水厂一级保护区
| 河流型
| 一级
| Ⅱ
| 新和水厂吸水口上游1000米至吸水口下游1000米的河段,河道中泓线至吸水口一侧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 吸水口一侧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河段河堤临水侧堤肩以内的陆域。
| ||
4
| 派潭河高滩段饮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一级
| Ⅱ
| 梅都水厂吸水口上游 1500米(派潭河及其支流汉湖河)至吸水口下游 100米的河段,5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
| 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陆域纵深50米的陆域
| |
5
| 密石山林山溪水饮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一级
| Ⅱ
| 密石山林山溪吸水口上游1300米至吸水口下游100米的河段,5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
| 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陆域纵深50米的陆域
| |
6
| 增江正果段饮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一级
| Ⅱ
| 正果水厂吸水口上游1500米至吸水口下游100米的河段,5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
| 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陆域纵深50米的陆域
| |
7
| 增江小楼段饮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一级
| Ⅱ
| 小楼水厂吸水口上游1400米至吸水口下游100米处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 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河段河堤临水侧堤肩以内的陆域
| |
8
| 西福河里汾段饮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一级
| Ⅱ
| 福和水厂吸水口上游1500米(西福河及其支流里汾河)至吸水口下游100米的河段,5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
| 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陆域纵深50米的陆域
| |
9
| 联安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 水库型
| 一级
| II
| 水库正常水位线内的区域
|
| |
10
| 白洞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 水库型
| 一级
| II
| 水库正常水位线内的区域
|
|
第十一节 限制养殖区
限制养殖区,指资源承载力较弱,并关系到较大范围内生态安全,或环境污染、损害、破坏较严重并急需修复与恢复,不适合进行集中高强度开发的水域。根据增城区流域特点及滩涂养殖现状,其限养区如下:
一、限制养殖区类型及分布
(一)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
增城区的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主要见表3-2。
(二)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将增城兰溪河珍稀水生动物及其生态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划为限养区。
(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
将增江光倒刺鲃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实验区划为限养区。该实验区位于核心区上游和下游河道水域,总面积137公顷。实验区I:正果镇正果大桥以北(地理坐标113°53'24.974"E,23°25'30.779"N;113°53'28.314"E,23°25'26.641"N)到正果镇汀塘村(地理坐标:113°54'23.915"E, 23°27'20.375"N;113°54'30.340"E, 23°27'12.130"N)河道水域。实验区II:正果镇浪拔村山下坜(地理坐标:113°55'3.910"E, 23°28'42.902"N ;113°55'2.252"E, 23°28'35.630"N)至正果镇增江与永汉河交汇处(地理坐标为113°55'29.180"E, 23°29'17.059"N;113°55'29.180"E, 23°29'4.317"N)河道水域。
(四)河流、水库
将禁养区外的水库列为限养区。
(五)风景名胜区
将省级森林公园—太子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广州增城地质公园列为限养区。
二、管理措施
限制养殖区内的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限期搬迁或关停。
在限制养殖区内限制水产养殖品种和规模,禁止养殖投入肥料、饲料和渔药等行为,禁止可能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的养殖、捕捞作业方式。在限养区内设立宣传告示牌予以标注说明。
表3-2 增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
序号
| 水源地名称
| 水源地类型
| 保护区
类型
| 水质保护目标
| 水域保护范围
| 陆域保护范围
|
1
| 增江荔城段饮
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二级
| III
| 增江小楼水厂二级保护区下边界至初溪水利大坝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除外)。
| 相应的一、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约50米的陆域。
|
准保护区
| III
| 增江从正果至大楼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派潭河从大封门至大楼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二龙河从亚记山至大楼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灵山河从牛牯嶂至布格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拖罗河从小径凹至莲塘径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 派潭河、二龙河、灵山河、拖罗河和增江(杏铺至大楼段)准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约1000米的集水范围内的陆域。
大楼至荔城水厂一级保护区水域下边界下游约200米处的河段,相应的一、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约1000米的陆域(二级保护区除外)。
荔城水厂一级保护区水域下边界下游约200米处至初溪水利大坝的河段,相应的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约500米的陆域(二级保护区除外)。
| |||
2
| 增江石滩段饮
