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增城区锚定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先行先试林长制成效显著

2021-06-30 来源: 广州市增城区林业和园林局
【字号: 分享

  增城区勇担珠三角唯一林长制试点任务,以林长制为动能,为广州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生态之城、区域发展核心引擎贡献力量。林长制工作开展接近两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4%,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向好;成功推动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增城,先后荣获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称号。增城区优先试行林长制成效显著,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贡献绿色力量。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以主要党政领导干部为核心,建立区委书记、区长担任总林长、区委区政府领导担任副总林长,各镇(街)各村(居)主要领导担任林长、分管领导担任副林长的三级组织体系。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创新推出以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并制定涵盖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等方面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配套完善35项方案制度。以“一长两员”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为手段,设置林长1224名,护林员265名、林管员203名,合力管护115.45万亩林地。实现全区森林蓄积量达4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含市属林场)达53.2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8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2.89平方米。

  二是创新运作机制,激活全民参与。首创产业林长机制,动员经营林地面积大于500亩、年产值高于500万的承包户、企业担任产业林长,调动市场主体为“一长两员”体系充实管护力量。全区已确立产业林长60名,涉及林地总面积约11.63万亩,涉及产值3.5亿元,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今年1-5月,产业林长经营林地接待游客310万人次,林下种植凉粉草等作物600亩、林上养蜂超500箱,实现营收达3.2亿元。首推林河联动机制,充分运用河长制先进经验,实现巡林巡河高效结合,配套面向工作人员和社会群众的林河信息共享平台“林河众采”,确保水资源和林业资源数据快速更新、智能查询和实时监控。平台上线以来累计上报586有效信息,林河联动处理385份事件,带动全社会参与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小镇创建,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突出科技赋能,提高管护效率。自主研发涵盖资源保护等16个主要内容、融合“粤政易”政务系统的林长制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一套数”“一体化”。上线“增城林长APP”“巡林APP”森林监管巡护平台,攻克有限人力难以做到全天候、全覆盖监管的难点。目前,全区各层级林长、护林员已全面安装使用相应平台,共记录巡护9万余人次、19万余公里、3.1万余小时,标志着森林资源监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治理体系创新与先进科技加持下,共有效防治薇甘菊1.3万亩、松材线虫15.5万亩,实现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4‰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为零。                                                                                                            

  四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森林经济。加快谋划建设林业产业园,目前已联合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建立自然教育科普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创新铁皮石斛种植方法,推动发展“荔枝+”立体林业新模式,将荔枝树干闲置空间资源转变为果、药双收经济优势,摸索林果、林药和林下种养复合式立体林业产业模式。现已完成20亩荔枝树上约4500丛铁皮石斛种植工作,每亩荔枝果园每年通过石斛可获得利润4.5万元。全区建成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家、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12家、示范带动林农5200多户。成功创建4个省级森林小镇,分别认定派潭香江、广州水润山为国家级、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助推增城区成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省万里碧道建设示范区。

  五是深化宣传引导,巩固建设成果。多渠道进行林长制政策解读和林业普法宣教,为森林资源管护建立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组织“万人巡林”活动70余次,参与人数超过万人,招募护林志愿者达6723人,全区参与植树造林40余万人次、尽责率达96%,示范带动全区义务植树11.84万株。大力发展以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等为代表的林业产业,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国家级称号。2020年林业第一产业总产值约1.8亿元,同比增长44%,示范带动第二、三产业总产值为12.96亿元。2021年1-5月全区林业第一产业总产值约0.52亿元,示范带动第二、三产业总产值为4.98亿元。优化林业园林产业结构,完善产业林长机制,创造就业岗位达3500余个,持续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加快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林业惠民三位一体良性循环。