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全方位精准守护古树名木资源
永宁古树群获评2022年“广东十大最美古树群”
古树群资源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社会人文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此次获评2022年“广东十大最美古树群”的永宁古树群位于增城区永宁街陂头村后龙山,古树苍天,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明代大儒湛若水在当地书院传教时,对其情有独钟。古树群面积约230亩,优势树种为格木、椎树、山牡荆,其中国家重点二级保护植物格木约300株,是全村村民共同守护的“风水林”。
(永宁古树群)
据了解,陂头村周边已成立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该古树群所在的位置处于核心区域,经济发展位置突显,但得益于增城对区绿色生态的高度重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这块临近开发区边的“香饽饽”——二百多亩古树群进行重点保护,古树群得以完整保存并越发茂盛,成为城市森林中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有关陂头村后龙山古树群背后的历史故事,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那时,明代大儒,理学家和教育家,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的湛若水告官还乡,时常路经陂头村上南樵山(南香山)莲洞书院讲学传教。因经常开坛讲学,湛若水逐渐和陂头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对陂头村的“风水”灵气情有独钟,曾为钟氏祠堂亲笔题写“孝悌雍睦”一匾。湛若水也曾多次提醒村民要注意保护后龙山古树,他认为,陂头村背靠的后龙山颇有灵气,树木护之则吉,毁之则凶,因此要用心爱护。而后龙山正处于湛若水古墓园的景观带上,古贤与古树共同守护着这片热土。
(湛若水题写“孝悌雍睦”一匾)
据了解,增城区全方位多举措保护古树名木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党建+”模式,发动全区1029名党员对2016株在册古树名木100%认领;完成在册古树2016株统一登记、编号、建档、挂牌,古树后续资源调查并挂牌265株;并将古树、古树后续资源录入林长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区古树名木资源“一张图”,纳入“林河众采”小程序,发挥公众监督作用,打造“覆盖全过程、全要素,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古树名木保护模式,实现古树名木动态监测、快速整改;设置古树保护栏等保护设施213处,建设完成2个古树公园;实现重点项目和古树保护双赢,原地保护建设项目内1株古树,成功为省重点建设项目作业区域内一株树龄132年古树搬“新家”,实现全国首例古榕树全冠移植。
(榕树全冠移植)
永宁街紧抓全面推行林长制契机,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村(居)的联动配合,认真落实林长制巡林机制,通过防火巡护、消防维护、病虫防治、挂牌保护、加装监控视频、古树宣教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共同保护这个推窗见绿,移步见景的“山水家园”。主要做法如下:
党建引领聚合力,齐抓共管为古树保护“固本筑基”。区、街(镇)、村(社区)逐级签订古树名木保护责任书,建立党员干部分片包干保护制度,8名党员对永宁古树群的古树进行主动认领,按照一树一“红牌”制作党员志愿巡护牌。为发挥党员干部“头雁”作用,永宁街邀请区委党校副校长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专题培训讲座,组织以古树名木保护为主题的“万名党员大巡护”主题党日志愿活动,将古树名木保护专题党课开到榕树下、祠堂里、古建筑旁,党员带头为古树保护“固本筑基”。
(林长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一张图”)
(万名党员大巡护志愿活动)
数字加持强保护,科技赋能促古树育材“浇水填肥”。提高信息化水平,将全面推行林长制与古树名木保护相融合,在智慧林长系统录入全区登记在册古树名木信息,充分发挥该区1236名林长、315名护林(绿)员、364名林(绿)管员“一长两员”的巡护监管作用,将古树名木纳入“林河众采”小程序,每月定期安排巡查记录森林树木、古树名木的生长、病虫害情况,配备视频监控,实现古树名木动态监测,精准高效守护古树资源,永宁古树群累计完成修剪枯枝、徒长枝等50株,复壮1株,病虫害防治30余株次,“人防+技防”守护家门口的生态绿。
(永宁古树群)
活化利用增内涵,创新发展使古树资源“生根焕叶”。多线程发扬古树资源优势,在永宁街打造古树公园试点,将古树名木和当地古村落、古建筑、历史文化相结合,深挖湛若水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传说和人文故事,对原有的后龙山公园扩建升级,引入社会力量,完善公园内照明、休憩、消防等配套设施、景观设施和标志标识,实现从“外貌”到“内在”的整体提升。探索古树名木“活态”保护传承路径,结合当地村民群众一脉相承的爱树护树意识,对古树怀有的深厚感情,在《增城人文历史与自然遗产丛书》之《增城古树名木》一书中编入永宁古树群的基本情况、人文轶事及文化传说等内容,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宣传介绍古树群,邀请画家进行古树主题采风,让古树“发声”,为古树“铸魂”。
《增城古树名木》(永宁街格木群部分)
增城区永宁古树群,获得2022年“广东十大最美古树群”称誉,充分体现出增城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实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决心与成就,以保护古树名木擦亮生态底色,推动大众共享绿色福祉,实践“爱护古树、记住乡愁”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