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准保护区
| III
| 三江水厂吸水口上游4000米至吸水口下游3700米的河段, 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下游与新塘、新和水厂二级保护区相接
| 相应的准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1000米的陆域
|
3
| 东江北干流饮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二级
| III
| 东江北干流土江至甘涌口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广州市境内的区域(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除外)。
仙村运河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一级保护区除外)。
增江石滩铁路桥下水面至观海口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西福河石厦至郭屋基( 仙村运河口)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永和河石吓至久裕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雅瑶河雅瑶至大墩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
仙村运河支流鹤海涌、上平地涌、水和安涌、白花涌、龙湖涌、仙村涌、官厅涌、焦坑涌、东丫涌、新基涌、巷头涌、碧江涌水域。
| 东江北干流土江至甘涌口的河段,相应的一、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约50米的陆域。
仙村运河相应的一、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约50米的陆域。
增江石滩铁路桥下水面至观海口的河段,相应的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约50米的陆域。
西福河石厦至郭屋基( 仙村运河口)的河段,相应的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约50米的陆域。
永和河石吓至久裕的河段,相应的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约6米的陆域。
雅瑶河雅瑶至大墩的河段,相应的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约6米的陆域。
仙村运河支流鹤海涌、上平地涌、水和安涌、白花涌、龙湖涌、仙村涌、官厅涌、焦坑涌、东丫涌、新基涌、巷头涌、碧江涌水域两岸纵深约6米的陆域。
仙村运河与东江北干流所包围的刘屋洲、鹅桂洲、沙角洲、大洲等江心岛和滩涂区域(一级保护区除外)。
|
准保护区
| III
| 东江北干流新塘水厂二级保护区上界(土江)至上游联和排洪渠河口 ( 江口水闸下游 500米)共 2.4公里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广州市境内的区域。
东江北干流新塘水厂下游二级保护区下界至下游广深高速高架桥以东 1000米处共 2.8公里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广州市境内的区域。
| 东江北干流相应的准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约500米的广州市境内的陆域。
东江北干流甘涌口经东江北干流和仙村运河至土江的河段,相应的一、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北至四望冈、石吓及广深铁路之间的区域(一、二级保护区除外)
| |||
4
| 派潭河高滩段饮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二级
| III
| 梅都水厂吸水口沿派潭河上游4000米至吸水口下游 300米的河段,吸水口沿汉湖河上游3500米至吸水口下游 300的河段,10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除外)
| 相应的一、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 1000米的陆域(一级保护区除外)
|
5
| 密石山林山溪水饮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二级
| III
| 密石山林吸水口至吸水口下游 300米的河段, 10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一级保护区除外)
| 相应的一、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至第一重山山脊线的汇水区域(一级保护区除外)
|
6
| 石马龙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 水库型
| 二级
| III
| 白水寨瀑布流域、白水寨水库和七星墩水库正常水位线内的水域
| 相应的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沿岸陆域纵深至第一重山山脊线的汇水区域
|
准保护区
| III
| 石马龙水库正常水位线内的水域
| 石马龙水库水域边界线向沿岸陆域纵深至第一重山山脊线的汇水区域
| |||
7
| 增江正果段饮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二级
| III
| 增江磨刀坑至正果水厂吸水口下游300米的河段,10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一级保护区除外)
| 相应的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 1000米的陆域(一级保护区除外)
|
8
| 增江小楼段饮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二级
| III
| 小楼水厂吸水口上游4000米至吸水口下游300米处的河段,两岸河堤临水侧堤肩之间的区域(一级保护区除外)
| 相应的一、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 50米的陆域
|
9
| 西福河里汾段饮用水源保护区
| 河流型
| 二级
| III
| 福和水厂吸水口沿西福河上游 5000米 (接联安水库)至吸水口下游 300米的河段,吸水口沿里汾河上游3500米至吸水口下游300的河段,10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一级保护区除外)
| 相应的一、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 1000米的陆域(一级保护区除外),与联安水库二级保护区陆域相接
|
准保护区
| III
| 福和水厂吸水口沿里汾河上游 3500米至4000米的河段,10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
| 相应的准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向两岸陆域纵深1000米的陆域。
| |||
10
| 百花林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 水库型
| 二级
| III
| 水库正常水位线内的区域
| ——
|
准保护区
| III
| ——
| 从水库坝下向西经河江顶、 青山坳, 向西北经蒲芦顶、梅花顶, 向东经 365高地、 407高地、 404高地, 向东南经鹅公髻、大佛岭,向南经 107高地回水库坝下(二级保护区除外)
| |||
11
| 联安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 水库型
| 二级
| III
| ——
| 从水库坝下向北经 237高地,向北过大田围,向东过新村、高岭、中心村,向西南过暗塘、窑山回水库坝下(一级保护区除外)
|
12
| 白洞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 水库型
| 二级
| III
| ——
| 从水库坝下向北经帽风浪,向东北经149高地,向东南经 128高地,向东北经124高地,向东过西河,向西南经148高地,过木头塘回水库坝下(一级保护区除外)
|
13
| 增塘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 水库型
| 二级
| III
| 水库正常水位线内的区域
| 水库周边第一重山山脊线以内的汇水区域
|
准保护区
| III
| 水库流域分水岭范围内的入库河流
| 水库流域分水岭范围内的陆域(二级保护区除外)。
具体范围:从水库坝下向北过新谢、39.4高地,沿119省道向北过西瓜岭,向东过吓屋,经45高地,向南过增塘,经52.6高地,过水库管理处,向西经 36高地,过塘面、旧谢回水库坝下
| |||
14
| 大封门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 水库型
| 二级
| III
| 水库正常水位线内的区域
| 水库周边第一重山山脊线以内的汇水区域
|
第十二节 养殖区
增城区境内水产养殖业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根据农业部印发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广州市池塘养殖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及增城区各镇街滩涂养殖现状,按照“北特南优”布局,开展养殖生产。
一、养殖区分布
(一)北部特种水产养殖区
主要分布在中新镇、朱村街道、小楼镇、派潭镇和正果镇。以上镇街水资源丰富,多数水源无污染,适宜龟鳖及特种鱼类繁殖生长,具有较大潜力。主要措施和发展方向如下:
1、发展特种养殖。推广发展龟鳖类水生野生动物、太阳鱼等特种养殖业,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同时利用该区域水质优势,发展“清水鱼”等提质养殖方式。
2、成立各特色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一品牌对外销售。
3、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特色品种养殖相关技术培训。
4、加强推广特种水产品生态养殖技术。选择渔业资源和环境条件优越的水域,建立特色水产品标准化养殖基地。引导养殖户注册特色产品品牌。
(二)南部名优水产养殖区
主要包括石滩镇、仙村镇、新塘镇、增江街道、荔城街道、永宁街道。按照养殖方式,分为以下类型:
1、池塘养殖
池塘各镇街均有分布,以石滩镇面积最大,主养草鱼、鲢、鳙等大宗淡水鱼类。主要措施和发展方向如下:
(1)加强池塘整治。池塘条件是制约产量提高和鱼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水产养殖今后以改造池塘增产为主,推进精养池塘生态修复和改造升级工作,解决池塘“散、小、乱”现象,推广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生态循环小区养殖模式等)。
(2)加强病害防治。高产精养池塘由于养殖密度高,疾病暴发几率增大,建立鱼病监测网点,进行鱼病防治。
(3)开展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及品牌注册。推广优质草鱼、罗非、鲈鱼等高经济价值品种健康养殖技术,引导企业进行水产品品质认证及品牌注册;推广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建设全区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区。
2、工厂化设施渔业
工厂化养殖是一种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的设施渔业,是现代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不仅打破了水域限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可以减少污染,达到生态环保的要求。增城区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上,发展、应用和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增添动力。根据增城区各镇街养殖现状、地理位置及经济情况,主要在石滩镇发展工厂化设施渔业,主要措施和发展方向如下:
(1)结合养殖现状及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名特优品种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提高产值。
(2)根据渔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完善基础设施,更新养殖设备,不断科技创新,推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实现养殖用水达标排放。
3、河流增殖渔业
在增江流域发展增殖渔业。在休、禁渔期间,采取增殖放流,放流的品种主要有四大家鱼、鲤、鲫等品种,也包括一些名优鱼类,以修复重要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增城区水系渔业资源。增殖期间,加强执法监管,清查定置网具、放流后加强巡查等保护措施,确保增殖放流效果。
(三)小微水体
根据《广州市池塘养殖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对纳入小微水体的适合水产养殖的鱼塘进行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养殖模式布局
推广品种新、污染少、效益明显的优质养殖品种,适度养殖,进一步调整养殖空间,优化养殖布局,发展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确保养殖总量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
2、完善治理设施
指导养殖场建设养殖水处理设施,综合应用物理和生物净化处理技术,加快养殖水内循环处理系统建设,推广应用节能减排、节地节水、循环利用等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生态循环小区养殖模式等),确保养殖水循环利用或者达标排放。
3、加强养殖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管,加强养殖投入品监管,规范渔业安全用药,保持良好的养殖水体,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域环境改善。
(四)水产苗种生产
主要措施和发展方向:
1、注重提升水产良种繁育水平,扶持水产良种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整合提升,开展良种选育技术更新、良种亲本更新、水产苗种生产体系信息平台建设;
2、推进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创建,开展渔业特色品种规模化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和大宗品种繁育示范基地改造升级,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提高渔业种业的基础设施和繁育生产和科研水平;
3、建立苗种生产许可、检查抽检、质量检测等机制,制定水产苗种原良种选育、生产技术操作和苗种质量等标准,规范水产苗种的生产和经营行为,使苗种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动苗种产业健康发展。
二、养殖区管理措施
(一)严格水产养殖准入制度
养殖区内从事养殖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申请领取养殖证;从事水产苗种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生产所在地区农业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核发《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渔业生产者自育、自用水产苗种的除外)。在河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开展养殖活动,必须报经主管机关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二)建立健全水产养殖动态数据库
对辖区内水产养殖情况进行普查,调查掌握区域内养殖场(户)数量、养殖面积、养殖品种、养殖模式、日常管理、清塘污水排放周期及排向等情况,并登记造册,动态管理。
(三)推广标准化养殖
水产养殖生产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养殖技术规范操作要求,科学确定放养密度,按规范开展生产。水产养殖者应当配置与养殖水体和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水处理设施和相应的水质、水生生物检测等基础性仪器设备。水产养殖使用的苗种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质量标准。
(四)开展生态健康养殖
从事水产养殖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做好生产记录,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饲料和药品必须符合无公害养殖标准,严禁施用对人体有害的鱼药和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同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开展鱼塘标准化改造和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工程建设。推广池塘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小区模式,建立完善的进排水分离排灌系统,配套多级净化过滤系统,通过植被湿地、人工水草、生物滤膜等多种介质和微孔增氧技术等净化养殖水质,达标排放或零排放,改善养殖水域环境,提升水产品质量,推动环境友好型生态渔业发展。
(五)加强养殖监控和安全监管
加强水生生物安全、水生生物毒性和疫情等的监控,定期监测水质、底质,根据环境的评估结果,调节养殖规模,实现养殖的动态控制;建立水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养殖污染监测体系;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贯彻安全生产法规,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加强渔政执法,对非法侵占养殖水域及滩涂行为进行处理,规范开发利用秩序。
(六)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
根据水产品质量状况制定并组织实施监测计划,对生产中的水产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指导水产品生产企业和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水产品质量检测。
建立水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水产养殖水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建立产地标识和产地证明管理制度,积极推动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使水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逐步达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
(七)强化制度保障
落实环境保护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有关政府部门水域滩涂养殖环境保护责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对禁养区水产养殖清理,鱼塘标准化改造,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小区建设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开展年度考核。落实生产者环境保护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环境保护和不使用违禁投入品的承诺制度。水产品生产者和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签订环境保护和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使用不合格和国家禁用的水产投入品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要把现代水产养殖建设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推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区、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项目管理、资金投入、生态保护等方面制定出一系列与发展目标相配套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推进《增城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实施,保证水产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节 加强组织领导
一、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机制
政府要把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协调各部门关系,保障养殖水域滩涂规划顺利实施。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渔业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渔民权益保护、渔业投入和设施渔业用地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以形成水产养殖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二、加强规划实施的保障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渔业的领导,把养殖水域规划的实施纳入工作日程,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未经区政府批准,不得改变规划确立的水域养殖使用功能。
三、做好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工作
区农业局负责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新趋势,研究提出规划内容调整的意见,以便更好地发挥规划行动纲领的作用。同时,必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考核工作,将规划的相关内容列入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的政绩考核内容,按年度制订考核指标、考核分值和奖罚措施,督促有关部门抓紧落实规划的各项任务。
第十四节 强化监督检查
一、完善养殖水域滩涂使用审批制度
切实加强以养殖证制度为核心的水产养殖业全面管理,加强养殖证制度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利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取得养殖证。
建立养殖证管理系统,加强水域滩涂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动态监管和信息反馈,建立水域滩涂保护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养殖证实施情况,协调处理好有关问题,实行动态管理。
二、加强养殖水域滩涂用途管制
规划是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的基本依据。加强水域滩涂用途管制制度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对于擅自改变养殖水域滩涂用途的单位和个人,或违反规划水域滩涂用途的行为依法给予严厉处罚。在规划范围内,不得新建及改扩建养殖项目;其它生态保护或工程建设项目等占用规划内养殖水域滩涂的,必须征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按照有关要求对规划进行修订后实施,造成养殖生产者经济损失的应依法给予补偿。
三、加强水产养殖执法
全面开展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养殖生产、水产品质量安全等监督执法,推进执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重点针对养殖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养殖投入品和企业各项管理记录档案建立情况,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健全执法档案制度和违法单位“黑名单”制度。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养殖执法责任制,加快建立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第十五节 完善生态保护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水环境的污染制约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水产养殖业产生的废物,不仅影响养殖业本身,而且对周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最终又危及到自身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水产养殖业必须走一条与环境保护并存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加强养殖污染防控
加快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科学饲养,在养殖过程中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加强对药物和饲料等投入品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大对重点养殖区域、主要养殖品种和重点药物种类的水产品药残监控力度。对养殖容量和养殖水质进行常态化监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二、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依据现代生态学和生物控制论,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降低养殖生产对自身及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最终达到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健康养殖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合理规划和实施、生态型混养模式、循环水处理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坚持边试验、边示范、边调整、边推广,逐步形成符合增城区水域生态渔业发展需求的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
三、加强渔区管理工作
完善管理措施,制定和完善流域内渔业管理实施细则,加快建立养殖证制度。组织开展渔政联合执法行动,及时发现和处理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依法处理各类涉渔案件。
第十六节 其他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意识
加大对健康养殖和环保意识的宣传和舆论监督力度,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广大养殖户自觉参与保护水域环境的实践中来,倡导健康养殖,推行绿色养殖。
二、强化渔业科技,加强科技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是实现本规划目标的有力保证。要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渔业科研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支撑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运用水产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和水产品质量,持续开发出新产品,充分发挥渔业科技资金作用,开发一个品种,深化一门科学,扶持一个产业,以此带动水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水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三、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养殖水平
要构建现代化水产养殖业,向生态环保、零污染、节能、高科技方向发展,使数量型水产业向质量型水产业发展,需要各种层次的科技人才,充分利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雄厚的技术力量,培养专业化和高素质的水产养殖从业人才,充实加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力量,加快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节 关于规划效力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第十八节 关于规划图件
规划图为规划文本附件,具有与文本同等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